追寻唐人的仕宦足迹
—— 以唐《姚珽墓志》为例
2022-04-15王春印王亚莉
王 瑾,王春印,王亚莉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2.陕西开放大学,陕西 西安 710119;3.陕西省图书馆,陕西 西安 710068)
新见《大唐故金紫光禄大夫户部尚书上柱国宣城郡开国公姚府君墓志铭并叙》 志石一合,志主姚珽,新、旧《唐书》中有传。该墓志详细地记录了姚珽在唐代京城和外郡任职官的过程和功绩。刘知柔撰文,楷书46行,满行46字,方界格,志石为方形,边长 92 厘米,高 19.5 厘米,盖边长95.5厘米,开元二年(714)八月镌刻,墓志文能够查证和辨析1971字,泐损11字。志盖为盝顶、阳文篆书二十五字,四刹刻瑞兽间缠枝牡丹纹。志石精美、超大少见,字口清晰,未发现有磨损痕迹,估计出土不久。志文记载“葬于京兆之少陵原”,即西安市长安区航天城一带,但出土时间和地点不详。石藏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
一、姚珽世系、仕历、家族迁徙及文史贡献
高祖姚僧垣(499—583),字法卫,祖籍吴兴武康,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他一生经历了南朝梁、北周和隋。在南朝时期的梁都建康(今南京市)中书省为官,任中书通事舍人,并精通医学,任太医正,加文德主帅、直阁将军。南梁灭亡后,流亡于长安入北周,历任骠骑将軍、华州刺史、册封长寿县公。[1]隋文帝时期,任上开府仪同三司,进爵北绛郡公。撰《集验方》十二卷、《行记》三卷、《医心方》等书,是南朝时期著名医学家。详见《周书》列传第三十九。
曾祖姚察(533—606),字伯审,吴兴武康人。历经梁、陈、隋三朝。南朝末期,陈霸先灭萧梁,效力陈朝,历任黄门侍郎、秘书监、度支吏部二尚书,領著作,奏撰中书表集。[2]在陈朝任职期间,曾经到北周长安看望父亲姚僧垣。陈朝灭亡后,迁徙到长安入隋朝,隋文帝授予秘书丞、太子内舍人、员外散骑常侍等职,袭封北绛郡开国公。著述有《汉书·训篡》三十卷、《梁书》三十四卷(谢昊、姚察等撰)、《传国玺》十卷、《续文章始》一卷,《梁后略》十卷、《说林》十卷、《西聘》、《玉玺》、《建康三钟》各一卷、文集二十卷等。所撰陈史未成,临亡,戒子思廉撰续。另有为他所著的《姚察集》二卷。是南朝文学家、史学家。按姚氏谱系姚察成为吴兴堂“万年姚”的代表性人物和起家之祖。大业二年(606)死于东都,时年七十四岁。见《南史》列传第五十九。
祖姚思廉(557—637),字简之,雍州万年人。陈亡,姚思廉随父姚察自吴兴始迁徙关中,入隋为汉王府参军,后为代王杨侑(恭皇帝)侍读。大业十三年,李渊会义师攻克京城(长安),只有姚思廉跟随代王身边,保护杨侑。李渊闻知,赞赏有加。高祖受禅,授秦王文学,不久再拜文学馆学士。李世民入东宫,晋升为太子洗马。贞观初,任著作郎、弘文馆学士。写其形像列于《十八学士图》。贞观九年拜散骑常侍、赐爵丰城县开国男。贞观十一年卒,贈太常卿,谥曰康,赐葬地于昭陵。[3]贞观三年,太宗复敕修撰梁、陈、齐、周、隋、魏六朝正史,贞观十年正月,姚思廉撰成《梁书》五十卷,主要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公元502年—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撰《陈书》三十六卷,记述了南朝陈王朝自开国至灭亡三十三年的历史,是唯一完整传世的陈代史籍。姚思廉实现了父亲姚察的生前遗愿,为唐代史学家,具有“命世”之史才。详见《旧唐书·姚思廉传》。
父姚处平(?—648),雍州万年人。任唐朝太子通事舍人、豫州司户参軍。英年早逝,证圣元年(695)正月,长子姚璹上表武则天,请求追赠早亡的父亲官职,破格获赠博州刺史。
墓志中提到的“吴兴公”,即姚珽的长兄姚璹(632—705),字令璋,雍州万年人。少孤,抚弟妹以友爱称。博涉经史,有才辩。永徽中明经擢第。历任太子宫门郎、迁秘书郎。调露中,任中书舍人,封吴兴县男。则天临朝,迁夏官侍郎。受从父弟姚敬节同徐敬业之乱,贬职到桂州都督府任长史。曾拜访诸山川草树,其名号有"武"字的,列表上奏,武则天大悦,召拜天官侍郎。长寿二年,姚璹升任文昌左丞、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延载元年,升任纳言。证圣元年,加官任秋官尚书,代理宰相。[4]武曌长安年间,下旨封爵位为伯,此时官名恢复旧制,冬官尚书变为工部尚书。神龙元年姚璹去世。生前遗嘱令薄葬,赠越州都督,谥号为成。与司议郎孟利贞等奉令撰《瑶山玉彩》书,创立《时政记》。详见《旧唐书·姚璹传》。
姚珽妻欧阳正遍(649—721),祖籍渤海重合,后迁长沙临湘,京兆万年县人。曾祖欧阳纥,南朝陈时期给事中黄门侍郎、阳山郡公;祖欧阳询,唐代给事中率更令;父欧阳通,银青光禄大夫、兵部尚书侍中、渤海县开国子。永隆二年八月二十二日肇封真卿县君,洎神龙元年十月二十三日转封渤海郡夫人、景龙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进封江国夫人。开元九年六月十三日在京兆万年县宣阳里私第去世。见《大唐故金紫光禄大夫户部尚书上柱国宣城郡开国公赠太子少傅穆公姚府君夫人欧阳氏墓志》。
本墓志未载姚珽高祖姚僧垣的医学贡献,实为遗憾。姚珽墓志记载家族世系与传世文献基本吻合。姚府一族,从姚僧垣、姚察、姚思廉、姚处平到姚璹、姚珽共五代六人,从南北朝、隋到盛唐初期,共计二百一十五年间,家族成员为了生存与发展,以实现士大夫的理想,由吴兴武康出发,一路北上,游历到南朝梁、陈都城建康,随着朝代的更迭,又长途西迁到北周、隋都城长安定居,家族在唐朝发展壮大。虽然亲历了朝代更替,家族被迫流离迁徙,仕途中风雨兼程,但在朝中仍有显赫的地位,且能善终致仕,丧葬时朝廷都能以盛大的赙赠抚恤;家风传承,辈辈都能博览经史,在文史医方面具有卓越贡献,包括姚珽的著述,家族四代共计著书十八部,计二百八十余卷,参考《旧唐书·经籍》。梳理姚珽世系业绩,中古时期以血缘关系为天然纽带的家族世系,在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传承和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家族的启蒙教育,影响了后辈们的入仕及仕途人生;[5]他们的仕宦经历实践,也充分彰显中国士大夫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
二、姚珽的仕途人生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即公元641年,姚珽出生于京都长安一户世族之家,自南北朝、隋到唐盛期的名门望族、书香门第。通过阅读《姚珽墓志铭》,并参考相关文献考证,现将姚珽的仕途经历列表如下。
姚 珽 仕 历 表
则天帝圣历二年(699),59岁授勋:上柱国,正二品任虢州刺史(望),从三品虢州属河南道,今河南灵宝市。 则天帝长安三年(703),63岁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迁豳州刺史(上);不久转华州刺史(上辅 ),从三品豳(邠)州属关内道,今陕西省彬州市。华州属关内道,今陕西华阴县。中宗神龙元年(705),65岁册封爵位:宣城郡开国公,正二品行尚书礼部侍郎,正四品下,兼捡校太子右庶子;不久转太子詹事,正四品上,仍兼右庶子神龙元年正月则天传位于皇太子李显。中宗“以蕃府储闱之旧”,将姚珽调回东都,并册封爵位。神龙二年七月立卫王李重俊为皇太子。任职太子詹事期间,“时节愍太子稍失道,珽四上疏匡谏,詞旨恳切”。中宗景龙二年(708),68岁授秘書监,从三品,仍拜岐州刺史秘书监掌管国家藏书与编校工作。岐州(凤翔府)属关内道。中宗景龙三年(709),69岁授太子左庶子,正四品上太子左庶子,掌侍从赞相,驳正启奏。景龙四年六月,中宗崩,皇太后韦氏临朝称制,立温王重茂为皇太子,改元为唐隆。睿宗景云元年(710),70岁拜太子宾客,正三品;迁户部尚书,正三品;制命東都留守,兼左御史台事景龙四年七月,册平王李隆基为皇太子,改元为景云。太子宾客,掌侍从规谏,赞相礼仪。户部尚书之职,掌天下田户、均输、钱谷之政令。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又拜太子宾客,留守、正三品睿宗李旦总揽大政后,“以宫臣之优”,加金紫光禄大夫。玄宗先天二年(713),73岁拜户部尚书,正三品玄宗李隆基登基后,三入朝廷,又任户部尚书,为玄宗朝执政大臣。开元二年(714)二月五日病逝于京兆万年县之宣阳里第,春秋七十四。皇情轸悼,賻贈有加,兼勅万年县令秦守一监护葬事,开元二年八月五日,葬於京兆之少陵原。文史贡献在曾祖姚察撰《汉书·训篡》三十卷的基础上,续撰《绍训》四十卷,进一步阐明了姚察原注的文义;又撰《文集》二十卷。
按唐朝官吏管理制度,姚珽任职四品官职以后,要授封母妻。所以依《欧阳正遍墓志》记载,欧阳正遍命妇授封真卿县君、渤海郡夫人、江国夫人的时间,反推姚珽授四、三品和册封国公的时间基本一致,两墓志可以互相佐证。另据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苏颋(670—727)创作的散文《唐中宗太和皇帝谥议册文》记载,景云元年十月十三日,摄太尉银青光禄大夫守户部尚书上柱国宣城郡开国公臣姚珽等人奏议,请上尊谥孝和皇帝,庙曰中宗。也能证实姚珽当时在朝廷封爵和职事官位。此文成稿不久,姚珽又被授封金紫光禄大夫。
姚珽从高宗乾封元年入仕到开元二年去世,仕历四十八年,其中在朝廷任职十七年,分别在英王府、东宫、礼部和户部履职;在外郡任职三十一年,先后担任过蓬、简、苏、定、汴、沧、虢、豳、华、岐共计十州刺史,任职刺史“示以宽仁之教,勗以敦本之科,政既有恒,人实知耻”的务实作风,得到朝廷和同僚的赞誉。宦历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五朝,三入沧州任职;三迁东宮,曾经是中宗李显、节愍太子李重俊、玄宗李隆基为储君时的侍臣;“承明三入,寔資德举而升”为朝中大臣,他的仕历十分丰富。入仕后,以“匪躬之志”稳步升迁,他的职业生涯的巅峰时期是在五十九岁以后,晋升为朝廷重臣,七十岁之后,以“东朝师友,而处师臣,而陟元老”、“老成碩德,耆儒旧齿”授封执政大臣。评价他的一生,正如墓志中写的那样“韫淳粹之姿,禀清貞之气”和“忠谠在官,雅达从政,历职中外,累迁台阁”,“历事五朝,终始之心如一,居官四纪,公清之节逾励”。正史文献也有评价:“以善政有闻,玺书褒美”,这是对他仕途的总结和高度评价。
三、《姚珽墓志》考证
1、科考与入仕
唐代的职官入仕和任职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官名品秩是官员等级制度,依正、从、上、下分为九品三十阶,包含官爵,文武职官,勋位等。凡九品已上职事,皆带散位,职事则随才录用,散位则一切以门荫结品。古代公卿大夫的子弟称为国子,姚珽当年以国子身份参加科举考试。唐代明经及第之人,按门荫授散官;科考类别和成绩决定初次入仕(职事官)等级。姚珽父亲姚处平英年早逝,且官位不高。姚珽入仕依其祖父姚思廉的最高册封授予文散官品秩。据《姚珽墓志铭》记载,入仕时授封文散官为朝散郎,对应的品秩为从七品上。
唐代出身入仕者,著令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书算五科。按规定明经出身,上上第,从八品下;上中第,从九品上等等。姚珽明经科考,授职事官为申州(中)司仓参軍事,授正八品下,可得知姚珽的明经科考成绩为上上第。
2、择人与考课制度疏证
唐代吏部尚书、侍郎统管各级官吏的选授、勋封、考课事宜,司封郎中、司勋郎中、考功郎中具体负责执行。朝廷择人用人以四才:身、言、书、判。校功有三实:德行、才用、劳效,德均以才,才均以劳,劳必考其实而进退之。五品已上,以名上中书门下,听制授其官。六品已下,量资任定。各级官吏按当年的功过行能进行考课,共分九级。考课的标准有四善: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善状之外,按官吏的岗位工作性质和行业,划分为二十七项,每项制定“最”好的评定细则,作为考课内容。例如:访察精审,弹举必当,为纠正之最;扬清激浊,褒贬必当,为考校之最;决断不滞,与夺合理,为判事之最;访察精审,弹举必当,为纠正之最等二十七项。将四善和二十七“最”分项指标进行排列组合,得出一个序列分布表,由高到低划分为九级,限定各级比例,形成官吏考课分布表。经过考核、定级、核准、上报,才能完成年度官吏考校工作。如一最以上,有四善,为上上;一最以上,有三善,或无最而有四善,为上中;一最以上,有二善,或无最而有三善,为上下等,以此类推。姚珽仕历中,考校有过两次“最”和一次“能”。一是任沧州录事参軍时,经过奏议、弹驳,考校定级为天下“最”,有敕褒美,晋升为通直郎;二是在苏州刺史岗位上,以课“最”居多,擢爲定州刺史;三是在万岁通天二年,以理出之“能”,迁汴州刺史。
3、墓志文中的疑点
墓志文在描述姚思廉的经历时,将弘文馆误写为昭文馆。弘文馆,官署名,唐武德四年(621)置修文馆于门下省,九年(626),太宗李世民即位,改名弘文馆。唐中宗李显神龙元年(705)年,避太子李弘名,改曰昭文馆。唐玄宗开元七年(719),仍改为弘文馆。开元二年撰写姚珽墓志时,馆名为昭文馆。此条与史书不符,唐初贞观年间,姚思廉任职于弘文馆学士,本墓志文应该予以订正。
随着朝代或年号的更替,官名也在不断改动。如光宅元年九月,改尚书省为文昌台,左、右仆射为文昌左、右相。改吏部为天官,户部为地官,礼部为春官,兵部为夏官,刑部为秋官,工部为冬官。所以在墓志中,光宅元年姚珽入行尚书户部郎中的官名应为“文昌台地官郎中”。墓志是个人传记,应还原历史,真实记录志主的仕历过程,包括职事官名称。官名由朝廷统一命名,呈现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能够反映当时语境下的时代背景及志主仕历的真实性。所以本墓志未按当年授封时的官名去撰写。
根据《旧唐书》职官志记载,以门资出身者,一品子正七品上,二品子正七品下,三品子从七品上,从三品子从七品下,正四品子正八品上,从四品子正八品下。三品以上荫曾孙,五品以上荫孙,孙降子一等。姚珽祖父姚思廉的最高官位是太常卿,正三品。他又是孙子辈,授封官员品秩为从七品下,按职官规定对应授封文散官的称谓是“宣德郎”。本墓志记载为朝散郎,官员品秩从七品上。这与唐代职官制度不符,撰写失误应该予以订正。
神龙元年,姚珽从外郡州刺史岗位调回朝廷任职尚书礼部侍郎,职官品秩降低了二阶。从地方官员调回朝廷,这属于正常的职务变动,而且责任和权力更大了,品秩有变不能说是降职,有可能是朝廷择人的制度规定,有待进一步考证。经考证,除姚珽入仕时授文散官为朝散郎一职外,其他授封文散官和职事官的名称、品秩与当时唐朝职官制度规定基本相符。
4、墓志可补史阙的内容
墓志是实物史料,通过仔细阅读《姚珽墓志铭》,对照史书,可补史阙的文献信息如下:
武后光宅年间,姚珽兄长姚璹授兵部侍郎,乃迁蒲州刺史;長寿三年以前,姚璹曾经担任过定州刺史。这两项可补姚璹传史阙。
两《唐书》记载姚珽的事迹少且简略,墓志详实的记录了姚珽任职的业绩和仕历,除担任过定、汴、沧、虢、豳等五州刺史以外,还先后担任蓬、简、苏、华、岐五州刺史;英王府功曹參軍事、主簿;授封东宫太子文学、太子司议郎、捡校太子右庶子、右庶子、捡校太子右庶子、太子宾客;光宅元年册封爵位江宁县开国男;圣历二年授勋上柱国;景云年间授金紫光禄大夫;神龙元年任尚书礼部侍郎,景龙二年制敇册授秘書监,景云元年迁户部尚书、東都留守、兼左御史台事,先天二年拜户部尚书;撰《绍训》四十卷、《文集》二十卷;去世后赠太子少傅(见欧阳正遍墓志)。以上仕历记录,正史姚珽传无载,可补史阙。
四、《姚珽墓志铭》释文
通过对原石志文仔细辨识和拓片中文字进行推敲,现将“姚珽墓志铭”校点疏注,辑录如下。释文仍引用了原石繁体字;在石面损泐处,有古代官名等个别文字,仍留存部分可见笔画,经查阅史书和文献考证,予以补失;因志文中异体字较多,部分异体字在括号里标注了正体字;为了表达尊敬,志文中在皇朝、上及其制命、敕等称谓前面,共有十处留了1—4字的空白。个人拙见,恳请裨补匡正。
大唐故金紫灮(光)禄大夫户部尚書上柱國宣城郡開國公姚府君墓誌銘并敘
銀青灮禄大夫鴻臚卿上柱國彭城縣開國侯劉知柔撰
公諱珽,字令珪,夲(本)望吴興武康,今爲京兆府萬年縣人也。帝虞授籙,因生得姓;有嬀纂統,開國承家。源流涣乎前史,苗瓞紛諸曩記。十二代祖信,仕吴爲太常卿、選部尚書、都郷侯。由是,代爲江表望族。高祖僧垣,梁中書舍人,梁荆陷,入周爲驃騎将軍、 (華)州刺史、長夀縣公,随歷上開府儀同三司、北絳郡公。曾祖察,陳黄門侍郎、秘書監、度支吏部二尚書,領著作,随歷秘書丞、太子内舍人、貟(員)外散騎常侍,襲封北絳郡開國公。祖思廉,皇朝秦府學士、秦王文學、著作郎、散騎常侍、昭文館學士、豊城縣開國男,贈太常卿,謚曰康。父處平,皇朝太子通事舍人、口司口口口五經史、口(豫)州司户參軍,追贈博州刺史。並宏材博識,發揮詞翰之林;盛徳高名,領袖衣冠之族。
公即博州府君第二子也。韞淳粹之姿,禀清貞之氣。弱不好弄,實異常童。八歲而孤(1)由此推算其父姚处平去世时间为贞观二十二年(648)。,哀毁過禮,有識見者,知将遠大。既冠,以國子朙經高第,授朝散郎、行申州司倉參軍事。雅橾(操)端慤,鑑局融明。匪躬之志,始於兹矣。秩满,授朝請郎、行滄州録事參軍,奏議彈駮(駁),爲天下 (最),有勅(敕)襃美,昇考進階,就加通直郎。高宗焚林待士,庂(仄)席求賢,爰命宰臣,巡方採訪。公爲中書侍郎汾隂薛公所舉,加口階,旋有令旨,徵入引試,授承議郎、行英王府功曹參軍事,仍遷府主簿,所奉之主即中宗孝和皇帝也。尋属黄離應運,蒼震居貞。博望簡能,先引梁園之客;承?取士,仍求代邸(2)汉高祖刘邦之子刘恒封代王,所居曰代邸。后因以“代邸”指入嗣帝位的藩王的旧邸。之賔。於是拜朝散大夫、行太子文學,尋遷太子司議郎,轉尚書户部郎中,賜爵江寧縣開國男。時公兄吴興公入爲兵部侍郎,迺(乃)出除蒲州長史。分二妙於臺閣,贊六條於關輔。佩刀初受,公望有歸;題座甫臨,衮徳斯在。灮宅中,淮海亂逆,宗從有因官陷賊者,以親族之累,左授滄州司馬,仍加朝議大夫、行閬州長史,遷蓬州諸軍事、蓬州刺史。賨渝暴俗,陶美化而懷音;巴濮澆甿,偃循風而革弊。長夀二年,以中散大夫、守簡州刺史。三年,加中大夫、守蘇州刺史。西蜀殷阜,閶閻且千;東吴積實,財資巨萬。公示以寛仁之教,勗以敦夲之科,政既有恒,人實知耻。時屬昇中會計,執玉來朝,陪泰壇而展禮,登朙臺而奉贄。以課 居多,擢爲定州刺史。于时北蕃逆命,侵擾朔垂;東胡作梗,憑淩趙際。公式遏有備,虜不敢窺,州壤肅清,人無勞止。先是吴興公經牧此州,棠蔭在詠。及公爲政,仁恩重洽,有識議者,以爲近代莫之有焉。是知两杜夹河,古來爲貴;二馮繼踵,今胡足稱。萬歲通天二年,以理處之能,遷汴州刺史。無幾,又除滄州刺史。?(昔)居半刺,今爲列岳。雖位尊舊秩,而官實再臨。潁川之政復興,廣平之譽弥闡。聖曆二年,轉杭州刺史,未赴任,改爲虢州刺史,加上柱國。長安三年,遷豳州刺史,尋授銀青灮禄大夫,轉華州刺史。浙川聞道,惜行麾之返旆;莘墟飲徳,欣惠澤之随輪。豳土王畿,國風政成七月;華岳神京,河潤寄深九里。中宗踐祚,以蕃府储闈之舊,入行尚書禮部侍郎、宣城郡開國公、兼撿校太子右庶子;尋轉太子詹事,仍兼右庶子。時節愍太子昵狎群小(3)昵狎:谓亲近而态度不庄重。群小:谓众小人;社会地位卑下的人们;诸小国。,未近正人,公累疏匡諫,詞旨懇切。既而巫蠱成祅(妖),戲陽就禍,顛危之責,彼相攸歸。上閱東宫故事,親覩(睹)諫書盈箧之覆,披覧賞味久之,即除右散騎常侍。竭誠規獻之班,高步貂璫之列。考言詢事,是謂容賢,豈與夫千秋言夢,以邀望思之福;少卿説詩而求諷諭之幸,若斯而已哉。景龍二年,除秘書監,仍授岐州刺史。三年,又除太子左庶子,一事已上閚三品。太上即位,又除太子賔客。公忠讜在官,雅達從政,歷職中外,累遷臺閣。公家之事,知無不爲,所莅必表異能,聲芳於焉藉甚。景雲元年,遷户部尚書。履八座之分曹,掌五教而爲政。廊廟之重,寔允具瞻。尋有制命東都留守(4)留守:皇帝离开京城,命大臣驻守。公元684年太后武则天临朝称制,以洛阳为首都。705年中宗恢复东西两京并重。713年玄宗正式改京师为西京。,仍兼左御史臺事。無幾,又爲太子賓客,留守、知臺如故。今上納麓(5)“纳麓”谓总揽大政。,以宫臣之優,加金紫光禄大夫,餘又如故。南憲繩糺(糾)之司,搢紳攸仰;東朝師友之地,問望尤尊。綜居守之權,寄同心膂;縃留臺之務,任切股肱。先天二年,又爲户部尚書。列卿四至,寧聞巧宦之目?承朙三入,寔資德舉而昇。方欲步鼎鉉而處師臣,由台階而陟元老。惟賢尚齒,乞口(言)之禮。未孚彼蒼不仁,摧梁之痛遄及。以開元二年歲次甲寅二月已丑朔五日癸巳遘疾,薨於京兆萬年縣之宣陽里第,春秋七十有四。皇情軫悼,賻贈有加,兼勅(敕)萬年縣令秦守一監護葬事。嗚呼哀哉!惟公氣韵高邈,風情夷简,口口孤口,卓尔不口。歷事五朝,終始之心如一;居官四紀(6)“居官四紀”:由此推算姚珽仕历为四十八年,入仕时已二十六岁。,公清之節逾勵。吴興公累當鈞軸,久典權衡。公又職綜禮闈,任班喉舌。天倫之望既遠,在原之譽益高。執志沖撝,居心静退,未嘗以尊榮慠物,勢位淩人。朋友之交,言而有信;閨門之訓,恭而有禮。加以學擅博通,文稱藻麗,至若字林詁訓之異,音韵義旨之殊,豈唯體自生知,故亦傳諸舊業。先是吏部府君撰《漢書訓篡》三十卷,公又廣而演之,爲《紹訓》四十卷,雜以疏議,學者宗之;《文集》二十卷,爲時所重。即以其年八月景辰朔五日庚申,葬於京兆之少陵原,禮也。嗣子鴻臚寺丞昌源等,龍章鳳彩,弓冶嗣其家聲;金友玉昆,蕐蕚暉其堂構。高柴之慕方永,少連之痛已深。敬撰遺迹,存乎幽誌。銘曰:
姚墟誕命,嬀水開源。粤若帝祖,祥延後昆。陳處賔恪,齊爲霸蕃。盛德必大,其昌實繁。表海東臨,亦惟吾土。淩江南渡,寔遷我祖。迺公迺侯,作相作輔。冠冕弈葉,材賢踵武。惟賢繼出,休有令名。金玉其響,芝蘭其英。耿分峻節,忠公至誠。虚神朗邁,秀氣孤貞。斧藻言行,琢磨 則。委質帝庭,筞名王國。兔園承宴,龍樓侍徳。其道有融,其儀不忒。覧觀繁惣,仙闈樞要。仕踰三入,材兼二妙。鑪薰曙擁,書燈夕燎。文奏以敷,能名斯劭。江河大郡,畿輔雄州。仁風累洽,惠政循修。宫端護善,臺座楊休。從容諷議,清切謨猷。老成碩德,耆儒舊齒。宦歷五朝,時餘四紀。方安寵禄,乞言燮理。大夜催辰,徂灮落汜。其生也貴,其死也哀。道既立矣,人安在哉。蒸蒸令胤,泣血循陔。勒文幽壤,傳諸後來。
姚珽墓志及盖拓片如下图:
五、结束语
作为西安人,保护、传承和发掘大唐文化,是责任,也是义务。尤其在近二十年以来,西安城市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大量深埋地下的唐代墓葬,纷纷出土,尘封一千多年的地下文物被发掘。古墓中最能代表墓主身份的是随葬墓志,研究新出土的墓志这一物质遗存,可深入探讨志主的一生,再现唐代历史文化和唐人生活,同时能印证史书和弥补史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唐代《姚珽墓志铭》详实地记述了志主的世系、科考、仕历、著述等。经史书文献考证,志文内容具有较高的真实性。作为文学作品,在记载志主的每一段仕历后,根据业绩贡献,任职地的历史文化,引用典故,以散文形式予以描写,显得遣词用语富有特色,是一篇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6]
本文对初唐历史人物姚珽的世系、家族主要成员仕历和业绩进行了梳理,见证了中古时期,贵族家庭对族裔的教育、家族文化的接续传承。[7]根据姚珽墓志文和传世文献,将姚珽仕历过程按时间顺序,担任文散官和职事官以及品秩进行了整理,从中可以看到姚珽“宽仁、敦本、有恒、知耻”的敬业事迹,这就是中国士大夫追求的理想和风范,正是有一大批像姚珽一样的优秀士大夫,才将初唐推向了开元盛世!
从《姚珽墓志铭》文中可以证实,唐代自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在任职年限内,对其官箴政绩和功过进行定期考校,包含科考入仕、职官考课、品秩认定、册封爵位勋级、弹劾、致仕、赙赠等过程,都有严格的执行标准、认定程序及后续监察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铨选制度体系,都具有系统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对于当代社会制度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