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不见唐时月唐诗依旧照今人
2022-04-15木小六
文/木小六
李白吟行图 纸本水墨 81.2cm×30.4cm 宋 梁楷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
独坐敬亭山
灿若星河,诗之花季
诗在唐代文人的生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诗歌不仅是表达抽象体验的载体,还是文人们现实生活中的社交通行证。唐代是诗的花季,历史机遇的酝酿,加之形成于隋唐的科举制度在持续发挥其影响力,读书人的地位在唐代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科考成为步入仕途继而实现理想的大道,而诗赋,正是进士考试的科目之一,写诗便水到渠成般成为唐代文人的必备技能。
如学者蒋勋所说:“仿佛是一种历史的宿命,那么多诗人就像是彼此有约定一样先后诞生。”唐代诗人的数量多达两三千,他们创作的诗歌数量在5万首左右,其高产和优质可谓空前绝后。王勃、贺知章、陈子昂、李白、杜甫、张若虚、孟浩然、王之涣、王昌龄、王维、韩愈、白居易、柳宗元、元稹、杜牧、李商隐……想要在灿若星河的唐诗景观里历数诗人之名,是件令人纠结的难事,把谁放进省略号的空间里,都觉得厚此薄彼。
上阳台帖 纸本墨笔 28.5cm×38.1cm 唐 李白 故宫博物院藏
唐代诗人的人生选择或境遇主要体现为做官、漫游、隐逸三种,而这往往与科考密切相关。正所谓诗言志,于他们而言,命运之沉浮、人生之跌宕,无论起落,皆有诗歌相伴。
以“郊寒岛瘦”与贾岛并称,有“诗囚”之名的孟郊直到46岁才考中进士,“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一首《登科后》将金榜题名后扬眉吐气的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但科举是一条几家欢喜多家愁的道路,金榜高悬、蟾宫折桂者毕竟是少数,有少数及第者的狂喜,便有多数落榜者的悲辛。此时风光无限的孟郊在第二次落第时,也有过“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的感伤。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
然而,生命是一条复杂又艰辛的长路,一时的风光代表不了永恒。大器晚成的孟郊终究还是发出了“一生空吟诗,不觉成白头”的慨叹。他此后的人生,命运坎坷,仕途多蹇,事业乏善可陈,唯留诗名令人称道,还对后世诗坛产生深远影响。孟郊的诗才在唐代诗歌中算不上最闪耀的典范,但在“诗人不幸诗家幸”的套路里,他的际遇也算具有典型性。
写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陈子昂,其诗风格局与孟郊截然不同。“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他两度从军边塞,一腔热血孤勇,有军事才能,又熟悉边塞事务,直言敢谏,一度被朝廷重视,但最终含冤而逝。相比之下,年少成名又仕途顺遂的诗人,比如贺知章,反倒属于少数。
写诗除了是应试之必须,也是博得权贵引荐提携的资本。在没有媒体的时代,传播诗名是树立和提升名望的绝佳路径。自视“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隐居蜀中时,地处闭塞,名声不易传播,于是仗剑辞家,一路漫游至长安。来到终南山后,其声名水涨船高,并传入天子耳中,他以布衣之身得到唐玄宗的接见,被授予翰林供奉的职位。
体会过繁华世界之苦,才会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清醒认知,从而在官场失意之余,踏上真正忠实于内心浪漫豪情的漫游之路,从“终南捷径”走向灵魂自由。事实上,以“隐”得名、因“隐”入仕的诗人在唐代并不罕见。有所谓“终南捷径”,更有另一种介乎“隐”与“仕”之间的通透选择,王维便开创了亦官亦隐的“仕隐”先河。
人生如逆旅,诗人们把命运融入诗中,酝酿出一篇篇神来之笔的唐诗风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站在诗歌的长河边回望,柳宗元这首著名的《江雪》,堪称诸多唐代诗人的命运写照。
六言唐诗画谱·夏景 明 黄凤池
流光溢彩,风华绝代
一代代诗人,一个个人生,时代的共性与个体的特性相交融,绘就了唐诗流光溢彩的绝代风华。游侠精神、人文情怀、禅宗思想,唐诗的风格主题有着极大的包容度,也因此气象万千,意蕴无穷。
游侠精神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历史悠久,“侠”的概念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司马迁在《史记》中就专门写了《游侠列传》。到了民族融合、文化多元、精神浪漫的唐朝,游侠精神更是得到了极大的激发。侠客不拘礼俗的张扬个性,渴望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乐观豪迈的浪漫气息,以及侠士间肝胆相照的知己义气,都与诗歌是绝配。
李白便是唐代诗人中具有游侠精神的典型代表。李白自述15岁就开始学剑术,广泛结交各路高人,也只有这样的他,才写得出《将进酒》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诗句。学者蒋勋说,李白的诗本身其实没有什么难度,难的是理解他所代表的游侠诗人的真性情。或许也因此,李白的“诗仙”之风只可仰观却不可学,学也学不到。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的这句诗,也反映了当时一种较为普遍的价值观——去塞外开疆拓土,于马背上博取功名。时代豪情的推动,让边塞诗成为唐诗长河里一片不容忽视的独特景致,也是游侠精神的另一种传承体现。
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句,视觉感受与生命体验相交融,这样的景观与气势,这样的境界与格调,若非有过切身经历,仅靠安逸处的想象,是写不出来的。在广阔的天地间磨砺,在独特的风土人情中感悟,这样的诗,也是一种“不可学”。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和李白一样,杜甫也是唐诗长河中不可磨灭的存在。只是,李白的诗多体现个人价值,杜甫的诗则相反,主要体现了人文情怀。“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岁月深沉,民生不易,杜甫表达了很多沉郁凝重的生命关怀。有人说,杜甫埋伏在中年,或许你年轻时不喜欢他,只喜欢李白,但不要紧,到了一定的年龄,你会发现杜甫就等在那里,让你懂,让你喜欢,让你生出许多相见恨晚的共鸣。
上图:六言唐诗画谱·长门怨 明 黄凤池
下图:五言唐诗画谱·岸花 明 黄凤池
杜诗的“可以学”,某种意义上也是在讲人文情怀的共通性。只要诗人有忧国忧民之心,看得见民生疾苦,有为底层民众立言发声的意愿,无论身处何方,生活的现实都会给他素材。曾颇受唐宪宗赏识的白居易,就未以风花雪月的粉饰讨好天子,以求保全地位,相反,他写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频繁上书言事,想要以正直的忠诚报答知遇之恩。
白居易用悲悯的良知描述过“满面尘灰烟火色”,衣衫单薄却整日“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卖炭老头,这是诗人“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体现,更是一种骨子里的使命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表现现实主义的诗人没有书写浪漫主义的能力。“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的许多诗句,都与《卖炭翁》形成鲜明的对比。情怀决定选择。
禅宗思想也是唐诗景观中的一大特色,凝练的诗原本就与禅有着天然的共通之处,唐代又有许多僧人写诗,将禅机通过诗作传达得更加透彻动人。如寒山、拾得等诗僧,其作品禅语与诗意结合,独具特色,流传至今,依然触动人心。
佛教文化在唐代极为兴盛,佛学思想也对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社会动荡引发的疾苦,人生种种幻灭导致的痛楚,都容易让人转而从佛学思想中寻求慰藉与平静。有“诗佛”之誉的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其诗被赞为“诗中有禅”。王维经历过唐朝的盛世繁华,也经历过安禄山叛乱,个人命运随时代变迁浮沉起落,悲欣交集的命运因深受佛学思想影响而未走向沉沦。晚年的他,直接隐居山林,过起了参禅修行的生活。
杜甫 像 绢本设色 250cm×61cm 元 赵孟 故宫博物院藏
杜甫诗意图册·巫峡弈棋(十二开) 纸本设色 每开39cm×25.5cm 清 王时敏
杜甫诗意图册·山村春色(十二开) 纸本设色 每开39cm×25.5cm 清 王时敏
王维写过许多颇具禅味的诗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令人回味无穷。而其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句,堪称中国人传统精神境界的一种写照。面对不确定的未来,面对看似逼仄如绝境的现状,精神世界峰回路转的开阔,必然塑造出一种潜力巨大的韧性。“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坦然接纳,从容面对,自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仿大师山水十册·白居易香山诗意 明 董其昌 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
知己万千,天涯比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这句经久流传的诗句,也可以用来形容唐诗的影响力。凡有中国人的地方,必然能吟诵出唐诗凝聚的共鸣。比如,吟一句“床前明月光”,必然会有人脱口而出“疑是地上霜”。
唐诗气象万千,但都有种宇宙天地般的辽阔。唐代诗人是将自己置身于广阔的格局中,天人合一,与天地对话,与自然共情,再去消化个体的情绪和感悟,唐诗也因此富有穿透时空的魅力。今人不见唐时月,唐诗依旧照今人。
张若虚的名篇《春江花月夜》意境唯美开阔,千古传诵。“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诗人只是站在江边看着夜晚的月亮,但他心中的月色照亮了时间与空间,覆盖着广阔的世界,也惊艳了一代又一代人。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自然万物遥相辉映,彼此慰藉,以致心领神会。这样看待生命本质的意境,也是唐诗的一大重要审美特征。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里,古今交错,时光苍茫,仿佛通过一个辽远的镜头,看尽世间繁华之外的空寂,深沉的宁静中,有深刻的孤独,更有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宏阔。而诗人所经历和看见的一切人生不幸,都消解在这种苍茫的宏阔中了。人世间所有万念俱灰的瞬间,与辽阔的时空相比,都渺小得微不足道。
在唐诗的长河中游历,人生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也会有“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无奈;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闲情,也会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寂寥。“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唐诗长河的粼粼波光,是诗人们用命运遭际凝结的珠玉,唐诗跨越时空的丰盛华彩,连接着生命最深处的共鸣。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回到李白那首打动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的《独坐敬亭山》,唐诗给予世人的除了无尽的文学之美,还有更为深刻的审视生命的视角与态度。
生命的长河中,好的、坏的,一切的遭际都如同迟早会飞尽的鸟儿,许多的相遇都如同那独自悠闲的云朵,最终还能与我们相关,能真切地留下的,唯有心中的那座“山”。唐诗的河流经久不息,流淌进每个人心中,在帮我们寻找心中的那座敬亭山。
六言唐诗画谱·幽居 明 黄凤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