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人”画像
2022-04-15许然
许然
习惯于当“甩手掌柜”,不安排事就不主动做事;升迁无望后,对工作丧失激情;岗位清闲,本就无事可做……在广义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中,闲人现象或许无法避免,但其成因却各有不同。有的是不想做事,有的是不会做事,还有的是不敢做事。如果要给形形色色的职场闲人画像,他们通常是可有可无的“透明人”、推诿卸责的“二传手”,抑或是跟不上时代的“老古板”、收敛锋芒的“低调者”等。
所谓“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有些闲人就是这种装睡的人。被分配任务时,他们总想着推托;让其到单位坐班,他们借故回家养病;上级交办任务时,他们甘于当“二传手”;他们在关键时候掉链子,一言不合甚至还可能跟领导杠上。有管理者直言,与其费尽口舌动员闲人,还不如把这些工作交给别人做。
留学回国后,小海听从家人的建议考进了一家省级图书馆当图书馆管理员。小海的主要工作是对归还的书籍进行归纳整理和存放,此外大部分时间比较清闲。她声称,在一些图书馆、博物馆等工作节奏较慢的文化类单位不乏此类群体。这部分人以年轻女性居多,一般家庭条件较好,考入体制更多的是为了满足家人的愿望,而自己也“只图面子不求里子”,不贪不占也不干。
与此类似,在其他一些单位还有这样一类人,他们的工作岗位比较边缘,工作的职能定位也比较模糊。因此,他们做没做事,做了多少事,并不容易被上级察觉。在一些单位的领导看来,这类人在单位中虽然并非关键,但偶尔还是可以帮把手。久而久之,他们也甘愿当单位的“透明人”,每天“摸鱼式”上班。
“这个事,你就按书记在会上的要求来做,做好后发给我。有不懂的地方,咨询下其他人。”在一家市属事业单位,领导在会上提出某个要求后,李茂的科室领导常常如此吩咐她。“这个领导对日常事务性工作不太上心,只在乎跟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事。因此,经常做甩手掌柜。”李茂说。
事实上,很多单位里不乏这类“二传手”。他们往往是一个单位的中层领导,不主动做事是他们的特性。对于上级的要求潦草应付,对服务对象的诉求推三阻四,甚至对火烧眉毛的事情都置之不理,常常决策推给上级,责任推给下属,自己就是个“传达员”。
王斌在某省直机关的一个处室曾临时主持过两次工作,他自己觉得离提拔似乎不远了。可领导换了几次,他所在的处室始终风平浪静。最后,一名资历比他浅的干部被提拔为处长,已过不惑之年的王斌先是愤怒再是委屈,然后颓废,最后主动申请出任非领导职务。即便如此,领导交办了事他就慢吞吞地做,没交办事就喝茶看报,到点准时走人。
王斌的同事表示,除了这类公务员以外,机关内还有个别事业编制的干部。由于身份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他们多年来晋升无望,对工作丧失了积极性。领导也深谙他们的“怨气”,除非人手紧缺,一般不会给他们分配过多任务。另外,还有一些提前退出领导岗位的干部也十分清闲。他们往往“二线变离线”,平平安安占位子,松松垮垮混日子。“一般在省级机关里,退休前都能保证一个正处级待遇。”一名受访干部表示。
有些闲人不是不想做事,而是做不好事。由于专业不对口、工作能力低,自身又好高骛远,这部分人难以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领导交办的事,逐渐沦为单位的闲人,最终领导不管,同事不问,自己也放弃“治疗”。
最近,张涛所在的某市政府办招录了一批研究生,个个都是高学历,看上去学富五车,然而工作起来蜻蜓点水,能脚踏实地干活的没几个。张涛所在部门就有个这样的新同事。“喊她做个事,她这也瞧不上那也不想做。偶尔有些她感兴趣的活,她又把目标要求提得过高,最后做出来的效果达不到预期的要求,领导不满意。”
在党政机关职场中,不乏上述这些眼高手低的年轻人。他们自命不凡,认为自己是名牌大学的高材生,身边的同事不如自己,上级领导也没有水平。他们整天琢磨着要干大事,办大事,到头来反而一事无成。在领导眼中,这些人好高骛远,思想不成熟。与其给他们指派任务,还不如把事交给一些勤劳踏实的人去办。久而久之,领导少派活,他们也就少干活,闲人越闲。这样的人成长得慢,也难有长远发展的可能。
在一些单位有这样一群人,一张报纸一杯茶,一天飘飘然而过。比如,在某地的市场监管局,50 岁的干部占比60% 左右。该局“一把手”介绍,由于历史遗留原因,这些50 岁以上的干部多来自机构改革前一些老龄化较严重的垂管部门。这部分人与市场监管工作所需的强专业性、高标准形成反差。一名市场监管局基层站所的所长坦言,“行政处罚需要了解各类相关法律,他们也不在行,也不愿意主动去学。只能安排他们去做一些基础工作,其他时候没怎么给他们安排工作。”
由于年龄较大,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一些单位的老同志跟不上科技的发展,甚至不会用电脑办公,工作执行力低,缺乏创新意识。在这种情况下,单位领导只好给年轻干部多压担子,给年龄偏大的干部少安排工作。当然,每年的评优评先也与这类干部基本无缘。
有些闲人并非不会做事、不想做事,而是不敢做事。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类闲人既有怕出事担责的,也有怕动人奶酪的,还有怕被故意挑错的。
“下面一颗钉,上面千把锤。随时可能挨一锤,就是不知谁先锤。”为了少“挨锤”,“80 后”小杨干脆选择少做事。从认真工作到卸责甩锅,小杨的态度转变,源于此前市上对该镇开展的一项畜牧业疫情防控专项督查。在专项督查中,由于疫情防控不到位,该区10多名干部被问责,其中90% 为乡镇及以下工作人员,小杨就是其中之一。“问责就找‘软柿子’捏,那谁还愿意干事?”有了一次次的“背锅”经历,小杨宁愿选择不推不动被动工作。如果没啥要紧事,上午到办公室打个卡,下午到村上“转悠”一圈就走了。
一方面上级的任务和考核压力大,另一方面又要直面社会矛盾,作为“夹心层”,基层干部的工作压力大,责任又重,甚至出现干多错多的情况。为了规避风险,个别干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热衷于“以退为进”,最后沦为闲人。当然,一些领导由于无法忍受这些闲人摆烂,也会想方设法把这部分人调走。
“90后”罗江很疲惫,刚到一家国企的采购岗位,就受到同事的排挤。同事不愿“传帮带”,因为不熟悉工作,他没有按时完成领导交办的事。时间一长,罗江被新来的领导贴上了“能力不行”的标签,自己也心灰意冷,不再求取进步。后来羅江才知道,他只是新领导用来掣肘该部门老员工的计划之一。他进入该部门后,打破了该部门的利益平衡,却没有得到上级领导足够的“关心”,于是只能四处受制,最后无事可做。
另据一部分有类似遭遇的亲历者讲述,或是由于私人恩怨,或是由于不服从安排,有的单位领导本就不满个别员工,因此在工作中也对这部分员工“格外严格”。导致的结果就是,个别员工费力还不讨好,干得越多,被批评得越多。久而久之,他们干脆选择少做事,甚至不做事。这类“受气包”不是没能力做事,也不是不想做事,而是碍于上下级关系或是同事关系,难以施展拳脚。如若客观环境有所变化,这类闲人也会再次投入到工作中去。
“我第一个季度就休完了今年的公休假,整天无所事事;曾经要求下属不准在上班时间看报纸的我,如今却成了读报员;我们处的报纸不保存,我就征求处长的意见,把有价值的报纸分门别类剪下来保存。处长高兴地说,‘你想得真周到!’于是,我又成了报纸‘剪报员’……”在被某市局党组安排担任非领导职务后,一名年近50岁的前科长自嘲道。
由于缺乏一些权限,有些本身经验丰富的“边缘干部”虽然能力很强,但在单位的地位就是“靠边站”,有时候表现得有所作为或者过于突出,反而会让相同职级的实职领导感到尴尬。于是他们自认为只能收敛起自身的锋芒,甘愿当闲人,以保持低调的姿态。
(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