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课赛证校企融通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以关务与外贸服务专业为例
2022-04-14刘秋民朱小丽
□ 刘秋民,朱小丽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港口管理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1)
1 “岗课赛证”校企融通育人模式构建的意义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要求职业院校要与产业企业深度融合,围绕智能制造、大国工匠进行人才培养工作。技能大赛是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和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是检验职业教育教改成果、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
首先,参加技能大赛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学生是技能大赛的参赛主体,其业务能力在整个备赛及参赛过程中能够得到强化和提升,而“赛前苦练、赛时严谨、赛后总结”更有助于学生树立团队协作意识及工匠精神。其次,参加技能大赛能有效促进教学团队整体业务水平的提升。大赛指导教师需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及业务能力,需关注行业、企业动态,熟悉岗位能力要求及具体业务操作。通过指导参赛,理论结合实践,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再者,参加技能大赛能深化与企业的合作,逐步形成校企融通的育人模式。技能竞赛增加了专业与行业、企业的沟通和交流,在岗位能力分析、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重构、职业技能证书获取、共同指导参赛等方面有了很大成效。
2 高职关务与外贸服务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
关务与外贸服务作为一个由原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转型的新型专业,顺应了当今国际贸易形势复杂多变的趋势,根据市场的发展需要,重新对人才培养进行了定位与调整。但是由于调整时间较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①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当今国际贸易对人才需求的发展形势。随着未来国际贸易形势的多变和“后疫情”时代造成的市场不确定性,市场需要的是越来越专业及综合素养高的复合型实践型人才。但是,目前大部分院校的专业还没来得及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未能跟上市场的脚步,因此,无法对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进行指导,清晰定位学生的职业发展。
②职业岗位与课程、竞赛和职业证书在衔接方面存在匹配度和相关度不是太高的问题。在课程的设置和开发上,缺少调查研究,未能真正地了解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导致有些课程重理论、轻实践,或无法和实际企业岗位对接,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对应的工作和岗位。同时,在课程内容上较少融入职业技能大赛及职业证书需掌握的相关知识,当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或考取证书的时候,学校需要专门组织学生集中训练,费时费力。
③教师专业水平能力理论强,但大部分实践能力较弱。由于大部分学校内部的实训平台都是仿真系统,很难做到与企业实际操作系统一致,同时多数教师缺少企业工作经历和实践操作能力,并且缺少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机会,所以教师的实践水平很难得到提升。
3 “岗课赛证”校企融通育人模式的实践路径
关务与外贸服务(原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为校重点专业、浙江省十三五特色专业,为了能培养适应关务、外贸服务、外贸单证操作等领域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本专业深入走访了多家行业领军企业,与企业就人才培养方向及定位等进行了沟通与交流,并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做了一些有益的实践和探索。
3.1 “岗课融通”,深化校企合作模式
通过走访、调研和考察等方式先后邀请了行业领军企业进校园参与专业建设及探讨,并进行深度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共同制定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调研,根据企业实际岗位,梳理原有课程体系,设置相应课程,构建相适应的教学内容,真正实现课程设置与企业实际岗位能力要求相融通。
学校针对货运操作、货代单证、货代商务、货代业务等核心岗位开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等相关职业技能课程,岗课融通,相互对应,有条件地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通过协议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分工,构建分段育人、交互训教的合作育人机制。
3.2 “课赛融通”,提升学生技能水平
对照全国职业技能赛项“关务技能赛项”“货运代理赛项”国赛及省赛要求,将技能大赛中的规则、新政策及操作程序融入课程标准,将大赛训练、方法和评价标准与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将职业素养贯穿大赛训练全过程,本专业紧紧围绕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竞赛章程,结合企业具体岗位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3.2.1 企业进校宣讲、签约成为企业“预备员工”
在每年新生招生期间,专业设置校企合作培养方向,根据企业需求培养学生,这些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企业培养的员工。
重点企业在每年的实习季前期,提前入驻学校对企业文化、企业愿景及企业薪资待遇等进行宣讲,让学生能更直观地了解企业,为学生与企业提供一个信息沟通的平台。为了保障学生的利益及维护企业的权益,在实习期间要学生与企业、学校三方签订协议,明确三方职责,切实维护三者之间的利益。
3.2.2 合作企业参与共同指导与管理
在职业技能竞赛备赛期间,合作企业共同参与赛前指导及管理。第一阶段,根据每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时间安排,专业提前3-6个月选拔参赛选手。利用学院学生技能节举办校赛,选拔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学生8-15名;第二阶段,充分利用空余时间进行校内专业集训和企业顶岗集训。在集训期间,专业教师对入选的8-15名学生在校内进行培训后,再由合作企业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集训,全面了解关务操作流程。集训后,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考核筛选出6-8名竞赛选手;第三阶段,赛前一个月邀请企业专家来校共同探究竞赛规则、流程、内容及注意事项,企业专家就业务实操环节对参赛学生进行强化训练。由于是团体赛项,专家从企业岗位协作角度给学生梳理实操环节作为关务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合作、沟通、协调等方面的职业素养,全方位指导参加比赛的学生,提升学生的专业实操技能及竞赛核心竞争力;第四阶段,竞赛结束后根据赛况及比赛结果与合作企业共同进行赛后总结及反思,为下一次竞赛积累宝贵的经验。
3.3 “课证融通”,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和高质量就业
职业资格证书是衡量学生在校期间专业技能是否扎实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企业是否录用员工的标准之一,因此,鼓励学生考取各类相关专业证书,比如全国关务水平测试、全国国际货运代理从业人员岗位资格证书、全国国际商务单证员等。通过比对各专业证书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经过专业建设委员会的讨论和审核,有针对性地把专业证书知识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去,开展模块化课程改革,以理论够用、技能为主为原则,提炼一些重要知识点,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的考证通过率。通过有针对性的“课证融通”,在课程中融入专业证书考核标准,助力学生考证获取率达到97%以上,帮助学生在实习、就业上增加了强有力的竞争砝码,实现高质量就业。
图1 “岗课赛证”校企融通育人模式
4 “岗课赛证”校企融通育人模式的成效
开展“岗课赛证”校企融通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不仅有利于关务与外贸服务专业的转型与升级,提高关务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满足社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及提升专业社会服务能力,还能为其它高职院校提供借鉴和指导意义。
4.1 人才培养质量关键指标有新突破
人才培养质量关键指标是衡量一个学校及专业办学能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关务与外贸服务(原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在人才培养质量关键指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表1 近三年人才培养质量跟踪数据对比
数据表明,近三年来,通过“岗课赛证”校企融通育人模式的实施,在总体满意度,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效果,毕业生创业率、升学率、就业求职服务及对母校的推荐度等关键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毕业生质量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4.2 学生技能竞赛成绩显著
近几年来,本专业积极参加多赛项全国、全省职业技能大赛,在学校政策支持下,专业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大赛,教师不能仅纸上谈兵,必须协调发展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以及职业素养等全方面能力。近三年来,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关务技能”赛项、世界技能大赛货运代理大赛选拔赛、POCIB全国外贸从业能力大赛,“IECC”全国职业院校关务技能网络大赛,并获得全国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鲜明的成长历程和大赛成绩的突破就是对“以赛促教”含义的诠释。
4.3 “双师”素质师资水平不断提升
校内竞赛指导教师与企业专业人员共同研究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赛程和竞赛标准,搜集竞赛相关资料以掌握行业的政策变化及调整,并将理论知识联系企业实际操作,有效提升了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在带领学生参加省级技能竞赛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师专业能力。校企合作下技能竞赛的开展,“双师型”教师比例达100%,多位教师获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同时,依托竞赛平台,学院促进了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员的互聘互用。目前,已选聘10余名企业业务骨干为专业兼职教师,同时6位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2人次获浙江省校企合作访工项目,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4.4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有较好评价
通过技能竞赛,获奖学生的专业水平得到了企业的认可,企业就会有意向为其提供参与实习的机会,为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进入企业工作打通了道路。毕业生是否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是衡量一个专业是否有生命力和发展的重要指标,通过基于校企合作的“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他们活跃于宁波-舟山港区域的报关企业、国际物流企业、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外贸企业等,已经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这批毕业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