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新冠疫情语境中的新语新义现象分析
2022-04-14罗晚绮王建华
罗晚绮,王建华
(浙江科技学院 人文学院,杭州 31002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疫情)发生两年多以来,一些媒体的头版头条、电视新闻、社交媒体、报刊等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新语,它们传播疫情信息、传递抗疫能量,这些特殊而新颖的表达方式,让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受到了感染。
新语用现象的“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以前没有,现在出现了,叫做“新”;以前就有,重新出现了,被赋予了新的涵义,也叫“新”。朱永锴等[1]根据社会变化分析了新词语的特点及产生渠道。陈建民[2]根据新词新语评价词汇变异,探讨了变异与规范的问题。王铁昆[3]认为“新”既包括代表新事物、新概念的词或短语,也包括不表示新事物、新概念的词语的新构成。周益全[4]发现疫情期间许多旧词被赋予了新词的含义,出现了大量音同义不同形不同的词语。李伟[5]发现,词语模以语言的经济原则为理论基础,通过类推方式来形成新词,成为新词新语形成的重要方式之一。
本文确定的新语新义现象从语言单位上看,包括新词、新短语(新构式)、新句子(标语、海报等),从类型上看,分以下几种:一是以前就存在,但只在专业领域使用,非专业人士不了解,现在广泛出现;二是以前就存在,现在以新的意义重回大众视野;三是以前不存在,现在新造的。本文收集了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出现的新颖特殊的语用现象,来源包括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中国青年网、中国新闻网、光明网、央广网、中国社会科学网、学习强国、澎湃新闻、环球时报等主流网络媒体,微博、微信、抖音、知乎、豆瓣等大众社交媒体,以及部分知识分子网络社群,涵盖新闻报道、科普文章、媒体点评、网友回复等。通过人工检索、辨别,获得2020年1月至2020年4月期间收集的典型性新词新语共424条,并按照不同特性进行整理和归类。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语料并非穷尽性的,但对分析新语新义现象具有足够的代表性。
1 战“疫”新语新义现象
1.1 专业术语的高频使用
使用专业性话语是新闻报道令人信服的重要因素。根据统计,战“疫”中收集到专业术语共64个(表1),主要出现在新闻报道、科普文章和相关视频中,在追踪病毒来源、阐释病毒原理、详述救治过程、科普疫苗研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用专业术语,站在科学的角度科普医学知识,能让人们认识到新冠疫情的严重性、防控的重要性及采取措施的紧迫性。
表1 抗击新冠疫情语境中的专业术语Table 1 Technical terms in context of combating COVID -19
新冠疫情发生前期,由于对病毒的来源、传播途径等不了解,人们产生了恐慌情绪,以致抢购口罩。但是大家对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KN95/N95颗粒物防护口罩、医用防护口罩怎么选择并不清楚,而又因医用N95口罩其防护效果好,形成哄抢的局面,导致许多医护人员用不上N95口罩,于是国家卫健委发布口罩使用指南,推荐不同风险人群使用不同的口罩,人民日报呼吁:请把医用N95口罩留给一线医护(人民日报,2020年2月2日);发改委回复:要按需、按功能使用,避免过度使用。一般防护不要挤占医用资源(人民日报,2020年2月3日)。
全国人民密切关注新冠疫情进展,急于找到有效的防御保护方式,经过上海药物所和武汉病毒所联合研究,初步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人民网,2020年1月31号),消息一出,收获132万次点赞,全国各大药房的双黄连口服液被抢购一空,甚至连兽用的双黄连药品也缺货了。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立即回应这一结论是基于实验室体外研究的结果,下一步还需通过进一步临床研究来证实。引起此次轩然大波的主要原因来自人们对“抑制”二字的误解。人民日报解释:“抑制并不等于预防和治疗!特别提醒:请勿抢购自行服用双黄连口服液”(人民日报,2020年2月1日)。在疫苗还没研制出来之时,这种提醒是及时而必要的。
新冠疫情面前,脱离专业性话语支撑的信息,缺乏说服力和科学性。新冠疫情让种种医学专业术语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主流网络媒体发布疫情权威信息、进行疫情科普宣传,专业、及时、有针对性地回应社会各界的关切,能不断增强人们战胜疫情的信心与决心。同时,纯粹的专业化表达可能会引起误解,需要权威专家解疑释惑,用通俗化的表达方式,简明易懂的描述向大众解释专业性话语,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国家的各项举措,凝聚群防群控的社会共识。
1.2 大量新造词的产生
新冠疫情催生了一批新词用来指称新事物,描述新现象,我们共收集新造词97个(表2),举例如下。
表2 抗击新冠疫情语境中的新造词Table 2 Newly coined words in the context of combating COVID -19
1) 汉阳国博方舱医院,患者们都亲切互称“舱友”。(微博 央视新闻,2020年2月23日)
2) 武汉各大方舱医院迎来“出舱潮”,546名患者出舱。(微博 人民日报,2020年3月4号)
为应对疫情,武汉市在多地建设了“方舱医院”,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方舱医院”中的患者们亲切互称“舱友”,患者治愈出院称为“出舱”,随着最后一位患者转出,方舱医院患者“清零”,关门大吉,被称为“休舱”。“舱”作为一个词根语素,是词的核心部分,体现词的词汇意义。
3) 云中航拍婺源万亩油菜花梯田,这才是真的云赏花。(微博 人民日报,2020年3月22日)
4) 疫情期间,你为“宅经济”做了哪些贡献?(微博 新京报,2020年3月16日)
5) 英国小哥@司徒建国Stu疫情期间一直在北京,他说自己亲眼目睹中国如何推动了“零接触”。(微博 人民日报,2020年3月27日)
战“疫”语情中出现了一些词语构式,是由词缀加词根构成的,“云”“宅”“零”是属于类词缀,有类化的作用,位于词根之前。
云XX:云赏樱、云赏花、云监工、云录制、云踏青、云复工、云签约、云看房
从构造理据上分析,“云X”词语模中,“云”的语义特征如下:
云:[+线上][+虚拟][+互联网技术]
从语义特点分析,“云XX”指利用电子产品设备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具体而言就是疫情期间人们在家通过电脑、手机等所做的一切线上活动。
宅XX:宅经济、宅消费、宅生活、宅品、宅技能
从构造理据上分析,“宅XX”词语模中,“宅”的语义特征如下:
宅:[+足不出户][+生活方式]
“宅XX”是指在疫情中人们待在家中足不出户的一种生活形式和生活方式,主要指在家中生活、办公、消费等。
零XX:零增长、零新增、零接触、零报告、零感染、零容忍、零风险
从构造理据上分析,“零XX”词语模中,“零”的语义特征如下:
零:[+自然数][+没有][+否定]
“零”表示含义上的否认,含义与“非”相似,还表示数值上的“零”,有时表达态度比较强硬。
类似这样能够大量灵活构词的词语模,正在从一个位置不定的语素转化为一个定位的类词缀,并且也有向表示语法意义的词缀发展的趋势,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虚化的过程;同时,作为前缀的“云”“宅”“零”正在凝固成一个个固定词汇,说明这也是一个词汇化的过程。
在新冠疫情期间,各个平台出现的新语用现象不仅阐释了新事物,描述了新现象,传达了新理念,还创新性地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新语用的出现依托于语言的符号性和任意性特征,并且新语用能够多样化构成,多渠道产生,多形式呈现,因此,当产生交际需要时,人们就可以对词语进行创新和改造。新造词诙谐幽默、简洁明了、生动有趣,时效性、生命力强,极大地丰富了当代汉语词库,满足了当代社会人们表情达意的语用需求。
1.3 旧词新用
旧词新用现象包括旧有词语出现新涵义(新色彩)、谐音改词、成语新解等,共收集到112个(表3),举例如下。
表3 抗击新冠疫情语境中的旧词新用Table 3 New use of old words in the context of combating COVID -19
6) 陕西:肉夹馍给热干面加油,秦医赴楚,凌然出征。(微博 央视新闻,2020年2月26日)
“肉夹馍”是陕西特色小吃,代指陕西省;“热干面”是武汉最出名的小吃,代表武汉,指陕西的医疗团队支援武汉。这是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更加有趣生动。旧词新用现象属于词义的扩大,旧词出现新涵义。
7) “浙”风挡雨、“皖”事大吉、人才“冀”济(中国新闻网,2020年3月19日)
以上三例成语改写,用“浙”替换“遮”代表浙江,用“皖”替换“万”代表安徽,用“冀”替换“济”代表河北,都是将原成语中的字换为同音地名,并且改造对象意义都比较积极正面,这样的重新解读具有双重意义,是对每个援鄂团队的致敬。
8) 临危不“聚”、不约而同、别来无恙、安身立命(学习强国,2020年2月25日)
成语新解是将成语加以新的解读,内部语义、结构都发生了变化,“临危不‘聚’”是说在疫情期间不要聚会;“不约而同”意为在“不约”这件事上,大家都意见相同;“别来无恙”则是你别来串门,我就不会得病;“安身立命”指在家安稳住身体,就是保护生命。这些成语新解主要是创新解读成语中汉字的表面含义,产生新意义,意在提醒大家不聚餐、不聚会,在家抗疫。对成语固有的涵义做了新的解读,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旧词新用现象为战“疫”语情的丰富度和趣味度贡献了力量。
1.4 网络用语的广泛采用
语言是时代的忠实记录者,新冠疫情防控迫在眉睫之际,出现了大量令人眼前一亮的新语用现象,是“网上冲浪”的流行语。本文共收集到网络用语56个(表4),举例如下:
表4 抗击新冠疫情语境中的网络用语Table 4 Network language in the context of combating COVID -19
9) 2020年的新春战“疫”里——有人为爱逆行,有人趁火打劫“抖机灵”。(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3月13日)
“抖机灵”原是北方方言,现在是指部分网友不合时宜地在社交网络平台发表不良评论,破坏了网络空间的和谐,引起了其他网友的强烈不满。
10) 美国《纽约时报》,世界驰名“双标”。(新浪网,2020年3月12日)
11) 别为了“康康”去凑热闹。(微博 央视新闻,2020年1月27日)
使用网络热词、流行语的新语用现象中也运用了谐音。《纽约时报》本是一个“国际驰名商标”,却在新冠疫情问题面前带上“有色眼镜”,抹黑中国形象,变成了“国际驰名双标”,网络热词“双标”意为评判自己和评判他人有不同的标准,是双重标准的缩略语。“康康”的原型是“看看”,区别在于鼻辅音“ng”和“n”,“看看”运用谐音变成了“康康”,读起来亲切可爱,增强表达效果,拉近了官方媒体与群众的距离。
12) 为家乡医疗队打call!(微博 央视新闻,2020年2月25日)
13) 武汉美食,哪款是你心中的C位?(微博 央视新闻,2020年4月8日)
“打call”一词源于日式应援,表达对某人、某事、某物的强烈支持。“C位”是英文词语“center”的缩写,现在用来指最重要、最关键的事物。以上这两例网络热词都属于外来词,是英语原词/缩略词和汉字组合形成的中西合璧现象。
主流媒体平台广泛使用网络热词,以其本身时代化、网络化、个性化的特点,巧妙地评论和剖析新冠疫情期间的社会现象,不仅拉近了与大众的距离,还获得了大众情感上的认可和共鸣,这表明主流网络媒体、大众社交媒体倾听了时代声音,体现了时代风貌。
1.5 标语、海报的运用
标语、海报是宣传工作的常见形式,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在社会公共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既包括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实体标语、海报,也包括网络的宣传图片、口号等,共收集到95条(表5),举例如下:
14)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微博 北京丰台,2020年3月19日)
疫情防控标语采用了对仗的修辞,在收集到的语料中不占少数,是由前后两个句法结构相同,字数相等、语义有联系的句子对称排列起来。例14)中的两句话都是主谓结构,都是六个字,表达防控疫情的坚定决心。
15) 今天沾一口野味,明天地府相会(微博 头条新闻,2020年1月30日)
这一例是来自某地的实地标语,被拍下来做成图片在网络广泛传播,引起网友的广泛讨论。这里是采用了押韵的手法,使标语富有节奏性,虽然接地气,但是用语比较“俗”。
16) 火神山,雷神山,钟南山,山山护平安(微博 新华网,2020年4月8日)
这一例运用排比的修辞,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语气一致的几个词、短语排列在一起,因为最后一字巧合相同而排列,增强了表达效果,气势很强。
标语口号是此次疫情语用的一个亮点,其语言特点通俗易懂、简洁短小、传播迅速,为新冠疫情防控做出了巨大贡献。
表5 抗击新冠疫情语境中的标语、海报Table 5 Slogans and posters in the context of combating COVID -19
2 新语新义现象的解释
2020年新冠疫情是自非典型肺炎发生17年以来出现的罕见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产生巨大转变,大量新语用现象浮出水面。究其原因,包括社会环境背景、语言内部动因、信息媒介发展和话语主体的转变。
2.1 社会环境背景
语言是及时、准确、敏锐地记录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重大变化的载体。新语新义现象伴随社会发展和热点产生,时事热点、新闻事件是引发新语用产生的重要来源。新冠疫情之下出现了一些新事物、新现象、新概念,而现有的词语不足以描述这些新情况,需要创造新语用来指称这些事物,满足交际的需要。比如引用专用词汇疫情名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造疫情战地“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等。同时,吸收了网络用语、方言俗语,如成语新解“量入为出”,不管去哪里都要先量体温,这样的话语方式趣味性强,更能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引起共鸣,表达比较有特色的语言可以缓和宅在家中的枯燥和烦闷情绪。
2.2 语言内部动因
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约定性,这是新语新义产生的前提。从语言内部来看,新冠疫情中出现的新语用主要有四种来源。一是新造词,主要通过复合、派生等方式构词,是用原有的语言材料以现代汉语构词规则创造出来的,如“疫情地图”使用偏正结构复合而成,“疫情财”“口罩荒”是使用类词缀构词;二是吸收新词,包括外来词、方言词和专业词的泛化和普及,如“病毒慌伐慌”使用上海话,“ECMO”是体外膜肺氧合的英文简称;三是缩略的新词,音节整齐简洁,符合现代社会追求简约、快捷的特点,合乎“语言的经济原则”,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使用截取简缩的方式,“火雷速度”是“火神山速度、雷神山速度”省同存异形成的。四是旧词新义,旧词、古语被赋予新含义、新用法、新色彩,做了不一样的解读,以描述现有新事物、新现象,如“通风报信”含义是定期开窗通风,及时汇报自己的身体情况。
何自然[6]指出语言具有模因(meme)传播性。语言模因复制能力强、形式简洁明了、传播速度快,新词新语遵循语言的模因规律,厘清新语用复制、传播、发展的脉络,才能不断将现代汉语词汇丰富壮大。同时,语言中的模因除了复制构词方式,还复制了其中的文化含义,特别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2.3 信息媒介的发展
新媒体是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转变的产物。信息传播形态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数字化网络技术使得人们可以大批量、短时间、高效率地处理各种信息。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逐渐形成了互联网新媒体阵营,有着传播速度快、信息更新及时、影响范围广、推送方式多元、交流方式便捷等特性。新冠战“疫”中,充分利用网络媒介的作用,共享疫情防控信息,发布疫情防控动态,如人民日报的法人微博,发布一条消息即获得2万条评论,百万次点赞。
新媒体以更加开放的形式,吸收容纳了大量新词新语;以更加快捷的传播方式,被人们认知接受;以更加新颖的呈现方式,与大众互动交流。与传统媒介相比,互联网技术使得信息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播,媒体平台的评论、点赞、转发等功能推动互动性大大提升,并且互联网的即时性能够立刻对新语新义进行反馈,进而广泛传播开来。
2.4 话语主体的转变
互联网迅猛发展,其开放性、自主性和交互性的特征使得大众可以自由表达和传播对某一事件、某一热点的意见或言论。自媒体时代语用主体多元化,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用户因其工作、地位、年龄等的不同,站在不同的立场,发表不同观点,带动不同群体,相对独立和灵活,使多元的价值观念能够自由表达。在网络平台中,自媒体话语发出者和话语接收者两种角色是互换的,既可以是创造者,也可以是传播者,然后再创造再传播,循环往复,使得语言对社会的能动作用更加具体、清楚、贴近实际。抗疫期间大量的新语新义就是在这种多元语用主体不断的创造、创新中产生的。
3 结 语
在新冠肺炎“疫”考之下,主流网络媒体和大众社交媒体在传播话语体系中创新了话语方式,紧扣事件、紧跟时代、功能全面、风格多样,丰富了话语类型,提高了主流媒体和大众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和认同度。信息平台以创新的话语方式发布疫情相关信息,及时、准确和专业地科普宣传,以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回应群众的关切,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增强信心、坚定信念,让社会各界了解疫情防控的最新进展和应对措施,最大程度地消除社会恐慌、凝聚群众力量,体现了中国特色、中国智慧、中国思考、中国风格,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语用效果。若能够再梳理经过时间沉淀后的语用现象,探究已被淘汰和仍在使用的,从中寻找理据进行分析,对当代语言应用将具有更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