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植物画第一人”曾孝濂:画与相
2022-04-14崔崔崔
崔崔崔
信手涂鸦一顽童,机缘巧合入画途,以腊叶标本为依据,为植物志画插图。世人多不屑一顾,我偏觉得味道足。既要坐得冷板凳,也要登得大山头。时而心猿意马闯深山老林,领略狂野之壮美;时而呆若木鸡静观花开花落,澄怀味象,感悟生命之真谛。动静之间寻觅灵感之沃土。以勤补拙,死抠硬磨,练就无法之法。凝花鸟树木于笔端,哄慰自己,也给观者留下些许回味。随意而安,尽力而为,平平淡淡,自得其乐。
——曾孝濂
在摄影技术尚未发明的时代,植物科学画家通过实地观察和文字资料记录植物的外形特点和生存环境,满足了解、欣赏甚至掌控自然的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显微镜、X光等成像技术在野生动植物研究领域得到了应用,摄影也为植物科学画家提供重要参考。但照片真的能取代精心绘制的图画吗?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非常激烈,也有许多摄影师以动植物为主题进行创作和研究。
展览“画与相”精选了艺术家曾孝濂的40幅代表作,他的作品描绘出自然万象与草木荣枯。曾孝濂是我国顶尖的植物科学画家、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被誉为“中国植物画第一人”。他毕生致力于花鸟画创作,恪守严谨的科学精神,心怀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1997年退休后,曾孝濂笔耕不辍,用精湛的绘画技法勾勒花鸟草木,讴歌生生不息的自然之美。
在摄影被发明之前,植物插图是唯一能够直观记录世界上丰富植物种类的方式。如今,在科学书籍里随处可见细致的图片——用微距镜头拍摄的,或是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但是,在科学尚未如此发达之前,艺术家和插画师已经开始捕捉植物的复杂之美,他们不仅是娴熟掌握细节的艺术家,同时对植物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植物艺术创作和博物画是有区别的。在昆明植物研究所工作期间,曾孝濂是一位植物博物画画家。他后来的作品更接近于植物艺术创作。这两种方法在植物学和科学上都应该是精准正确的。博物画旨在全面地展示植物的每个结构,以便人们识别;而艺术则不一定需要完整地展现,它可以更主观,更注重美学。
最初,人類对自然的探索从某种意义上是出于征服和满足。博物画在17世纪欧洲航海冒险时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拥护和发展,当时从海外将标本运输回家乡成为了探险家们面临的最大问题。而后,摄影的发明有效地缓解了这个局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成像技术,例如显微镜、微距镜头、X光技术……逐渐开始被运用。但在科学领域里,观察是最重要的,博物画作为呈现复杂的植物结构的工具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以花为例——花瓣、雄蕊、花萼、花托,微不足道的子房绒毛……都需要一一呈现。因此,细致的博物画至今仍有重要的价值,并在自然爱好者中受到广泛的追捧。
在昆明研究所的时候,曾孝濂的作品是以植物为主。然而在1982年,曾孝濂被昆明植物研究所安排到北京进修,在那里他奠定了之后鸟类绘画创作的基础。当时,他借住到北京植物园《中国植物志》编委会办公室,北京植物园就在北京动物园里。在他在北京进修的8个月时间里,晚上在《中国植物志》编委会办公室完成进修作业,白天在动物园画了大量鸟类速写,冥冥之中为日后的鸟类博物画创作做了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