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油再生沥青老化再生机制及其流变特性研究
2022-04-13胡钢华周土瑶项震宇朱震海
杨 青, 胡钢华, 周土瑶, 项震宇, 朱震海, 谷 雨,2
(1.浙江师范大学 道路与交通工程研究中心,浙江 金华 321004;2.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省城市轨道交通智能运维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浙江 金华 321004;3.磐安县公路管理局,浙江 磐安 322300;4.金华市公路与运输管理中心,浙江 金华 321000;5.浙江省交通集团高速公路金华管理中心,浙江 金华 321000)
0 引 言
截至2020年底,全国公路养护里程为514.40 万km[1],其中路面养护是重中之重,而沥青路面作为我国主要的路面形式,更需重点关注.在沥青路面的长期服役过程中,作为沥青路面最主要有机结合料的沥青[2]在紫外线照射、雨水冲刷、氧气老化等环境作用和复杂车辆荷载的反复碾压作用下,发生不可逆转的老化现象,从而导致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下降,甚至严重危及行车安全.若能解决废旧沥青路面材料中沥青的老化问题,实现其再生利用,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对沥青路面的再生利用可减少开山取石,直接节约材料费用[3],降低RAP作为废弃物的处理成本和对环境的破坏,并降低沥青路面原材料开采和运输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和排放的污染物,且符合当前国际国内资源循环利用和碳达峰、碳中和等环保政策,因此,在过去几十年国内外对再生沥青大量研究与应用的基础上,沥青再生问题目前仍是研究热点.美国公路合作研究项目(NCHRP)(09-46)指出,沥青再生剂的掺入是老化沥青再生的主要方式[4].然而,目前使用较多的芳烃油类沥青再生剂含有较多致癌性与污染性物质PAHs(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已逐渐不再满足人们对环保与健康日益严苛的要求.
植物油是化工领域来源广泛、环境友好、毒性和挥发性低的可再生资源之一[5],作为一种新型沥青再生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近几年吸引了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植物油再生沥青性能及再生机理的关注.Zargar等[6]研究发现,地沟油的性能指标与基质沥青相似,可以成为一种再生剂,其被加入了老化沥青后,老化沥青的沥青质相对含量降低,从而改善了老化沥青的路用性能;Gong等[7]研究了老化沥青物理化学性质受生物柴油残渣类生物油的影响规律,发现生物油能够使老化沥青的使用性能得到恢复;Guarin等[8]以黏度、车辙和疲劳因子等为指标,研究发现植物油具有改善沥青的扩散性和流变性的能力;唐伯明等[9]分析了以大豆毛油提纯过程中产生的生物油为再生剂的再生沥青的流变性能,证实了10%生物油再生沥青的抗老化性能、高温稳定性、抗疲劳性能均优于基质沥青;曹雪娟等[10]发现新鲜大豆油、煎炸大豆油、生物柴油残渣3种常见植物油和一种矿物油再生剂均可恢复老化沥青的针入度、软化点和延度指标至基质沥青水平,故以此为标准确定了再生剂的最佳掺量.
综上所述,合理的植物油再生剂掺量能够使老化沥青的性能恢复至基质沥青水平.然而,由于植物油再生剂含有较多不饱和键而易降解[11-12],故植物油再生沥青抗老化能力欠佳[13].但现有相关研究对植物油再生沥青二次老化后的性能涉及较少;在确定植物油再生剂的最佳掺量时,也未充分考虑二次老化的影响.为了揭示植物油对老化沥青的再生及其二次老化机制,探究其对高温流变特性的影响,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量化分析了沥青老化、经植物油再生和二次老化后的微观结构组成和微观形貌特征,以此揭示植物油再生沥青的老化再生机制;然后分析了沥青老化、经植物油再生和二次老化后的高温流变特性变化趋势,并以老化再生机制加以解释;最后结合再生及二次老化后再生机制和流变特性研究结果推荐了植物油再生剂的掺量范围.
1 原材料及试样制备
1.1 基质沥青
采用镇海70号基质沥青,按《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2011》[14](下简称“JTG E20—2011”)进行性能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基质沥青路用性能试验结果
1.2 植物油再生剂
采用废旧植物油为再生剂,密度与石油沥青接近,常温下呈液态,其组成成分如表2所示.
表2 植物油再生剂组成成分 单位:%
以往研究[15-16]表明,废旧植物油中芳香分含量较高,适宜作为再生剂的基础油分.
1.3 试样制备
老化沥青的制备参照JTG E20—2011中T0610和T0630方法执行,首先在163 ℃恒温条件下通过旋转薄膜烘箱老化85 min后获得短期老化沥青样品,然后在100 ℃和2.1 MPa空气条件下,通过压力老化容器模拟老化20 h,制得长期老化的沥青试样.该组试样用“Aged”表示.
再生沥青是在老化沥青中加入掺量分别为4%,6%,8%(质量分数,下同)的植物油,并一起预热至135 ℃,然后保持该温度在转速3 000 r·min-1的剪切机下持续剪切15 min制得.该组试样分别用“4%Rec”“6%Rec”和“8%Rec”表示.
二次老化沥青则是先将上述再生沥青再按照老化沥青的制备方法制得.该组试样分别用“4%Rec+Aged”“6%Rec+Aged”和“8%Rec+Aged”表示.
此外,基质沥青试样用“BA”表示.
2 研究方法及方案
沥青的老化、再生或二次老化前后性能变化的程度,以及植物油再生剂掺量对其性能变化程度的影响,主要可通过上述各组试样的微观结构组成、微观形貌特征和宏观流变行为来反映.
2.1 微观结构组成
各组试样微观结构组成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测定,每个试样以16次扫描后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并截取范围为3 500~700 cm-1的光谱曲线以4 cm-1的分辨率显示,便于分析.
2.2 微观形貌特征
各组试样微观形貌特征通过布鲁克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观察.以SCANASASST-AIR探头、80 kHz的特征共振频率,选取长度为600 nm的微悬臂梁,设置1 Hz的扫描频率、0.4 N/m的弹性常数,选择峰值力轻敲模式以20 μm×20 μm的图像扫描面积、 512×512的扫描像素,获取所有微观形貌图像.
采用与AFM配套的软件NanoScope Analysis 1.7中的Flatten功能,对微观形貌图像分别进行0~2阶修复,修复前后的效果差异如图1所示.
0阶阶阶
经修复后,可更清晰地观察到试样的相结构,并可获得样品的形貌状态参数均方根粗糙度和算术平均粗糙度,用以量化分析试样的微观形貌特征变化情况.
2.3 流变特性
各组试样流变特性用Anton Par MCR-302动态剪切流变仪,通过温度扫描和多重应力蠕变恢复(multiple stress creep recovery,MSCR)实验测定.
在温度扫描实验中,扫描频率为10 rad/s,初始温度为58 ℃,升温间隔为6 ℃,直至车辙因子G*/sinδ低于1 kPa,得到不同温度下各组试样的复数剪切模量G*、相位角δ和车辙因子G*/sinδ.
在MSCR实验中,先以0.1 kPa的剪切应力对样品在1 s内完成1次加载和快速卸载,等待9 s后再重复加载卸载10次,然后重复施加10次3.2 kPa的剪切应力,得到58,64和70 ℃温度下各组试样的剪切应变和不可恢复蠕变柔量Jnr.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植物油再生沥青微观结构组成
各组试样的FT-IR扫描结果如图2所示,以叠加光谱形式显示,便于区分.
由图2可看出,各组试样分别在波数为2 920,2 850,1 700,1 460,1 376和1 030 cm-1处具有相同的谱峰.其中,亚甲基(CH2)中的C-H键非对称和对称伸缩振动分别引起2 920 cm-1附近和与其临近的2 850 cm-1处出现谱峰;羰基(C=O)的振动引起1 700 cm-1处出现吸收峰;甲基(CH3)和CH2的变角振动共同引起1 460 cm-1处出现谱峰,而CH3的变角振动引起1 376 cm-1处出现谱峰,它们均属于脂肪族化合物的烷烃弯曲振动吸收峰;此外,亚砜基(S=O)的伸缩振动引起1 030 cm-1处出现强吸收峰.
图2 各组试样的FT-IR叠加光谱图
通常,羰基(C=O)和亚砜基(S=O)的变化与沥青的氧化程度有关[8],脂肪族和芳香族是沥青的主要组成部分.然而,如图2所示,沥青在老化和再生前后,芳香族对应谱峰变化不大.因此,在扫描结果中,选取脂肪族(1 460 cm-1和1 376 cm-1)、羰基(1 700 cm1)和亚砜基(1 030 cm-1)等特征官能团,计算其峰值面积A,并依据式(1)~式(3)计算各官能团指数I值.I值反映了老化、再生条件对沥青内部组分及结构的影响程度,其中,IB反映了脂肪族官能团的变化,IC=O和IS=O分别反映了羰基和亚砜基的变化.
IB=I1 376/(A1 376+A1 462);
(1)
IC=O=A1 700/(∑A);
(2)
IS=O=A1 030/(∑A).
(3)
式(1)~式(3)中:∑A=A2 920+A2 850+A2 729+A1 700+A1 600+A1 460+A1 376+A1 030+A866+A812+A723;Ai表示对应波数处的峰面积.
按式(1)~式(3)计算得到的各组试样特征官能团指数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
图3 各组试样的特征官能团指数
1)不论对于基质沥青还是再生沥青,且不论再生沥青中植物油再生剂的掺量如何变化,经老化后其羰基和亚砜基的官能团指数IC=O和IS=O均有所提升,证实了羰基(C=O)和亚砜基(S=O)是沥青老化过程中氧化反应的主要产物.
2)相比于老化沥青,再生沥青的IC=O和IS=O均较低,且随着植物油再生剂掺量的增大,IC=O和IS=O均呈降低的趋势,这从微观结构的角度证实了老化沥青可通过植物油再生剂的掺入得以再生,且再生程度与植物油再生剂的掺量成正比;此外,随着植物油再生剂掺量的增大,IS=O的下降幅度比IC=O大,说明亚砜基在植物油再生剂对老化沥青再生效果的评价方面敏感性更强.
3)当植物油再生剂的掺量达到8%时,老化沥青中IC=O和IS=O才恢复到基质沥青水平,再生沥青二次老化后IC=O和IS=O也与原老化沥青持平,从这个角度来说,植物油再生剂的最佳掺量为8%.
4)不论沥青老化或再生与否,脂肪族的官能团指数IB变化幅度不大,说明其影响老化、再生的行为较小.
3.2 植物油再生沥青微观形貌特征
3.2.1 微观形貌特征定性分析
通过AFM能够有效观察到沥青老化或再生前后的各组分微观形貌特征的变化.沥青微观形貌有基体相、“蜂状结构”两相之分,以黑、白交替的“蜂状结构”为中心,周围包裹着基体相.“蜂状结构”主要由蜡结晶组成,常被沥青质和胶质包裹,其波浪形结构主要由沥青冷却收缩时不同区域的局部应力引起.而基体相按颜色深浅又可分为2个部分:深褐色区域称为分散相,以沥青质与胶质为主要成分,它们均未与蜡结晶相互结合;浅棕色区域以芳香分和饱和分为主,称为连续相.
采用AFM观察得到基质沥青“BA”和老化沥青“Aged”两组试样的微观形貌特征,如图4所示.
从图4可看出,基质沥青老化后,“蜂状结构”逐渐变小,数量增多.其原因是老化过程使基质沥青的芳香分和饱和分含量减少,而沥青质和胶质含量增加,并吸引蜡结晶,导致蜡晶核增加.沥青质和胶质积聚在蜡晶核的表面,充当天然抑制剂,降低蜡的表面自由能和强度.与此同时,极性的胶质会迅速包裹沥青质,阻碍沥青质的聚集,而蜡晶分散在各处时会开始凝固,最终粘附在蜡晶表面的沥青质和胶质减少.
对上述老化沥青掺入不同比例的植物油再生剂制得的再生沥青(即“4%Rec”“6%Rec”和“8%Rec”试样)的微观形貌特征及相结构如图5所示.
(a)4%再生沥青形貌图 (b)6%再生沥青形貌图 (c)8%再生沥青形貌图
对比图5中再生沥青形貌与图4中基质沥青和老化沥青形貌发现,再生沥青的“蜂状结构”数量比基质沥青和老化沥青少,尺寸比基质沥青和老化沥青大.此外,从图5可看出,随着植物油再生剂掺量的增大,“蜂状结构”的数量也呈减少趋势,尺寸呈增大趋势.这是因为:植物油再生剂由于芳香分组分含量较高,其在老化沥青中的掺入降低了沥青质的相对含量,减小了沥青质的团聚程度,加快了蜡晶在极性组分周围的生长、积累速度,从而抑制了老化沥青的相分离;植物油再生剂掺入越多,蜡晶积累越多.这种植物油再生剂对老化沥青的组分调和作用,实现了对老化沥青的再生利用.
再生沥青经二次老化后制得的“4%Rec+Aged”“6%Rec+Aged”和“8%Rec+Aged”试样的微观形貌特征及相结构如图6所示.
从图6不难发现,二次老化使得再生沥青“蜂状结构”变得更致密,且再生沥青中植物油再生剂的掺量越小,经二次老化后“蜂状结构”的致密程度更大.说明在二次老化过程中,再生沥青中的植物油再生剂及原老化沥青中残余的芳香分和饱和分减少,而沥青质和胶质含量相应增加[17].再生沥青组分的改变,降低了极性组分的极性,极性分子和氧元素相互结合,导致蜡晶分散性再次变大.因此,二次老化比一次老化的程度更深,且植物油再生剂掺量越少,老化程度越深.
(a)4%二次老化沥青形貌图 (b)6%二次老化沥青形貌图 (c)8%二次老化沥青形貌图
3.2.2 微观形貌特征量化分析
为了进一步表征不同老化程度沥青的微观形貌特征,基于图4~图6中各组试样的相结构,以均方根粗糙度、算术平均粗糙度对比了沥青的老化、再生和二次老化行为.均方根粗糙度和算术平均粗糙度能够直观展现沥青表面高低起伏的形貌程度.利用NanoScope Analysis 1.7软件计算上述2个指标,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不难发现,各组试样的均方根粗糙度和算术平均粗糙度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从小到大依次为4%二次老化沥青、6%二次老化沥青、8%二次老化沥青、长期老化沥青、4%再生沥青、6%再生沥青、8%再生沥青、基质沥青.这是因为:
表3 各组试样相结构均方根粗糙度和算术平均粗糙度
1)基质沥青老化导致沥青质和胶质含量增加,吸引的蜡晶核数量增加,从而使“蜂状结构”的高度降低,沥青表面微观形貌变均匀,因此,均方根粗糙度和算术平均粗糙度均变小.
2)老化沥青中掺入植物油再生剂后,蜡晶核得以软化,“蜂状结构”变高,沥青表面微观形貌变粗糙,从而使均方根粗糙度和算术平均粗糙度增大了.
3)再生沥青经二次老化后,比一次老化程度更深,故相比于老化沥青,其“蜂状结构”高度的降幅更大,表面微观形貌变得更均匀,均方根粗糙度和算术平均粗糙度均更小.
此外,随着植物油再生剂掺量的增大,不论再生沥青或二次老化沥青,粗糙度均呈增大趋势,这也源于植物油再生剂对蜡晶核的软化作用.当植物油再生剂的掺量达到8%时,沥青表面的微观形貌才得以恢复到原基质沥青的水平,因此,8%植物油再生沥青的均方根粗糙度(6.60)已与基质沥青(6.63)接近.
综上,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定性分析、定量评价沥青分子结构中官能团及其含量的变化,结合沥青微观形貌中“蜂状结构”的定性分析与粗糙度定量评价,植物油再生剂对沥青老化后的再生及二次老化机制得以揭示.
3.3 植物油再生沥青流变特性
3.3.1 PG分级指标变化分析
复数剪切模量G*反映了沥青胶结料抵抗外部荷载的能力[18],其大小受沥青胶结料的老化程度和温度的影响.各组试样在不同温度下的复数剪切模量如图7所示.
图7 不同温度下的复数剪切模量
从图7可以看出,当温度为64 ℃时,复数剪切模量G*的值从大到小依次为4%二次老化沥青、长期老化沥青、6%二次老化沥青、8%二次老化沥青、4%再生沥青、6%再生沥青、8%再生沥青、基质沥青.表明:
1)长期老化后的基质沥青,复数剪切模量G*增大,这是由于沥青硬化,弹性组分增加,抵抗外部荷载的能力提高.
2)掺入不同比例的植物油再生剂后,老化沥青得到一定程度的软化,因此,复数剪切模量G*有所降低,且植物油再生剂掺量越大,软化程度越明显,其复数剪切模量G*越接近基质沥青.
3)二次老化沥青的复数剪切模量G*相比再生沥青更大,说明沥青再次发生硬化,主要由再生沥青中植物油和其他轻质组分挥发导致.二次老化的硬化程度与再生沥青中植物油再生剂掺量相关,若掺量为6%,则二次老化沥青的硬化程度与长期老化沥青相近;但若掺量达到8%,则二次老化沥青的硬化程度已小于长期老化沥青.
此外,当温度大于70 ℃时,仅长期老化沥青的复数剪切模量G*略小于6%二次老化沥青,其他趋势均与64 ℃时相同.
对于具有黏弹特性的沥青胶结料,以其黏、弹性组分之比作为相位角δ,其值越大,该状态下沥青黏性组分所占的比例就越大.各组试样在不同温度下的相位角δ如图8所示.
图8 不同温度下各组试样的相位角
从图8可以看出,在同一温度下,相位角δ的值从小到大依次为4%二次老化沥青、6%二次老化沥青、8%二次老化沥青、长期老化沥青、4%再生沥青、6%再生沥青、8%再生沥青、基质沥青.表明:
1)长期老化后的基质沥青,相位角δ变小,黏性组分减少,弹性组分相应增加.
2)掺入不同比例的植物油再生剂后,相位角δ变大,老化沥青黏弹组分得以恢复,黏性组分增加;且加入植物油再生剂越多,黏性组分增加越多,再生沥青相位角δ与基质沥青越接近.
3)再生沥青经二次老化后,相位角δ再次变小,且其变小的幅度大于长期老化沥青.这也是由于再生沥青中植物油和其他轻质组分挥发,从而使沥青黏性再次降低.但由于再生沥青的相位角本身未恢复到基质沥青的水平,故二次老化沥青的相位角δ均比长期老化沥青小.
此外,不论沥青老化与再生与否,其相位角δ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这与前述复数剪切模量G*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共同证实了沥青性能与温度的相关性,即温度越高,弹性越弱,黏性越强.
车辙因子G*/sinδ则反映沥青抗车辙能力.各组试样在不同温度下的车辙因子G*/sinδ如图9所示.
图9 不同温度下各组试样的车辙因子
由图9不难发现,在同一温度下,车辙因子G*/sinδ的值从大到小依次为4%二次老化沥青、6%二次老化沥青、长期老化沥青、8%二次老化沥青、4%再生沥青、6%再生沥青、8%再生沥青、基质沥青.表明:
1)沥青经过长期老化后逐渐硬化,车辙因子G*/sinδ迅速增大,说明其抗车辙能力得以显著提高.
2)掺入不同比例的植物油再生剂后,长期老化沥青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软化,导致其车辙因子G*/sinδ降低,即抗车辙能力减弱.当植物油再生剂掺量从4%增至8%时,再生沥青抗车辙能力逐渐减弱,并逐渐接近基质沥青水平.
3)再生沥青经二次老化后,车辙因子G*/sinδ再次增大,表明抗车辙能力增强,且增强的程度与再生沥青中植物油再生剂的掺量相关.当植物油再生剂的掺量小于6%时,其抗车辙能力相比于长期老化沥青较强,但当掺量达到8%时,其抗车辙能力已偏弱于长期老化沥青.这是因为:若再生沥青中植物油再生剂掺量较大,则对长期老化沥青的软化程度也较大;再生沥青经二次老化后,其中的植物油和其他轻质组分发生挥发,残余的植物油和轻质组分也仍大于原长期老化沥青.
综上,一般情况下,不论沥青老化或再生与否,复数剪切模量G*和车辙因子G*/sinδ的变化趋势是正相关的,且与相位角δ呈负相关关系.植物油再生沥青的PG分级主要依据车辙因子G*/sinδ,因此,对其PG分级指标变化的分析,主要关注车辙因子G*/sinδ,即主要考虑抗车辙能力的变化.
3.3.2 多重应力蠕变恢复(MSCR)分析
不同温度和应力水平下各组试样剪切应变演化规律如图10所示.
由图10可看出:
(a)58 ℃下0.1 kPa的剪切应变 (b)58 ℃下3.2 kPa的剪切应变 (c)64 ℃下0.1 kPa的剪切应变
1)在相同温度和应力水平下,基质沥青的剪切应变最大,但经长期老化后大幅减小,说明基质沥青的高温抗车辙能力最差,经长期老化后得以大幅提升.长期老化虽使沥青中的轻质组分挥发,影响了部分路用性能,但对高温抗车辙能力却有改善效果.
2)掺入植物油再生剂后,长期老化沥青的剪切应变增大,根据植物油再生剂的含量不同,增大幅度也不同,从大到小依次为8%再生沥青、6%再生沥青和4%再生沥青,因此,植物油再生剂的掺量越大,对沥青高温抗车辙能力的负面影响也越大.
3)二次老化后,再生沥青的剪切应变又有所降低,说明二次老化对再生沥青的高温抗车辙能力又有一定幅度的改善,改善后的结果也取决于植物油再生剂的掺量.不论应力水平和温度如何变化,植物油再生剂掺量越小,二次老化后再生沥青的高温抗车辙能力越好.
不可恢复蠕变柔量Jnr是评价永久变形特性的指标,其值越大,表明在重复荷载作用下产生的永久变形越大[19].各组试样在70 ℃条件下经多重应力蠕变恢复(MSCR)实验后的不可恢复蠕变柔量Jnr如图11所示.
图11 70 ℃时各组试样不可恢复蠕变柔量
由图11可看出,不可恢复蠕变柔量Jnr与沥青的老化程度密切相关,其值从小到大依次为4%二次老化沥青、6%二次老化沥青、长期老化沥青、8%二次老化沥青、4%再生沥青、6%再生沥青、8%再生沥青、基质沥青,该规律与车辙因子G*/sinδ的变化规律一致.说明:
1)基质沥青经长期老化后,轻质组分挥发并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使其分子结构中羰基、亚族等极性官能团增多,沥青硬度增大,不可恢复蠕变柔量Jnr变小.
2)掺入植物油再生剂后,长期老化沥青组分比例得以恢复,不可恢复蠕变柔量Jnr也相应地得以提升,且植物油再生剂的掺量越大,不可恢复蠕变柔量Jnr的提升幅度越大,即高温永久变形越大.因此,植物油再生剂掺量不宜过大.
3)再生沥青经二次老化后,其中部分植物油再生剂和轻质组分再次挥发,故不可恢复蠕变柔量Jnr再次变小,其变小幅度,即高温永久变形的恢复程度,依据植物油再生剂掺量而变化.不难看出,当植物油再生剂掺量为6%时,二次老化沥青的高温永久变形已恢复至长期老化沥青的水平,当掺量达到8%时,二次老化沥青的高温永久变形则大于长期老化沥青,进一步说明植物油再生剂的掺量并非越大越好.
4 结 论
通过试验研究了沥青经长期老化、不同掺量植物油再生和再生后二次老化3个阶段的微观结构、形貌特征和流变特性变化,得到以下结论:
1)植物油再生剂对长期老化沥青的再生机制是通过含有较多芳香分组分的植物油再生剂的组分调和作用,使长期老化沥青中沥青质的团聚程度降低,表面微观形貌变粗糙,羰基(C=O)和亚砜基(S=O)含量相对减少;但经二次老化后,植物油再生沥青的老化程度比原长期老化沥青更深.
2)沥青的老化和再生机制表现为其高温流变特性的变化.沥青经过长期老化、植物油再生和再生后二次老化3个阶段,其抗车辙能力呈现先提高后减弱进而再次提高的变化趋势.
3)植物油再生沥青的老化再生机制及流变特性还取决于植物油再生剂的掺量.当植物油再生剂掺量达到8%时,沥青的微观结构形貌得以恢复至基质沥青的水平,且经二次老化后也与原长期老化沥青接近,但植物油再生剂掺量的增大引起沥青高温抗车辙能力降低.综合考虑宏观流变行为分析结果,认为植物油再生剂的掺量以6%~8%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