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旧小区外部零散空间现状及规划改造应对★

2022-04-13阳俊涵张庄栩

山西建筑 2022年8期
关键词:零散住户居民

阳俊涵,张庄栩,刘 沅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0 引言

近年来,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基础条件较好的老旧小区通过改造已经拥有了良好的住区活动空间。但在更多普通的老旧小区中,由于当时建设条件的局限性与规划设计的不合理,仅预留了楼栋间狭窄的日照间距以及相应的道路空间,对公共活动空间的设置考虑较少;同时随着后期发展的自发性与不可预见性,这些仅有的小型空间也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呈现出零散化的特征。基于这样一个现状问题的背景下,通过研究零散化空间的相关特征,运用规划手段将已经废弃或遗忘的零散空间进行整合与改造利用,以此来改善这类老旧小区存在的空间缺乏且单一的问题,整体提升小区及周边社区的生活品质,是我们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值得关注的问题。

1 老旧小区的定义

老旧小区是指单位制改革之前,由政府、单位出资建设的居住区,至今仍被使用,但建设标准不高、使用功能不全、配套设施不齐、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缺乏物业服务、无法满足居民正常或较高生活需求[1]。

零散本意是稀疏、不集中;从空间角度来看:零散空间是空间形态上碎片化、分散无规则不均匀的。老旧小区的外部零散空间分布较为散乱、被突然打断,没有连续性,极易被居住者忽视,但却对小区整体空间品质具有决定性影响。

2 老旧小区外部零散空间特征分析

老旧小区因建设年限和建设主体不同,外部零散空间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主要通过对益阳市老旧小区的实地走访调查,结合网络资料相关案例的分析,根据其物理空间位置将老旧小区外部零散空间大致分为三类:楼栋间零散空间、交通道路零散空间、公共设施周边零散空间[2]。

2.1 楼栋间零散空间

对网络案例和调研小区的原规划平面图分析,可以得出住宅原有楼栋间的空间一般呈现出长条形、锯齿状的特征(见图1)。而实地探访中发现,在后期发展使用的过程中,部分空间呈现被私自占有的现象。比如:建成于20世纪80年代的老旧小区中,因无杂物间,一层住户常将阳台或大门延伸出去的空间划为己有。这一空间一部分被作为住户私人的小院落,用来种植花卉;还有部分被当做日常生活空间,用来晾晒衣物等。这些现象导致了原有空间的割裂,使原有的整体规则空间变得零散(见图2)。

从活动类型划分,住宅楼栋间零散空间活动主要包含三种:1)常作为居民日常晾晒的主要场所,甚至包含部分较危险的晾晒行为(如直接晾晒至电线上);2)随着小汽车的普及,作为停车位不足的临时补充;3)天气良好的时段居民会聚集于此一起聊天或进行娱乐活动项目(如打牌、下棋等)。由于部分老旧小区广场空间较少或者距离较远,加上居住在此的老年居民占比较高,出行范围受到一定的局限,楼下即楼栋间的零散空间成为居民们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从活动发生时间划分,这些活动基本上在日常的每天都会发生,主要集中在中午午饭后至晚饭这一时间段。

这种出于自发性的邻里日常交往活动,提升了居民之间日常的情感维系和社区的集体文化认同感。零散空间虽已经被私人占有,但由于是自发建设,居民对于其周边的自发管理权与领域感油然而生,周边的卫生状况一般较为良好。

2.2 交通道路零散空间

交通道路承担了居住区内的通行功能,主要呈现为连续型的线性空间,是居民们日常活动与散步的主要场所(见图3)。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机动车出现在老旧小区中,使得原本完整连续的街道空间逐渐被分割占用,导致衍生出众多破碎的零散空间(见图4)。这些零散空间由于晚间停车高峰期的缘故,从白天的零散闲置空间转变为停车功能的车位空间,因此小区内交通类零散空间的消失与增加的互转状态是具有时间上的循环性质的[3]。在这类零碎空间中常有一些居民自发形成的街道家具摆放在转角处或街边,成为承载日常交流活动的重要载体。同时有部分临街小店铺、流动摊贩、临时摊位等商业设施的布置。

从活动类型划分,该类零散空间的主要活动类型为聊天休息,由于周边有较为集中的商业设施,易形成人流的聚集,所以常在街角、自主构建的街道家具处等形成较固定的聊天场所。从活动发生时间划分,居民多集中于饭点前出门购买所需菜品或商品,饭点后则常习惯性在街道上漫步休闲。因此,该类活动集中发生在中下午与傍晚时段,其中晚饭饭点前后尤为聚集。由于私人小汽车数量提升,原本傍晚用来散步的步行街道如今已经被机动车侵占,散步的活动无法在街道上正常展开。

2.3 公共设施周边零散空间

在住区的道路旁边、围墙角、楼栋山墙一侧等社区边界类的空间中,安装的变压器、路灯、垃圾箱等配套服务设施周边的空间常年处于被忽视遗忘的状态,此类服务设施零散空间因设施自身属性为公共服务性,加之由于垃圾箱等设施,居民会因为邻避效应而不愿过分靠近。因此,居民对于这一类非个人设施及空间的参与维护意识较弱,反而更易滋生破坏此类零散空间的行为。这类零散空间常被大多住户作为杂物的堆积点,既占用了公共空间,同时进一步加重了居民对此地的消极看法。

3 规划改造与思考

针对上述三种主要的老旧小区零散空间的特点进行分析,可以从空间要素、空间功能、空间串联等方面进行规划改造和提升。

3.1 空间要素的重新整合与合理布局

从以上不同类型零散空间的形成原因中发现,原有空间大多由于外界各类空间的介入与无序摆放导致其发生割裂,从而变得零散。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重新对其空间内各要素进行整理与合理布局,更好地优化并形成连续整体的外部公共空间。

针对楼栋间零散空间主要构成要素而言,主要有晾晒空间、交流娱乐空间以及住户的半私人化庭院空间,其中最重要的是交流娱乐空间。可以通过合理布局晾晒空间、规范管理管控半私人化的庭院空间,保障交流娱乐空间的主体地位(见图5)。在目前已完成的部分老旧小区改造中,已经规范化管理晾晒空间,并设置了专门的晾晒工具。如武汉钢花120社区对住户的私有化庭院进行取缔,取而代之的是经过合理规划与设计的公共庭院,住户们同样可以在这里认领属于他们自己的一块土地[4]。

3.2 空间功能的复合化设计

老旧小区内公共空间的大小是恒定不变的,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进入老旧小区内的要素在不断增加(如私人小汽车),维持两者间平衡是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不少研究与案例表明,可以考虑进行一定功能的复合型设计,从而减少众多要素对公共空间的割裂与划分,降低空间的零散化。针对上文提到的交通道路零散空间,其表现为白天停车少晚上停车多的周期特征,可在规划设计中考虑布置一定量占地小、可折叠、灵活多变的休息座椅,让周期性空间得到充分高效利用[5]。如武汉钢花120社区改造,在自行车停车棚内安排座椅以及插线板、WiFi等设施,既照顾了老年住户的聊天需求,也为年轻住户户外临时办公提供了一定的场所,空间利用率得到大幅提升。

3.3 整体零散空间的串联

目前部分老旧小区面积狭小,开放空间数量少、类型单一,无法满足住户的多样化日常活动需求。针对这种情况,可从生活圈视角出发,按5分钟生活圈、10分钟生活圈、15分钟生活圈规模配置标准为依据,打通其与周边相邻小区的联系,通过串联各小区内的零散空间,与其他老旧小区一起形成较为完整适应日常生活的连贯、开放空间体系。如通过慢行系统串联各社区零散空间节点,最终形成包含生活圈必要服务设施的系统化公共空间网络闭环,更好地提升老旧小区居住品质[6]。

4 结语

当前,我国已经步入城镇化较快发展的中后期,城市发展已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成为城市发展新形势下改善老百姓住房条件、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老旧小区外部零散空间是住户们进行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与以往的大拆大建不同,老旧小区改造不伤筋动骨。在现有的物质基础上,通过规划技术手段,结合功能复合、立体发展等先进理论思想,合理的对这些空间进行整合与改造,化零为整,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利用。这既节约了社会资源,还是有效提升老旧住区内居民生活质量与幸福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猜你喜欢

零散住户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写到雪
顶层住户的无奈——渗漏篇
简单的高招
星星看得见我们
凌絮裙摆
凌絮裙摆
高台居民
射频感应电子门锁
家庭装修过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