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2022-04-13申志宏高少宇申建英
申志宏,高少宇,申建英
(邯郸学院a.马克思主义学院;b. 教育研究与教学质量监控中心,河北 邯郸 0560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应从什么维度,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才能有效提升其实效性,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因素,全面挖掘和探究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明确改革的维度,制定针对性策略,从而切实提升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
一、研究现状
当前,关于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研究的侧重点虽不尽相同,但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一是关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陈鸿雁、马树强将“胜任力”的概念和先进的管理学研究方法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研究,主张应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政治素养、个人特质、师生和谐6 个维度来构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胜任力模型,强调只有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才能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1]84-91而邵西梅认为将胜任力的相关理论及内涵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研究,突破了传统意义上以科研和学历判断教师素质高低的评价体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坚定的思想政治素质、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扎实的教育教学技能,不断提升自身的胜任力水平,从而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2]94-98
二是关注于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探索研究。盛湘鄂主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评价可以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品德教育等方面进行,高校思政课实效性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课程成绩,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真学会了、真懂了、真信了。[3]75-78柳礼泉、杨葵、汤素娥指出要尊重教学对象、因材施教、与时俱进、情理交融,从“势”之维提升任课教师的强大亲和力;从“道”之维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通过“有的放矢”、善接地气、“生活化”地讲授来营造思政课的强大吸引力;从“术”之维借助网络平台技术灵活改进方式方法,力求教学新颖创新又有持续穿透力,从而构建高效课堂。[4]86-90有些学者从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红色资源开发运用和实践教学等角度,对如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感染力和实效性进行了有益探索与研究。
纵观已有相关学术成果,目前,各位学者已经开始关注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及相关指标研究,但研究或因研究角度、或因篇幅有限尚不系统、不全面,缺乏从学科体系的高度做深入研究,并且以“扎根理论”为视角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二、基于“扎根理论”构建教学评价体系
1967 年,格拉斯和斯特劳斯提出了质性研究中的经典的构建理论方法“扎根理论”,其宗旨是在资料的基础上建构理论,运用质性研究工具NVivo 软件从期刊文献及调查原始资料入手,自下而上逐步归纳,充分挖掘、识别可能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对大学生的学习感悟、思政课教师访谈记录以及相关研究文献等进行文本分析,研究这些关键因素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因素模型。
首先,采用自由编码的方式对文本进行编码,确定节点的同时分析文本中的词频特点。其次,仔细阅读所有文本材料,对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因素进行标注,使用三级编码的方式,确定子节点,发现各节点之间的联系,并对节点进行归类,确定核心属性,形成父节点,进一步分析父节点与子节点之间的关系[5]145-149,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文本文件中各影响因素的特点。最后,初步拟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概念模型。经过前期调研资料初步梳理,发现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关键因素包含学生的学习感知、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模式、师生关系及学校的教学环境等五个方面。
此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对象,大学生是具备评价能力的核心主体,对大学生进行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的满意度测评,可客观真实地反映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提升实效性。因此,为进一步确认模型的准确性,本文借鉴“顾客满意度概念”,注重身为思政课教学主体的学生的感受、体验与收获。将“大学生满意度”引入模型,作为目标变量。至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模型如下图所示(如图1)。模型中,学习感知、学习方式、教学模式、师生关系、教学环境是原因变量,学生满意度是目标变量。
图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模型
根据概念模型构建结果,本研究拟定如下假设: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模型中教学环境、师生关系、学习感知和教学模式对学生思政课满意度有直接正向影响;②师生关系通过教学模式和学习感知对学生思政课满度产生间接正向影响;③教学模式通过学习感知间接正向影响学生满意度;④教学模式通过学习方式和学习感知间接正向影响学生满意度;⑤学习方式通过学习感知间接正向影响学生满意度;⑥教学模式、学习感知及学习方式在理论模型中发挥中介变量作用。课题组将依据理论模型各维度构成,设定量表,在相关高校搜集数据,检验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利用结构方程模型量化分析各路径系数,检验、修正模型后,确定主因素和各因素间回归系数,验证各研究假设正确与否。
本研究将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学习方式、教学环境、学习感知、教学模式、师生关系等五个变量进行一介验证性因素分析,修订体系,确定体系拟合度主要指标达到要求。随后对各观察变量和浅变量间的因子载荷进行归一化处理,将归一化后的因素载荷确定为评价模型指标权重,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如:教学效果=学习方式*A+学习感知*B+教学模式*C+师生关系*D+教学环境*E。
具体指标参考下表(见表1):
表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
通过以上量化分析,结合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间的变量关系,以期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提出合理化建议。
总而言之,基于“扎根理论”视角来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研和人物访谈等研究方法搜集原始资料,充分发挥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两种研究方法的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其教学评价体系不仅关注思政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及其对教育行为的影响,更加注重真实和客观层面的数据分析,以期通过多样化的研究方法达到科学理性的研究效果。所构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模型,也可直接指导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提升改革成效。但如何对浩如烟海的原始资料进行质的分析,并提炼概念模型,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要对结构方程模型不断修订与校验既是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几点反思
一是要结合思政课特殊性。与高校其他以讲授、学习专业知识为主要目标的课程相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授业解惑,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道,要落实到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养成方面,要向大学生传递理想与价值,进行意识形态的引领,让大学生从党史、国史、国情中汲取正能量,坚定四个自信,从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要充分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特性,教学评价体系不仅是评价相关学科知识,更要评判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理想信念、道德法治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入脑入心、大学生是否感知、认同、并自觉践行,只有知行合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直抵大学生心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是以学生为主体构建评价体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应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的感知和体验放在突出位置。目前,多数高校思政课的评价体系要不关注课程的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师资配比等是否妥当,关注的是“教”和硬件设施,要不关注的是对学生的评价体系而不是学生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往往停留在卷面成绩、学到了什么基础知识而不是真正领悟、收获了什么。这两种评价倾向都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的主体——大学生,对大学生价值理念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尤其在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担当和法律意识等方面的评价缺失,往往会造成教师的空洞说教、思政课堂的苍白无力,学生无法感知课程魅力,产生时代共鸣,使思政课无法发挥价值引领作用。
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要从硬件建设向软件建设转移,要从教师“教了什么”向学生“学了什么”转移,只有以教育对象和最终受益者——大学生为主体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才有现实价值和时代意义。
三是科学合理进行调研。构建以大学生为主题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研究者往往采用向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来进行调研,这种方法比较高效,便于统计处理与分析,但也存在弊端,首先,发放节点比较关键。有些研究人员急于获取相关数据,在思政课讲授刚刚过半,就通过任课教师向大学生发放问卷,大学生这时候基础知识还不牢靠,也无法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填写问卷往往心不在焉、敷衍了事。其次观测点要简而精。观测点要高度浓缩,语言简洁而精炼,选项要少而精,如果观测点过于冗长繁琐,大学生往往失去耐心,使调查研究流于形式。
当然,调查问卷也有一定的弊端,有些选项并不能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在信念、情感、法治上的获得感。建议结合一对一师生座谈、同行交流和专家督导听课等方式,来听取大学生的真实想法,特别是深入课堂听课是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全貌的最直接也是最有效方式。
四是要有反馈和总结。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的最终落脚点是高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所以思政课教学评价考评结果要有反馈,有反馈才能不断改进、提升教学质量。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反馈,各高校主要通过相关督导、学生网上评教进行。但是,对于大学生的获得感和学习效果等,还没有科学合理的反馈机制,这涉及到谁来反馈,反馈什么,如何督促、改进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