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以湖北省五所高校为例

2022-04-13李小波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实效性政治思想

李小波 陈 婷

(1.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湖北 武汉:430064;2.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武汉:430200)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展开研究,可以为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找到目标、明确方向,帮助持续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陈宝生部长指出:“我们面临的任务就是真正能够为大学生成长助力,为他们加油,为他们美容。”[1]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如何,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原因何在,为此我们专门设计问卷,并对湖北省5所高校展开抽样调查,高校层次涉及到211院校、一本、二本和高职高专院校,地域涉及武汉市及其周边其他地市。本次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89份,问卷有效率98.9%。

1 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总体分析

对于“实效”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实际的效果”。以此类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指的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所取得的实际效果。而“实效性”一词则是反映预期目标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主要表现为实践活动的预期目标是否完成、目标实现达到了何种程度。因此,当实践活动基本实现了预期的目标,或者取得的实际效果与预订目标相符合,才可以判定此实践活动具有实效性[2];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而言,在某一个具体阶段,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结果符合预先设定的目标或期望值,对大学生的培养既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也符合大学生自身发展需求,那么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具有实效性的。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可以定义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与所取得的实际效果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在某一个具体阶段,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预期目标是否完成、目标实现达到了何种程度。

总结学术界的相关观点,本文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三个方面的涵义:第一,从教育对象上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指大学生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可程度,表现为受教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是否获得提升,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第二,从社会角度上看,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结果是否满足了社会发展需要;第三,综合二者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体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满足了教育者的预期目标,且同时满足了社会发展需求和大学生自身发展需要。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伟大的新时代,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丰厚的物质成果,从记事起就切身感受到祖国的稳定和繁荣,所以他们绝大部分都非常爱国,这是取得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前提。但也有少部分学生思想定力较差,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实效,集中表现为理想信仰迷茫、功利化价值取向突出,个人主义思想较为严重,政治历史观弱化等。

1.1 大学生群体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较为迷茫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满信心。但是,当提到对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以及共产主义的认识上(结果详见表1-3),反映出学生们对此认识不足,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较为迷茫,并且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分化。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了解不多,表2、表3结果显示,高职高专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了解较少。

表1 对问题“您了解马克思其人其事吗”的解答汇总

表2 对问题“您了解马克思主义吗”的解答汇总

表3 对问题“您了解共产主义吗”的解答汇总

1.2 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功利化取向较为突出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3]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是他们当前思想状况的集中体现,从中也能清晰透射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从图1可知,对于问题“以下内容您最关心的是什么”,大部分同学的选择都比较现实;对于“未来您最向往的生活方式”这个问题,35%的同学选择物质极大丰富安享生活,27%的同学选择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保持独立生活,14%的同学选择平静稳定生活,23%的同学选择精神充实。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于物质生活条件尤其看重,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很突出。

图1 对“您最关心的是什么”问题解答汇总

1.3 新时代大学生中部分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集体主义是我国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倡导,引导大学生树立集体主义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从图2可知,超过60%的学生会选择主动和周围的人和谐相处。从图2可见,大部分学生具有集体主义意识,能够主动融入周围的集体。

图2 对问题“您会主动和周围的人和谐相处吗”解答汇总

从图3可以清晰地看出新时代大学生对集体与个人关系的理解,以及他们的行动选择。21%的同学选择总把集体的荣誉放在首要位置,38%的同学选择经常为别人着想,即有将近6成的学生集体主义观念较强;但同时有41%的学生非常注重自己的个性和个人感受,自我意识很强。

图3 对问题“您对自我和他人的看法”的解答汇总

综上所述,新时代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总体较强,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比较自我,个性化十足,集体观念淡薄。所以,对这部分大学生还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进一步认识集体主义的重要意义。

1.4 新时代大学生中部分学生出现历史观弱化

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经将我们带入融媒体、自媒体时代,微博、知乎、短视频等成为学生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从网络获取信息、进行各种社交活动已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的海量信息,给学生也来了如何过滤和分辨的难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遇到了新的挑战。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所带来的冲击,对大学生理性看待历史,正确把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形成强有力的挑战。

对于问题“网络媒体质疑雷锋事迹的真实性你怎么看”的回答,从图4可知,48%的同学选择不赞同;对于问题“您赞同当前某些影视剧的故事内容与史实不同吗?”这是一道考察学生对国史、党史了解和重视程度的题,其中29%的同学选择赞同,16%的同学选择比较赞同,10%的同学选择不太赞同,3%的同学选择完全不赞同;对于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是正确的”的回答,20%的同学选择非常赞同,42%的同学比较赞同;1%的同学选择完全不赞同;7%的同学选择不太赞同。从调查结果上看,当前部分大学生存在明显的历史虚无主义观念,如果以形而上学的方式去看待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人物和事件,会使大学生形成歪曲的历史观。

图4 对问题“网络媒体质疑雷锋事迹的真实性你怎么看”的解答汇总

2 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现状成因解析

思想政治教育是直接针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教育的活动,其基本职能是灌输、转变和激励,目的就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总体良好,但有些方面呈现出实效性不高,下面主要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以及教育环境三个层面进行原因的解析。

2.1 从受教育者层面解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4]同时,他们又是受教育的主体,他们自身的认知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驱力的强弱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体现。

调查分析显示,不少大学生主观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质性作用不是很大,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驱力不足。一方面,很多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素质在自身发展上所具有的潜在价值缺乏清醒的认知。很多家长物质利益至上的观念对孩子的思想影响巨大。同时,用人单位主要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用人导向,思想政治素质的标准不明确。受这些影响,很多大学生只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不重视思想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大学生的价值观还未定型,个体意志较为薄弱,纷繁复杂的外部思想极易引起他们内心的起伏,对于互相对立的价值观更加宽容,甚至对主流价值观的倡导更多秉持“游离”的态度。有些大学生梦想成功却不愿努力奋斗,期望有所作为却疏于基本训练;虽然知晓思想政治修养的重要性,但又不能在日常生活中一以贯之,无法坚守政治信念。一些学生还幻想着“躺平”,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驱力不足,是导致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高的直接原因。

2.2 从教育内容和方法层面解析

在我国,中学和大学所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青年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体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系统里相互承接的两个重要阶段,内容的有效衔接显得尤其重要。目前,二者在各自的课程设置上以及彼此的衔接上还不够完善。另外,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思想政治教育者努力应用新技术、采用新手段,从不同的视角和领域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方法、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创新,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还是滞后于时代的发展,难以充分满足理论教学和实践的需求。

2.2.1 从教育内容层面分析

(1)中学与大学思政课内容衔接不够完善。在我国,因为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分属不同的机构管理,中学教育归口“基础教育司”,而高等教育归口“高等教育司”,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也是彼此独立,不相关联的。以高中为例,我国普高课程标准、必修课、选修课,都是由教育部普高思想政治课课程教材编写组编写的;而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教材,比如本科的四门教材都由各自的编写课题组编写,其教材咨询委员会委员和审议专家是同一个班子。如此情况就易造成,高中与大学教材的编者“各自为政”,课程教材内容重复,知识衔接沟通不畅。

(2)课程内容设置还不够完善。前面的调查结果已经显示,对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以及共产主义的认识上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分化,本科院校学生的情况好于高职高专的学生。高职高专的一部分生源来自于中职学校,这部分学生在中职学习期间主要接受了专业课程的学习,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很欠缺;还有一部分生源来自于高考,这部分学生中,偏文科的学生还学习过政治、哲学的基本常识,而偏理科的学生这些基本知识也极为欠缺。在高职高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没有一门课程是专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生缺乏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主义的系统认识,这也直接导致学生对共产主义的认识不清和信仰弱化。本科阶段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对于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了解共产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高职高专只开设了《毛泽东思想和中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只讲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利于学生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理解,对于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信仰势必会大打折扣。

2.2.2 从教育方法层面分析

(1)教育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传统的讲授法现已无法满足“00后”大学生的现实要求,他们求新求变的意识突出,期待和乐于接受新的教育方法。对于问题“您的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与学生的互动如何”,其中5.3%的同学选择老师从未与学生互动,可见,部分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没能很好地改进教学方法,没有互动的课堂学生的注意力、参与度会很低,以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低。

对于问题“您的思政课教师是否采用过两种以上的现代化教学方式”,其中4.9%的同学选择未使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可见,有少部分思政课教师仍然不能与时俱进,教学方法老套,这也是造成学生兴趣不高、获得感不强的重要因素。

(2)教学话语不灵活。与其他学科相比,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本身就相对枯燥。而要把思政课上得生动活泼、有吸引力,就需要教育者创新教育话语,用学生能接受的方式和听得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使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喜闻乐见。刻板的话语说教会使学生学习兴趣降低、产生倦怠,最终学习动力不足。

2.3 从教育环境层面解析

2.3.1 从家庭环境层面分析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孩子最先接触的教育环境。相对于学校和社会而言,家庭是更容易获得和接收思想政治教育的地方,而父母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施动者。对于问题“您父母是否经常与您谈论社会时事热点问题”,有5.8%左右的同学选择从未有过。由此可见,有一部分家庭不够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也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2.3.2 从学校环境层面分析

大学校园思想政治教育氛围还不够浓。对于问题“您的学校是否经常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学术讲座”,其中,2.5%的同学表示从未举办过相关讲座,5.8%的同学选择偶尔举办。可见,有些高校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一所大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可以从组织相关的学术活动、文化活动、实践活动的方面得到体现。

2.3.3 从社会环境层面分析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也使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化。调查问卷显示,关于问题“自媒体关于政治历史事件的报道对您的思想影响程度如何”,有31%的同学认为有一定的影响;而当被问及“您认为自媒体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情节的重构是否会影响您的认知”时,其中只有3.5%的同学选择从不,而有3.1%的同学选择偶尔。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非常激烈,保持大学生在意识形态上的清醒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下的大学生还必须与历史虚无主义开展坚决斗争。

3 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3.1 努力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内驱力

“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5]要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首先离不开大学生自我的主观认知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认同。

3.1.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提升内驱力

要使大学生有效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观念系统是主导动力,发挥着思想统领、行为导向、情感激发的重要作用。其它内驱力的产生也是以大学生主体的价值参与为前提,价值观始终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而作为自然的人、社会的人,大学生会产生各种需求、各种动机,哪种需求会成为最强烈的需求、哪种动机会成为最显性的动机,大学生在做最终决定时必然进行价值判断。假如价值观不正确,价值判断必然出错,最终的选择也就必然不正确。因此,要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驱力,要高度重视科学价值观的统领作用。一方面,高校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激发他们对对社会、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引导大学生探讨人生价值,塑造高尚品德和科学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规范和疏导。高校要综合利用法律、道德、行政等多种手段,使大学生日常生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并通过这种一以贯之的实践锤炼,使之内化于心。

3.1.2 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与现实性的关系

大学生既过着现实的生活,又期望超越现实,追求更好的生活,而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又要受现实生活条件的制约。因此,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避免两种不良的倾向:一是只强调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忽视大学生重要的现实需求和具体的切实目标,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距离感和不可信感;二是片面强调适应性教育,投其所好去满足大学生的适应性需要,一味去迎合大学生务实、急功近利等心理倾向。

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具有先进性,才能引导其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去创造美好和超越自我。这种强烈的发展性需要一旦产生,所激发出的创造力对人的行为的激励作用会持续增强,这种发展性需要也正是当代大学生所欠缺的。而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有更具广泛和现实性,才能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所以,当前我们必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加强引导,使其变得更加丰富、全面和高尚,在解决大学生现实需求的基础上推动大学生向更高境界发展,使大学生的自身发展具有更大的动力。

3.2 完善教育内容和创新教育方法

3.2.1 完善教育内容

首先,完善中学与大学思政课的内容衔接。完善中学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衔接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全局、整体规划。一要优化办学体制以及教材编写体制,理顺中学与大学教材编写组的隶属关系,加强教材编写人员之间的联系,打破中学与大学教材编写组两套班子“两张皮”、各自为政的现状。二要严格选拔教材编写人员并督促其深入各阶段学校调研交流,使其系统了解各阶段教育的不同需求,从而使教材内容更加科学、合理。三要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删除教材中过时、过难、过繁的部分,贴近学生实际需求,充实中学政治教材;同时,也应适当删减大学教材中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重复的内容,在中学内容基础上有效深化知识体系。

其次,完善高职高专的课程内容设置,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课程。要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达成思想政治教育最终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首先要让学生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系统认知,如果连马克思是谁,马克思主义是些什么内容都弄不清楚,谈何让学生相信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高职高专在课程设置上需要进一步完善,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必修课,专题思政课;条件不具备的学校可以开设选修课,比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共党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课程,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在线开放课程,安排学生选修,制定相应的学分认定制度。

3.2.2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第一,利用新媒体等新技术手段加强主渠道建设。首先,要不断强化数字理念,革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可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嵌入数字化理念,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数字化程度。也可以尝试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情境教学共同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新媒体技术,在平等的语境下建立思想交流的情境,在良好的情境中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实、做深、走心。其次,打造新媒体矩阵,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亲和力。高校里新媒体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可以统筹整合这些新媒体资源和平台,让校内媒介的最大传播价值充分发挥。“使用大学生熟悉的传播媒介,采取符合年轻人交往特点的沟通方式,辅以网络话语和表情包的使用,有利于消除因年龄、身份等因素造成的心理隔阂,营造一种轻松的交流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7]。最后,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大学生的特点,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官网、校园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开设自己的特色品牌栏目,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中接受教育。

第二,创新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平台已逐渐成为国内外思想舆论斗争的新领域,对大学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面临着来自网络媒体平台的新挑战。高校必须在这个新的领域掌握领导权,赢得主动性。要高度重视建立和完善网络思政工作的管理体系,让高校网络平台成为传播新思想、弘扬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主阵地。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准确掌握网络信息,引导舆论走势,推送大学生关注的重要兴趣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成贴近大学生生活、广受学生喜爱的网络文化作品,宣传正能量的文化主题。大力宣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性、政治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形成师生接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效率’。”[8]另外,要努力实现高校网络媒体平台覆盖面的最大化,让大学生人人都能感受网络与教育融合的魅力,在校园能轻松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3.3 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环境也可以直接影响人和塑造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大学生的成长始终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大环境,这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外因。因此,我们既要抓好大学生的在校教育,也要注重家庭教育和社会关怀。

3.3.1 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首先,努力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大学生大多虽已成年,但依然保持着对父母很强的依赖关系。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长对大学生进行有效教育的重要前提。大学生在性格、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上已经开始逐渐成型,父母需要经常和孩子保持有效的沟通,平等地对待他们,和他们成为朋友。也可以经常利用微信、微博等他们常用的社交软件与他们保持互动,从中了解他们的动态,及时地发现问题,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旦建立起和谐的亲子关系,大学生就会对家长产生信任感,愿意将成长中的问题与家长进行沟通和分享,久而久之,就会大大提升家长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其次,家长应客观认识自我和提升自我。与大学生打交道,家长也应该多学习、主动接受教育,不断地提升自我,这也是有效教育孩子的重要前提。大学生的知识面在不断扩展,思想认识在逐渐变得更加成熟,家长得跟上孩子发展的节奏,要不然代沟产生,有效的沟通就会变得越来越困难。家长也要主动认识和寻找自我存在的不足,不断地提升自己。家长能够保持自我认识和提升,这对赢得大学生的认可,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也至关重要。

3.3.2 优化学校教育环境

优化学校教育环境的关键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学应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类活动,如学术讲座、社会实践、艺术鉴赏、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等,使之成为常态,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不仅可以利用学术交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还可以通过艺术鉴赏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通过科技活动提高对科学文化技术的认识能力。同时,还必须加强行政、教学、日常行为等方面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完善的制度具有强制性和规范性,是规范和引导大学生行为的必要条件。只有良好的、具有较强认同性的制度文化,才能使学生自觉接受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

优化学校教育环境还需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校园舆论是引导大学生思想走向的风向标,新时代一定要善用互联网平台,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首先,加强对网络信息的审查与监管。高校应不断加大校园网络软硬件建设的投入,组织专人专班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其次,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不断培训和提高思政教师的网络技术水平,使他们能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与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并给予正确的引导。最后,不断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根据大学生的现实需求,甄别和精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时对大学生展开推送、组织学习,并不断检验学习效果。

3.3.3 优化社会教育环境

优良的社会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有力的外部环境支撑,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加大力度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新时代必须坚决抵制西方错误思潮和社会不良风气对大学生的侵蚀,严格肃清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这些错误思潮严重冲击大学生的“三观”,甚至破坏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相关部门应完善相关法规,约束和引导媒介的传播行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引导大学生认清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鼓励其自觉抵制错误思潮。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力度,坚决打击在社会及互联网上散播不良信息、不当言论的违法行为,对于社会上的歪风邪气和不公平现象坚决予以治理,对于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不良现象坚决予以抵制。社会也应该与高校携起手来,严格监管网络自媒体和各种网络社交平台,谋划建立专题红色网站等网络宣传平台。通过这些网络平台宣传中国共产党党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等,使大学生可以在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中建立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猜你喜欢

实效性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