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协同育人视角下我国学分银行建设主体的角色职能探讨

2022-04-13谢计红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学分协同银行

夏 伟 谢计红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 湖北 武汉:430065)

0 引言

学分银行与资历框架虽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但目前已成为当前世界上160多个国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研究的热点课题。早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已将学分银行建设纳入国家宏观政策规划。该文件还系统规划了建设学分银行的目标,要改革并完善我国的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学和各类培训体系,构建促进公民终身学习的立交桥[1-2]。

在《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之后的十年间,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文件。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2012年上海成立首家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国内各省市、机构以高校为依托,相继建设了30多家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学分银行,并开展了实践探索。国务院在2016年3月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中,明确提出了要“畅通我国继续教育及终身学习通道,要制定国家资历框架,积极推进我国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及职业技能等级学分的转换、互认工作”。在2017年1月颁布的我国《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再次提出了要“制定国家资历框架,建立学习者的个人学习账号,并建立完善学分累计制度”。2018年5月,国家副总理孙春兰同志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探索完善我国国家资历框架,推动国内学位与职业资格证书等其他学习成果之间的互认衔接”。其后国务院在2019年先后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相关文件,再次提及要“推进资历框架建设,探索实现我国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互通衔接”,并将我国国家资历框架的建设、国家学分银行制度、学习成果认证制度的建立及健全,列为目前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而在2019年6月颁布的《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再次提出要促进书证融通,鼓励学校积极参与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参与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建立有关工作机制[3-5]。

由此可见,建立健全并实践学分银行制度是我国建立国家资历框架、衔接国内普通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各类培训,打通“教育”和“职业”领域隔阂的重要途径及有力抓手,对我国各类教育质量及人力资源水平的提升、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学分银行概念及“政校行企”协同建设的必要性

1.1 概念的界定

国家资历框架(National Qualification Framework,简称NQF)是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为构建终身学习制度,沟通衔接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体系而采用的一种制度设计工具。

学分银行是模拟银行的部分功能,将学分当作可以存储、兑换、信贷的工具,以对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等不同类型学习成果进行认证、积累、转换的形象化体系描述[6-7]。

1.2 “政校行企”协同联动的必要性

我国学分银行制度的建设主体包括政府、职业院校、行业组织和企业。其中政府负责政策引导及统筹;职业院校是学历教育的主体,是人才输出者;行业组织是非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主体,是行业标准及职业资格的审核者;企业是市场岗位的提供者,是社会人才的接收方。

在政府统筹指导,职业院校、行业组织、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的背景下,探索学分银行制度、推进资历框架建设等,打破现有学历和职业资格认证,推进国家资历框架的职业评价体系改革,为学习人员建立个人学分银行,有利于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的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拓宽、畅通终身学习通道,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实现“政校行企”等对人才综合能力和素养的统一认证。

在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历程中,离不开政府的推动及引导,也需要行业提供职业资格标准及行业人才的继续教育,需要企业提供市场岗位需求及企业员工的岗位技能培训,同时要求院校的人才培养能与时俱进、与岗位技能实现良好对接[8-10]。如何让政府、行业、企业及学校在学分银行制度建设中协同联动,合理划分各方角色职能格外重要。

2 学分银行建设中“政校行企”的角色及职能

学分银行协同建设的多元主体中,政府、行业组织、高职院校和企业都需要直接参与学分银行的建设,是学分银行协同建设的核心主体。学分银行建设的终极目标是搭建学习成果互换“立交桥”,衔接国内普通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各类培训,推进学习型社会、国家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

市场中能力逐级提升的学习者是学分银行协同建设的中心,越来越多的学习者成为满足市场需要的各类人才是学分银行协同建设成果的直接表现。政府、高职院校、行业和企业围绕着市场的人才需求,形成了“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的多主体平面关系、“学校-行业-企业”的三角关系、“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学分银行”的立体关系,如图1所示。政府、行业组织、企业、学校等主体应构件多维共同体,共同参与公开市场上人才的培养,共同对学分银行管理主体——学习者的学分积累、转换进行全面评估。

图1 多主体“联动育人”模型

2.1 政府的角色职能

(1)国家政策引导。国家资历框架、学分银行制度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与支持。在学分银行制度建设过程中,需要国家的相关政策来引导、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的纵向衔接及横向沟通,才能有效地拓宽、畅通学习者终身学习的通道。除前文述及的国家政策外,国内一线城市的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探索并引导相关建设,如2006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关于推进上海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初步建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框架。

(2)健全工作机构布局。加强省级及高校教学研究中心建设,以地方及高校为依托,开展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研究,推动学分银行建设。目前国内包括省级、市级、校级各种规模及不同运营主体的学分银行超30家。

(3)加强试点工作统筹管理。截止2020年11月,全国共有16个省及直辖市在进行学分银行建设,其中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已有约376万学习者开户,其中有9.1万学习者参与了学分转换。

2.2 高校的角色职能

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教育领域的课程研发及教学资源建设力量,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实现“产学研用”的有机联动与协调发展,建设产教融合平台。

(1)积极组建专家委员会推进学分银行建设。积极参加由政府教育部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各方面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主要负责指导学分银行制度落地实施,协调推进提升学分银行制度的全民关注及认可度。

(2)成立教学指导组。统筹规划专业(群)资源,深入研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有关专业教学标准。量化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的横向转化对接,优化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明确学分积累及转化标准。推进学历教育和市场岗位需求的有机衔接,规范学校实训条件,完善校内实操设施设备。

(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共享。吸纳行业、教学、科研、技术多方面人才共同开发分级分类的课证融通资源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其中资源包括数字化教材开发、课件开发、实训指导书开发、视频开发、虚拟仿真实训软件开发等。这里述及的教学资源类型可以是文本文件、微课视频、VR虚拟现实技术等,完善专业教学资源库,进一步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

(4)大力推进培训服务。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要构建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和院校深度融合、校企人员双向流通的教师队伍,并努力健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体系。“双师型”教师和教学团队数量充足,双师结构明显改善”、“聚焦1+X证书制度开展教师全员培训”、“推动高校联合行业企业培养高层次“双师型”教师”等相关措施。开展教师专项培训。通过参与各级各类培训,提升课程开发、授课能力、职业技能等。开展社会人员技能提升培训。协助政府部门开展面向职工、就业重点群体和贫困劳动力的补贴培训,扩大培训规模。

(5)积极推进成果转化。基于1+X证书制度教育改革为契机,以学分银行制度研究中心为阵地,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教育教学中的推动作用。结合学校实际,同时在横向课题开发、教学研究、实训教学设备研发及相关成果转化,逐渐实现由知识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创新型教师转变。促进教育教学和行业相结合,研究人员与教学人员、行业人员相结合,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使得课题研究及成果转化服务于社会。

2.3 行业的角色职能

(1)行业组织对学历教育的评估与反馈。行业组织应积极承担职业教育的第三方评价工作,推动建立有利于校企学分互认的公正环境。行业组织独立于政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技术性、同时在各行业内具有公信力,专门从事评估工作的行业组织可以承接高校学历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估,给出客观、公正、专业的评估结论,有利于高职院校掌握其人才培养质量,如就业质量(包括就业率、毕业生就业与所学专业的相关度、毕业生平均工资、毕业生对学校的满意度等)、毕业生职业发展(包括毕业生三年职位晋升比例、毕业生社会影响等)、毕业生创新创业状况、学生升本率等。行业组织还可以从高职院校排名、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软性指标对高职院校进行评估。同时行业组织可以将评估的结果向社会及市场公开,接受外界评价与监督,以保证其评估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主导性。

(2)行业组织应积极参与国家职业标准和相应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通过借力国家1+X证书制度试点,可推动两个标准的有效对接。截至目前,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信息管理服务中心已经先后发布了四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其中第一批发布6个,第二批发布9个,第三批发布77个,第四批发布159个,共涉及各行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252个。

(3)行业组织应建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第三方评价体系。应通过行业协会等组织制定、执行行规行约或各类标准,在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4 企业的角色职能

近几年,校企合作已然成为实现我国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的重要载体。在学分银行制度的建设中,建立“校企协同共同体”是解决企业游离于校企合作表象、深入参与学分银行建设中的学分鉴定及转换的必然要求。

(1)学分银行建设中,企业参与可以为“三个对接”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的产业需求对接,二是学校的课程内容与市场的职业标准对接,三是学校的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生产过程对接。

(2)企业不仅要切实参与高校的学生实习实践指导,也要切实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及教学资源开发、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组建兼职教师队伍等“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建立校企联动育人“共同体”。

3 结语

在我国学分银行制度的建设中,政府、学校、行业组织和企业共同构成了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多元主体,“政校行企”的多元联动、协同参与是促进学分银行建设的重要举措。首先,政府的政策引领及统筹,可以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学分银行共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亦可以通过政府统筹整合及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政府、学校、行业组织和企业各方主体的资源优势。其次,承载学历教育的高校作为人才的供给者,为学习者提供系统科学知识的同时,对学习成果进行学分量化处理。最后,行业组织及企业参与协同共治,对接职业技能标准和学校课程标准,打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对接。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共同搭建学习成果互换“立交桥”,衔接国内普通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各类培训,可以有效推进我国学习型社会、国家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

猜你喜欢

学分协同银行
江西银行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记忆银行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学分
京津冀协同发展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把时间存入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