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环刺螠在海水养殖尾水池塘中的应用
2022-04-13王群山
贾 磊,王 婷,李 翔,王群山,刘 皓,王 钢,赵 营
(天津市水产研究所,天津 300210)
北方海水养殖以鱼、虾为主,养殖过程中的残饵和养殖动物排泄物形成的污染物排放到尾水池塘后,对池塘水体、底泥等造成污染,使得养殖水体日趋富营养化。随着国家“环保风暴”升级、养殖污染监管措施的加强,水产养殖亟须探索一种尾水处理新模式,既能生态处理养殖尾水,又能对尾水资源加以利用。
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是中国黄渤海沿岸潮间带和潮下带常见的底栖生物,俗称海肠、海肠子,具有广温、广盐性,对低溶氧有较强的耐受力,营穴居。它属于滤食性动物,对食物颗粒没有选择性,且具有连续摄食的特性。单环刺螠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并且经济价值高,可以利用其特有的食性及生物特性进行尾水处理,作为一种海水养殖尾水池塘的经济物种进行养殖。
一、材料与方法
1.苗种选择与投放
苗种购于河北省乐亭县某养殖场。选择体质健康、规格整齐的大规格幼螠(离水自然排掉体内积水后平均个体重1.5克)20万只,采用塑料袋加水、充氧,置于保温箱中降温运输。于5月初投放于30亩尾水池塘。苗种运至池塘后应先将苗袋放入水中30分钟,待苗袋内外水温基本一致后,打开塑料袋向袋内缓缓加入池水,然后均匀播撒于尾水池塘中。
2.环境条件
实验地点在天津长芦汉盐现代水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养殖基地。基地建设8栋温棚进行南美白对虾养殖,有效养殖水体9 000米3,利用附近电厂热源全年实现3茬养成。单环刺螠投放后养殖时间从5月初至翌年1月初,养殖过程中水温维持在10~30℃,盐度维持在15~35。
二、尾水处理工艺
针对养殖基地尾水特点制定尾水处理技术工艺流程,包括尾水缓存处理、沉淀过滤处理和生态处理,具体为:养殖尾水→尾水缓冲池→沉淀过滤池→生物净化池→湿地。每天换水量40%,养殖尾水经处理后进入湿地,实现“零排放”。
1.尾水缓存处理
养殖基地日常尾水通过池内排污管道进入5亩的尾水缓冲池,可保证后续处理单元进水相对稳定,尾水经过缓冲汇集后通过吸污泵抽入沉淀过滤池。
2.沉淀过滤处理
沉淀过滤池2亩,设置长缓坡进行沉淀过滤,尾水自下而上经过长缓坡沉淀,过滤掉大部分残饵、粪便等物质后,尾水上清液流入生物净化池,残饵、粪便均被拦截在池底,底部会产生泥浆状污泥,可压榨为半固态物,留作发酵肥料后续使用。
3.生态处理
经过沉淀过滤的养殖尾水,进入30亩生物净化池。生物净化池底播单环刺螠(海肠)进行生物净化处理,生物净化池底部为泥沙底,单环刺螠在养殖期间不需要投喂饵料,也不需要人工管理。
4.污泥处理
水处理收集的污泥主要进行发酵堆肥,厌氧发酵后的污泥富含各种易被植物利用的小分子有机物,可作为耐盐植物的有机肥,用作人工湿地植物的肥料,或者经过堆肥、自然风干、人工脱水等方式后,将含水量进一步控制在10%以下,可直接送至垃圾处理厂处理。
三、效果分析
1.尾水处理效果
在养殖过程中对养殖尾水处理前后的主要水质指标进行连续检测和随机检测,9月初温棚内养虾密度最大时水质指标见表1,可以看出本研究的养殖尾水处理技术工艺可以达到较好处理效果。
表1 养殖尾水主要水质指标
2.经济效益分析
本试验投放大规格单环刺螠幼螠6 667只/亩,经过8个月的养殖,单环刺螠个体重20克左右,达到商品规格,可上市销售。大规格单环刺螠幼苗0.6元/只,共引进20万只,养殖成本12万元;按每亩池塘出100千克成螠、市场价格120元/千克计算,累计产出36万元,利润24万元,扣除人工成本(收成螠)及其他费用4万元,净利润20万元。
四、小结
单环刺螠作为一种可用于尾水处理的水产经济物种,不仅可以应用于温棚养虾的尾水池塘中,也可以应用于海水工厂化养殖的尾水池塘中,整个养殖过程无需投饵,在净化养殖尾水的同时还提高了经济收入,达到健康养殖、稳产、增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