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海派的“海”是哪个海?
2022-04-13
A:
左图:清 任伯年 《花鸟图页》 绢本设色 59×59cm
右图:清 任伯年 《梅枝喜鹊图》28×28cm
海派的“海”指的是上海。
从广义上来讲,上海的文化被称为“海派文化”。海派文化的主体是根植于江南地区传统的吴越文化,并且融入了开埠以后来自西方欧美地区的各国文化,而逐步形成的一种不同于中国其他地区的,属于上海的独特文化。海派文化对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狭义上看,“海派”是“海上画派”的简称,中国画流派之一。
海上画派的前源是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画派。后随着上海商业的繁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卖画为生。因从正统文化来看,上海的繁华是离经叛道,左宗棠便称“海上”为“江浙无赖文人之末路”。在三十年代文坛的“京海之争”中,北京文人还给“海派”贴上了“势利”“媚俗”等贬低性质的标签,并认为海派文人市井气太重。海派人物画大师任伯年,当年一边被很多人批媚俗,一边却每天被一群广州商人堵在家门口,非要买他的画不可。
程十发曾有这样的感慨:“对于上海的画坛,我一直以为是个浩瀚的海……”海派之中,有至俗的一面,也有至雅的一面。“至俗于生活,至雅于艺术”,百余年来海派雅俗之争,说到底,是传统文人意趣与城市市民审美趣味之异,在多元化的新时代中,这已不再是一个尖锐的问题。
1920 年,一位叫杨逸的上海人出了本书叫《海上墨林》,书中收录自宋至清末民初在上海的书画人物741 人,就包括上海籍人和活动在上海的外地人。虽是个人发起的行为,却是第一次对“海派”的大型梳理。杨逸当年对“海派”的界定还以地域为限,但此后海派的外延被不断扩大。时至今日,海派发端近一百年,我们仍然很难对“海派”作一清晰界定——它既非某种风格的绘画流派,又不是以地域划分的某个群体。
上海书画出版社原总编辑卢辅圣先生说:“海派”并非流派,而是近现代美术史上的一种艺术风气或文化现象。它“多元”“流动”“变易不居”,甚至如程十发所言“海派无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