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链视角的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
2022-04-13高正凯夏安桃
高正凯,夏安桃
(湖南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1 引言
我国汽车工业诞生于“一五计划”时期,进入21世纪,随着私家汽车消费的兴起,轿车需求量的快速攀升,我国汽车工业进入爆发增长阶段,逐步成长为世界汽车制造和消费第一大国,在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上也初具规模,并形成了东北、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六大产业集群[1]。湖南省汽车工业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地处中部地区产业集群,湖南人的“汽车梦”并非一帆风顺,曾错过我国汽车工业发展黄金期机遇[2]。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省重点支持汽车工业,出台汽车发展规划,有力推动了全省汽车工业的后发赶超发展。价值链是一系列通过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联系在一起创造价值的活动总和[3]。而产业链有别于价值链,是一种建立在价值链理论基础之上的相关企业集合的新型空间组织形式。产业集群是以一个或几个相关产业为核心,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地方生产系统,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4]。基于以上概念,本文认为汽车产业集群,即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企业以及相关的配套产业、销售服务企业、研发中心、大学、培训机构、中介机构等组织在一定地区的高度集中和紧密关联的现象,其主要特征是:大量汽车企业高密度聚集,各企业生产高度专业化,企业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
由于汽车工业起步早,学术界对于汽车工业的研究非常丰富,如刘世锦基于汽车产业全球化,研究其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影响[5],黄娉婷、张晓平对京津冀都市圈汽车产业空间布局进行了研究[6];王彦森、刘琳、尚路平等学者分别从国家[7]、省域[8]、经济带[9]等尺度对汽车产业集群进行了相关研究;李少星和顾朝林以汽车制造产业为例对长江三角洲产业链地域分工进行了实证研究[10];綦良群和王成东结合分工理论、战略联盟、全球价值链等理论,提出了我国汽车产业链整合的4种适用模式,设计了汽车产业链整合模式的选择思路和选择依据,并以一汽集团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11]。但大多数研究都是单独基于汽车产业、汽车集群及汽车产业链,三者结合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以产业链为视角,对湖南省汽车产业集群进行相关研究,以期识别湖南省主要汽车产业集群,探讨湖南省汽车产业集群面临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2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的深入不仅使得产业集聚的定量测度成为可能,也成为目前产业集聚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1]。较常见的集聚水平测度方法有标准差系数、集中度、H指数、集中指数、区位基尼系数、区位商等[12],本文利用区位商指标评估我国汽车产业的空间集聚水平。
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通常用于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13]。其计算公式为:
Q=(N1/A1)(N0/A0)
(1)
式(1)中,N1为研究区域某部门产值(或从业人员数);A1为研究区域所有部门产值(或从业人员数);N0为背景区域某部门产值(或从业人员数);A0为背景区域所有部门产值(或从业人员数)。区位商大于1,可以认为该产业是地区的专业化部门;区位商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一个地区某专业化水平的具体计算,是以该部门可以用于输出部分的产值与该部门总产值之比来衡量。
文中相关汽车产业从业人员及企业数量数据来源于2018年汽车工业年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及各省统计年鉴。相关企业数据来源于汽车零部件网。
3 汽车产业链运作机理
产业链是由具有特定内在联系的产业环节共同构筑的产业集合,这种产业集合由围绕服务于某种特定需求或进行特定产品的生产与服务提供所涉及的一系列互为基础、相互依赖的产业构成。汽车产业链主要分为关键、配套以及龙头环节。配套环节是为主导产品的生产而提供配套、辅助服务的环节,包括采购、销售、售后等环节。关键环节是汽车产业链的核心,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大、掌握汽车产业链中的发动机等关键资源。产业龙头环节把企业与市场、社会特别是消费者连接起来,以市场交易的方式最终实现产业链的整体价值[14]。大众、菲克、三菱、吉利等是湖南省汽车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从关系特征看,汽车产业链可分为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涵盖研发、采购、生产、销售、售后整个链条。横向一体化则是以纵向一体化的某一结点为中心,不断衍生并形成与该结点密切相关的企业,主要表现为围绕龙头企业正常运转的横向协作关系。横向一体化主要为汽车企业提供技术、知识和资金等资源,辅助产业链上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保证整个汽车产业链顺畅运行,同时又通过创新成果的扩散进一步带动整个汽车行业的发展。
4 湖南省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4.1 我国汽车产业现状
截至2017 年底,全国31个省份(不含港澳台地区)汽车制造企业共计16040 个,主要位于东部、北部、南部沿海以及长江中游地区,尤以东部沿海地区的山东、江苏、上海、浙江以及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北几省(市)最为密集。汽车制造产业的空间布局向东部、北部、南部沿海以及长江中游地区进一步集中的趋势明显,逐步形成在沿海沿江地区的轴片连接,这一结构与中国区域经济开发开放的“T”字形开发战略布局高度吻合,体现出汽车产业临海型布局的特点[1]。
产业空间集聚仅仅依靠空间格局并不能得到精确反映。利用2017年各省(市)与全国汽车制造业企业的全部从业人员、各省(市)与全国第二产业全部从业人员的指标计算出其区位商(表1),表示产业集聚水平。结果显示,31省(市)中共有10个省(市)区位商大于1,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以及长江中游的湖北、重庆以及陕西、广西。由此可得汽车产业主要集聚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西部陕西等地区。湖南省区位商为0.62,处于全国中游水平,产业集聚专业化程度较低。
表1 汽车产业区位商
4.2 湖南省汽车产业现状
2013~2017 年间,湖南汽车产业飞速发展,增加值年均增长约28%。湖南省在全国的汽车产量也升至全国第11位。截至2017 年底,全省拥有汽车制造业企业360 多家,比2012 年增加约127 家,其中整车制造企业15家;汽车制造业年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46 亿元,利润总额84 万亿元,是2012 年的3.8 倍;湖南省汽车产业从业人员数13 万人,约占全省第二产业从业人数的1.5%。2012 年,汽车制造业增加值约占全省规模工业的2%,对规模工业的增长贡献率为2%;2017 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上升至6%和25%,汽车制造业已成为领头羊,拉动增长1.8%。从对整个地区经济的影响看,2017年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2 年的0.9%上升至1.9%,对GDP的增长贡献率约10%,拉动增长0.7%。
从汽车企业空间格局及产业配套能力来看,湖南省汽车制造业集中分布在长株潭、衡阳、常德、益阳等地,尤以长沙市分布最为密集(表2);单独来看湖南省整车制造业分布空间布局,42家整车制造企业在全省除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张家界市外,均有分布。长沙市的整车制造企业主要分布在长沙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如上海大众长沙分公司、广汽三菱汽车有限公司等,湖南吉利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分公司分别分布在湘潭、株洲;从湖南省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企业空间分布布局来看,长株潭、衡阳、常德等地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企业分布密集,在岳阳、益阳、衡阳及永州有一定分布,整体上都分布在湖南中部及东部地区(表2);结合湖南省整车制造企业及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企业空间分布情况来看,长株潭汽车产业配套能力最优,整车制造企业可以依赖长株潭优越的交通、信息条件得到零部件及配件的充分供应,其余的市配套能力相对较差。
表2 湖南省汽车企业分布 家
4.3 产业链视角下湖南省汽车产业集群面临问题
(1)产业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汽车产业对规模经济的要求较高,通过规模化生产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培育竞争优势。湖南省2017年汽车生产量仅居全国第10位,湖南省汽车产业虽然近几年飞速发展,但规模上与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及邻省湖北省仍有较大差距。
(2)湖南省汽车工业起步晚、发展慢、集群程度较低。湖南省汽车工业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与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相比,起步较晚,基础较薄弱,且中途有一段时间陷入停滞,直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才进入正常轨道。湖南省汽车产业初步形成五大产业集群:长沙市经济开发区、株洲、湘潭、邵阳以及正在培育的衡阳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除长沙市经济开发区集群以外,其他集群的规模都比较小,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合资阵营与自主阵营竞争激烈,自主阵营仍处下风。目前湖南省主要整车制造商为合资和自主两大阵营。在合资阵营中,大众具有品牌优势,菲克、三菱经验丰富。在自主阵营中,吉利近几年迅速发展,比亚迪、北汽的电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将来可能成为湖南汽车产业的重要增长点。总之湖南汽车产业以合资阵营为主,自主阵营企业竞争力仍需加强。
(4)零部件配套能力不足,尤其缺乏发动机等核心零部件。目前,湖南省整车制造能力已逾百万辆,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以车桥、车身、结构件、火花塞、沙发座椅等基础部件为主,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覆盖能力不足,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能力仍需提升。
5 产业链视角下提升湖南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建议
5.1 加快“龙头企业”发展,争取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1)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努力实现规模经济。打造汽车制造业“长株潭城市群”增长极,吸引新的汽车制造业资源入湘发展[15]。
(2)完善产品结构,实施差异发展策略。目前全省汽车产品体系以乘用车、客车和载货汽车为主,能源驱动上以燃油发动机汽车为主。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广阔,未来龙头企业还应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16]。要着力优化新能源汽车消费环境,借今新基建之势进一步完善充电设施规划和建设,建立电池回收标准和体系,解决电池的后续处理问题,鼓励智能汽车产业发展,推动长沙智能汽车商业化进程。
(3)增强自主品牌发展动力。加强对科研机构的支持,建立跨产业的合作平台,整合优势资源;通过政策引导,提供资金和人才支持;加强与国际知名品牌之间的合作力度,对于从各国引进的核心零部件,要积极地消化吸收,尽力打造中国独有的自主品牌。
5.2 加快零部件及相关配套产业发展,解决发展“软肋”
加快关键零部件发展。突破关键技术,建设高水准配套产业体系,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汽车产业做大做强至关重要。发动机直接关乎到环保及能耗问题,加快掌握核心技术,提升制造能力,能够有效地带动汽车产业升级。未来应加强汽车制造产业配套体系建设,重点关注关键环节,围绕龙头企业引进关键零部件及配件,以促进整车制造与零部件制造行业协调发展。
5.3 加强社会网络与组织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依托产业集群,建立和完善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汽车行业组织,建立创新中心、科技开发中心、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组织,加强与相关高校、重点造车企业合作,组建汽车研发中心,探讨汽车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搭建行业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企业之间的进一步交流。以产业链的强链、补链、延链工作为重点,编制完成产业链“全景图”;重新塑造汽车产业链,组建产业联盟。围绕产业链,部署政策链、资金链,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以增强市场主体活力、激发企业创新动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