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县级融媒体拟态环境中的真实性影响因素探析

2022-04-13郑立恒

声屏世界 2022年2期
关键词:拟态真实性媒介

□ 郑立恒

真实性,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关于媒介真实性的研究,历来不乏有学者对其探索,何为媒介的真实,一直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本文关于媒介真实性的探讨,则采用陆晔在《作为现代社会文化情境的“媒介真实”——试论电视传播对社会现实的建构》一文中的观点,将“客观真实”和“媒介真实”进行区分看待,陆晔认为“客观真实意指某种外在于人的客观现实,常被个人视为事实(facts)并藉由常识判定;符号或媒介真实是对客观真实的符号化再现,即通过媒介传达的内容。”在这一关于媒介真实的认知基础上,本文将探讨县级融媒体拟态环境中影响其真实性的因素,以及如何增强其真实性报道的问题。

拟态环境视角下的媒介——县级融媒体中心

拟态环境视角下的媒介能力分析。拟态环境是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的名词,指“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实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并重新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在李普曼看来,这种“环境”并不等同于客观现实,却是媒介通过对客观现实选择和加工并作用于人们认知之后的最终“现实”形态。

从“拟态环境”的角度分析可以看出,在现实、媒介和受众之间媒介似乎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其一,媒介具有选择加工现实信息的能力。其二,媒介通过选择加工现实信息的能力影响着人们对现实的认知,从而与人们的认知一同产生出拟态环境。媒介似乎更像是受众认知的现实(拟态环境)与客观现实之间的一个“中介人”的形象,这种形象由其选择、加工现实并呈现(或诉说)与受众而完成,从而促成受认知中拟态环境的生成。

那么由于媒介选择加工现实能力的不同,其对于人们认识现实的影响程度是否会不同,而由此产生的拟态环境样态是否也会不同?这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比如文字类、声音类新闻对于现实的选择、加工、报道明显地比视频类、图片类新闻要方便和自由一些,因为少了“佐证材料”的限制,其在对现实素材的组织上可以显示出更为灵活的样态。然而,就接受方面而言,随着媒介环境的发展和受众对于媒介认识的进步,媒介选择加工现实的能力越强,其对于人们影响程度却表现得越弱。相比文字和声音,人们却更加相信有图片或者视频证实的新闻事件,也因此图片和视频类媒介反而更容易对人们认识现实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更易于形成相应的拟态环境。

因此,文字类媒介和声音类媒介对现实的选择加工能力较强,但对人们产生拟态环境方面的影响却相对较弱。它们更适合于去描述一些无法获取一手影像资源或者无法二次参与事件的新闻事件,如战争、灾害、甚至科学推测等。而视频类媒介和图片类媒介对现实选择加工的能力较弱,但易于被受众所认可,从而容易在受众中形成有影响的拟态环境。那么,是否可以有一种办法或者组合样式能将这诸多种不同类型的媒介能力融合一起,扬长避短,从而更好地完成媒介传播中受众拟态环境的形成?

作为构建拟态环境的综合性媒介——县级融媒体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是指整合县级广播电视、报刊、新媒体等资源,开展媒体服务、党建服务、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增值服务等业务的融合媒体平台。其系统架构,可参照图1。

对于这一融合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新媒体于一体的媒介组合样态,在当前的媒介环境中,其影响受众从而形成拟态环境的能力可见一斑。本着新闻真实性原则,以及县级融媒体作为官方主流媒体的社会职责,在县级融媒体选择、加工和发布信息从而产生拟态环境的过程中,如何保持其内容的真实性,则是在当前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需要考虑的一大问题。

县级融媒体拟态环境中的真实性影响因素

“把关人”与客观事实之间的距离。休·梅克在《把关》一书中将“把关人”的研究区分为从社会系统到个人的五个层次,可见在不同的研究范畴下,“把关人”的概念和范围也有所不同。在《微信公众账号的“把关人”研究》一文中,其作者结合不同时期学者对“把关人”的探讨,做出关于这一概念的梳理并讲道:“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把关人’,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来看,在新闻信息的提供、采集、写作、编辑和报道的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把关人,其中编辑对信息的取舍是最重要的”。本文主要所讲的“把关人”这一概念的范畴也是限制在县级融媒体传播中,类似于编辑这一工作。

在县级融媒体传播中,“把关人”与客观事实之间的距离直接影响到其拟态环境的真实性质量。虽然在媒介把关的过程中,从“把关人”有限的角度去理解客观事实,以及由于“把关人”的主观性而摒弃掉一些事实信息的状况几乎不可避免。但人们也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状,那就是“把关人”与客观事件之间的距离越近,那么他越能从更加靠近真实的角度、更加客观的角度去筛选和过滤信息。在县级融媒体传播中,影响到“把关人”与客观事实之间距离的因素大致有以下三种:一是记者外采的质量。记者外采的信息是“把关人”在接触现实事件上最直接和真实的素材。记者摄取影像的画面、声音清晰与否、影像内容的多寡、拍摄角度的多样或单一等都会影响到把关人对真正事实的理解,继而会影响到“把关人”关于内容的筛选,以及这些筛选过的内容最终呈现的样态。因而若要保证把关人能够足够靠近现实事件,首要便是要保证记者外采信息的质量,在影像质量、采访角度以及摄取素材方面能够有相应的保障以便其能较为完整地将事件与把关人的距离缩短。

二是“把关人”的个人倾向。从县级融媒体中心系统架构(图1)中可以看出,媒介内容从生产到呈现于受众,大致经历了两次把关的过程:第一次,是媒介内容从不同的制作单位(如新闻制作、新媒体生产、报刊编排等)被生产出来的时候,各个制作单位会从内容管理的角度对其内容进行把关。然后,是在这诸多单位生产的内容将要被县级融媒体中心播放或者呈现时,还会由融媒体中心专门的内容审核单位对其进行把关。

图1 县级融媒体中心系统架构

在这两次把关中,“把关人”对真正事实的理解,以及把关人自身的文化素养、认可倾向等都会影响最终信息的筛选和呈现结果,从而影响拟态环境的真实性。尤其是在第二次把关的过程中,“把关人”与现实事件的距离相对更远,那么其对于事实的理解,以及由此为基础而产生的个人倾向究竟如何就显得更为重要。

三是“把关人”报道事件的视角。在《新闻写作的叙事视角探讨》一文中,刘文涛将新闻叙事的视角概括为零焦点叙事、内焦点叙事、外焦点叙事三个叙事视角。在刘文涛看来,记者采取内焦点叙事和零焦点叙事的不同在于,“前者会受到新闻事件人物的限制,记者只能够对其所见所闻以及所知道的事情进行新闻写作”,而后者“容易使其在新闻写作当中难以保证公平公正的状态,会带有个人主观情绪。”而内、外焦点的区别则在于“内焦点叙事能够根据记者所知道的事情和所了解的事情对该新闻事件进行描述,而外焦点叙事则不能够做到这些,只能够针对新闻事件表象进行写作和描述。”

可见,“把关人”究竟使用何种的新闻叙事视角进行事件的报道也是影响县级融媒体拟态环境真实性的一大因素。

多种媒介的选择和呈现方式。当人们谈县级融媒体对信息的选择和呈现方式时,可以有两种理解角度:其一,作为一种媒介,该如何选择、加工现实信息并去呈现现实信息。其二,作为一种综合性媒介,又该如何选择和组合子媒介去呈现现实信息。这两种不同的角度,前者侧重于信息方面的筛选和转化。后者侧重在于子媒介之间的配合和统筹。而当人们以这样两种角度去探讨县级融媒体中心拟态环境真实性影响因素的时候,实质上则又是探讨其媒介“复制”现实的能力和其媒介互文的能力。

首先,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复制”现实的能力。为什么是“复制”现实?“编码解码”理论一再强调在媒介传播中受众对于媒介信息解读的重要性。随着新媒体在受众中的普及,以及与此相关的新闻编辑技术(如影音剪辑、图片制作、信息编辑等)在受众中的普遍传播,原先大众传播媒介编辑和制作现实素材的能力不再神秘。受众在阅读大众传播媒介发布的新闻之时,会自动将其关于现实信息的加工和选择纳入到关于新闻解读的解码之中,如受众阅读新闻之时,会去思考其发布动机,其镜头剪辑(拼接)的真实性,以及其文字出处和措辞逻辑。

人们所谈“复制现实”实则是相对于之前传统媒介“编辑现实”的能力而言,传统媒介通过镜头的筛选、报道的时长、文字的编撰等来对现实信息进行“编辑”,从而具有“编辑现实”的能力。但是,在当前的媒介传播中,原先媒介对现实信息进行“编辑”进而传播的效果正在逐渐式微,相应之下,媒介应该提高的则是其对现实信息进行“复制”的能力和意识。在当前媒介传播中,那些对现实信息没有过多人工斧凿痕迹的描述或者剪辑方式,往往能够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比如没有P图嫌疑的新闻相比有P图嫌疑的新闻更加容易被大众认可,而长镜头摄取的视频新闻相比剪辑的视频新闻也更容易被大众所认可。

媒介传播对现实的“复制”能力表现得越为突出,复制现实的信息越多,其在受众解码过程中所被认定为真实的几率就越大,从而其拟态环境的真实性也就会越强。

其次,媒介的“互文”能力。为什么是媒介“互文”?2006年亨利·詹金斯提出跨媒介叙事的概念:“一个跨媒体的故事横跨不同的媒介平台展开,每一个平台都有新的文本为整个故事做出有差异的、有价值的贡献。每一种媒体都出色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无论从县级融媒体中心系统架构图,还是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定义出发,都不难发现,当县级融媒体中心通过不同的媒介组合对某一事实进行发布之时,实则便是一种跨媒介叙事形态。只是亨利·詹金斯的概念说的是故事,而在县级融媒体传播中,所发布的是消息或者新闻,可是消息和新闻又何尝不是另外一种“故事”形态?而在这种跨媒介叙事形态之下,媒介之间的互文形态,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决定着其拟态环境的真实性。

其一,报道内容是否充分。传统媒介的报道中,由于广播、电视、报刊各自的播报倾向、时间长度等方面的不同,对于同样的事件,其报道的内容往往会无规律可循,针对同样的事件,有时各个媒介平台发布的信息会类同,有时又会完全不同。而在县级融媒体中心,由于其将广编、电视、报刊、新媒体、网络等多种媒介共同统筹,统一管理和审核,其在报道倾向和内容审核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统一性,因而在县级融媒体信息发布的过程中,组合不同媒介、在报道角度、内容形态(文字、图片、声音)、报道人物、采访主题等方面形成相互补充,相互参照,从而使得有充分的发布内容与客观事实进行靠近,以增强其拟态环境的真实性。

其二,报道内容是否可信。县级融媒体中心可以组合不同媒介平台针对同一事实进行发布,媒介之间形成相互印证、相互参照之态,将文字媒介和声音媒介描绘现实的能力进行发挥,并配以图片媒介和视频媒介的真实性印证,从而使得受众对其内容的真实性更为认可。反之,若在县级融媒体传播中,不同媒介平台之间针对同一事件的报道,无法印证和吻合,其真实性方面也就令人怀疑。

媒介与受众的互动性设计。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19年1月15日发布实施的《县级融媒体建设规范》中针对县级融媒体中心功能要求方面,提出其应具备的互动数据功能,包括了问卷、投票、用户提供视频、用户提供图片、用户评论、点赞等多种媒介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功能。

《论新媒体技术与受众互动传播发展》一文中指出“受众与传者之间、受众与受众之间可以以讨论、交流评析的方式对所受到的信息进行处理,这在无形之间增强了媒介信息传播的互动性。”而人们明显能够感觉到的是,这种增强了受众与媒介互动性的传播方式,也正在改变着媒介、受众、事实之间的地位。

一方面,依赖于问卷、投票、用户评论等受众反馈机制,受众获知事实,议论事实以及反馈事实的能力明显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受众针对客观事件而进行的投票、评论、问卷等一系列反馈的行动,也可以被看做是另外一种事实的产生。而在这“另外一种事实”的制造里,实则是受众与媒介所共同完成。在此期间,对受众而言,是其在媒介、事实、受众三者之间地位的提升;而对媒介而言,则是其进行拟态环境制造的又一次机会——媒介如何设计调查问卷的问题、投票的形式、用户评论等与受众互动的样式,也是另外一种关于现实的选择和加工,是对这“另外一种事实”进行拟态环境的制造。因此,人们可以看出,与受众的互动性设计也是在县级融媒体拟态环境中,影响其内容真实性的一个因素。

虽然在县级融媒体拟态环境中的有以上影响其真实性的因素,但人们的讨论也不仅限于以上三种因素,还有其他等诸多因素值得人们去发现和探索。而在县级融媒体传播中,若要保证其拟态环境的真实性,可以从以上三方面的因素出发,采取一定的相关设计和措施。

县级融媒体拟态环境真实性的保证措施。

拉近“把关人”与客观事实之间距离。就拉近“把关人”与客观事实之间的距离而言,在县级融媒体中心设计中,可以从记者采集、信号传输、报道视角等方面进行设计。首先,增强记者采集设备功能。可以增强记者新闻采集设备复制现实的能力,从素材清晰度、声音录制、摄像摄影功能、长镜头拍摄以及素材解码等多个方面进行设计,以保证其能够快捷、方便、清晰地还原。

其次,多个“把关人”的多项审核。就避免把关人个人倾向而言,可以从多个角度,如不同报道视角、不同擅长领域以及不同情感视角等设计多个“把关人”;设计“把关人”互审机制并且灵活选择“把关人”,从事件第一参与者中选取“把关人”以保证其与事实的接近。

最后,多个报道视角进行结合共同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县级融媒体根据媒介组合的特性,可以针对同一事件进行多个报道视角的整合,利用外焦点叙事进行事件样态的报道,利用内焦点叙事进行事件过程的探索、源于其平台的综合性,而保证其内容的完整以此保证其拟态环境的真实。

增强媒介之间的配合。县级融媒体综合了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多种媒介平台,在进行事实报道时可以综合不同媒介平台之间的特色,从影像、声音、图片等多个角度,对事件进行还原;通过媒介间的相互参展和印证,以使得其在受众传播中取得可信度,达成受众较为广泛的认可。

重视互动性设计,多角度进行受众反馈的汲取。在互动性的设计中,实则牵涉到两类事实的产生,一则是受众关于发生事件的反馈,二则是媒介与受众的互动,受众反馈的信息也是另一种事实的产生。而媒体只有在问卷调查、用户评论、用户投票等方面的设计上,保证其公正性和真实性,才可以保证受众反馈方面其结果的真实,从而达成其拟态环境的真实。

综上所述,在县级融媒体拟态环境中,其“把关人”与客观事实的差距,其多种媒介的选择和呈现方式以及其与受众的互动性设计等方面,都影响着其拟态环境的真实性。人们可从这些角度出发进行一些相关的设计措施,来保证其拟态环境的真实性。

猜你喜欢

拟态真实性媒介
章鱼大师的拟态课堂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模仿大师——拟态章鱼
书,最优雅的媒介
关于拟声拟态词的考察
广告的真实性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过于理想化的拟态呈现:《非你莫属》节目塑造的求职环境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