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媒介在新媒体艺术中的运用表达
2022-04-13孟洁
孟洁
摘 要:多元化时代下,科学技术的革新以及人们认识的不断提升使得艺术不断发展变化,新媒介与新技术是艺术表达的承载物与表达手段。生物媒介作为一个新的艺术表达方式,直接反映出了人与自然的新兴关系,而作为新媒介,西方早已完成了相对完整的蜕变,但在我国才刚刚起始,尤其是对生物形态为媒介的尝试。而作为二十一世纪最为重要学科之一生命科学中的生物基因工程,严然已经在慢慢重塑我们的世界,重塑人们对生命伦理的常态观念,从克隆生物到转基因“有生命”的艺术,生物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碰撞出的无限性,激发了艺术家对生命的体悟和创作灵感。
关键词:生物媒介;科技;艺术
如果说当代以前,由于对生命科学领域探索的限制,生物形态为媒介艺术作品仅仅局限于对促进细胞变异和人工培养,那么进入到当今的数字时代,生命科学中的组织培养、克隆和转基因技术已经成为了生物艺术的重要工具,而生物艺术也已经渐渐从主流艺术形态的边缘转换到了当代艺术备受争议的位置,它的出现又一次革新了艺术的形态,使得艺术不再是静止的没有变化的放在展馆的陈设,它所涉及的空间、时间和领域的延伸性与以往的艺术样式都不同,生物艺术可以说是一种“活体艺术品”,成为了一种进程,一种艺术观念与科学技术水乳交融的结晶产物。也正因为创作所需媒介通常是有生命的物体或者提取品,甚至有时候触及到了人类伦理道德进而将以生物作为媒介的艺术形式推到了备受争议的位置。
首先媒介对于艺术而言是一个载体的功能,因此艺术媒介不等于材料,关于媒介与材料的区别,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中认为 :“只有在材料被用作媒介时,才有表现与艺术。[4]
对于媒介的应用就不得不提当下最热门的新媒体艺术了,所谓新媒体就是使用了新材料、新方式、新工具和新载体等方式的一种新型媒体。20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画家们逐渐摆脱了以颜料和画布为主要创作方式,随着技术的革新,照相机摄影机的诞生,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生产出的手机、电视、电话等设备对影像动画等艺术的传播提供了更便捷的方式,直到网络技术的普及后,极大的提高了艺术的传播效率和传播时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可以足不出户体验到艺术。例如2020年突如起来的疫情,将全国人民都关在了家中,很多艺术馆都无法让观众进入艺术馆去观看展览,這时候有很多展馆或者旅游景点使用线上的方式进行参观。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体验到展览。不仅如此,新的技术和方式还衍生了很多不一样的艺术形式。如以算法为生成艺术。生成艺术是将指使用自动的辅助系统进行艺术创作的一种方式,他是全部或者部分使用计算的方式产生一种全新的形式,这种形式包含新的思想、颜色和图案等内容,它与传统的艺术家不同,生成艺术可以通过计算机以极快的速度进行创作,这种方法减少了我们在艺术创作过成功很多的摸索,在急速的组合中从尝试上千种的方式,偶尔能够带来新的成果。
而从艺术家的职能来讲,由于技术专业知识的限制,使他们无法完全按照自我意愿将他们关于生物媒介的想法付诸现实的,例如,阿尔巴的荧光兔,在当初他才提出这一构思时,其他的艺术家都惊呼这是不可能的,但最终在生物学家的帮助下,兔子从实验室走了出来,成为了用爱和科学培养出来的活体艺术作品。所以说,如果这件作品缺少生物技术的支持,生命学科和艺术的跨界纯属纸上谈兵,如果说这件作品没有艺术家赋予它对艺术美学和对社会反讽的意义,那么它充其量也就是一个不可能走出实验室的生物实验品。生物形态为媒介艺术作品不仅只是当代艺术在探寻新媒介可能性上的一个突破,它更是当代艺术家对人类文明历史辉煌进程的一种反思,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为我们改善“审美需求”提供支持,但同时极端科技的无限可能也让社会的忧虑甚至恐惧越来越大。生物艺术是借科学方式,用思维艺术进行创作,艺术和科学结合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艺术家走进实验室,让艺术家和科学家一起工作,生物艺术的起始点是在于生物技术的发展,采取科学技术,培养生物。“生物材料”与微生物有关,就是采用生物物质材料或生物基纤维将含有生物,微生物等材料及其生物技术等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在关注生物材料,并去研究开发新的生物材料,寻找新的环保材料去为未来可持续时尚创造新的可能性。随着环境的变化,环保成为人类极为重视的一个话题,环保材料的研发并运用发掘“新材料”来组合成新的设计。在当下环境语境下,坚持环保主义,以原生态材料进行艺术设计。生物材料包含工艺和技术水平,采用工学原理,对生物材料,生物所特有的功能,定向地组建成具有特定性状的生物新品种的综合科学技术。生物工程学是70年代初,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有通过发酵等工程才能转化为产品。包括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霉菌工程,对生物材料。科学进程的足部加快,随之而来的也有很多社会性问题,在这种趋势下可持续发展就被反复提及。
同时,艺术家的创作模式与思考方式开始发生变化,由于信息科技等日常工具的逻辑性日益强化,当今艺术家由原来的注重形式作品美感的偏向感性创作方式,变为深入表象背后的科学原理的理性探究。艺术家开始不再满足于直接的挪用与拼贴图像、物件等单一艺术手法,并想寻找一条有务实功效的工作方式并具有相应理论支撑艺术家如科学家一样对动植物及人的生命机能进行细致剖析、记录数据和实验。但我们必须明确,艺术家并不是‘真的’从事科学家的科研项目,他们的工作导向也与科学实验目标有所不同。他们以相同的科研手段来收集自己想要的实验理论数据成果。而这些成果中的数据记录对于科学家来讲也许只是理性的数据,但对于艺术家则不然,艺术家极力通过标准化技术得到科研实验数据其目的就是使自身作品在公众传播中具有科学所具有的务实性(科学普及)承接前文中提及的生物艺术中尤为重要的是让人们明白生物医学改变社会中的社会、道德和文化价值观的作用。而非简单的科幻遐想无所依傍的诗意兜售。同时也并非完全追求科学的务实属性以及忽略艺术家根深立命的哲理反思,只是说艺术家将自身使命与科学实验成果结合来创作作品,对于这类作品我们明显能感觉到其科学严谨性即——生命科学的部分,同时也能体味出艺术家在作品当中的逻辑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