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青联委员、贵州鸿发生态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杨安仁:让传统桐油产业在山村绽放光彩
2022-04-13梁伟
梁伟
人间四月,油桐花开。
在贵州独山县万亩油桐种植基地,蜿蜒的产业路两边,绿油油的油桐树上开满白花,在山雾中显得格外灵动。看着这幕美景,贵州省青联委员、贵州鸿发生态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杨安仁笑了,他们一家三代都和桐油紧密联系在一起。
儿时,杨安仁最不喜欢桐油的味道,但当公司和家庭需要他挑起这个重担时,他义无反顾冲在最前面。12年间,他辛勤奔劳于山林间,种植几万亩油桐树,让一座座荒山实现绿色转变;他组建团队,发展桐油产业,让越来越多的人走上工作岗位;他通过科技力量,让桐油产业踏上复兴之路……
2021年12月,共青团中央、农业农村部授予杨安仁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标兵称号。他说,“我认为自己回到农村创业是使命,所以一定要更加努力,将桐油在我们年轻一代手中做大做强,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桐油”。
中国是桐油源产地,早在战国时期,勤劳智慧的先人就掌握熬炼桐油、制造涂料的技术。桐油被广泛应用,尤其在战争年代,更是不可或缺的物资。1937年前,中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可以批量生产桐油的国家。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我国产出的桐油保持全球90%以上份额,但产量颇为有限。物以稀为贵,当时,我国凭借桐油换来了外汇。
战争时期,桐油主要用于武器的维护保养。桐油中桐油酸被涂抹到设备上时,可以迅速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形成致密漆膜,对钢铁、铁器等物件具有防锈、防水的保护作用。那时,流传着“一株桐树抵得过一挺机关枪,一个桐果抵得过一颗手榴弹,一粒桐籽抵得过一发子弹”的说法。
和平年代,桐油的作用依旧显著,除了用于各类金属器具、木制器具的保养外,还可以用于制造肥皂、农药、杀虫剂、清漆、油漆等关乎人们生产生活的用品。
1992年,杨安仁出生于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独山县,家里从事的就是桐油生意,早在爷爷那辈,就开着小作坊为供销社压榨桐油,在当地生活较为富足。杨安仁的父亲在1994年创办桐油加工厂,每年收益可观,生意蒸蒸日上。
很多人认为桐油的味道很香,但是伴随着桐油味长大的杨安仁却一点也不喜欢。他说:“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桐油就是家里的经济来源,就是钱。可以说,那时候,我从来没有为钱发过愁,一群小伙伴里,我也是最富有的。”
那些年,少年杨安仁完全没有想过未来自己会和“不喜欢的味道”一直相伴。当时,他喜欢计算机,家里一摞摞关于计算机知识的书,还有专门的老师教他编程。杨安仁想着将来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参加奥赛,拿名次,保送大学,未来做一个职业经理人。
然而,所有的美好梦想都在2008年被打破。父亲遭遇严重车祸,而恰在当年,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桐油价格不断下跌,公司陷入完全停产状态。当时,每吨桐油成本达1.5~1.8万元,而市场销售价只有6000~8000元,加上公司当时欠有大量银行贷款,不得不低价抛售桐油来还款。公司负债率一度达到206%,家里的人络绎不绝,都是上门来要账。这一年,杨安仁只有16岁,看清人间冷暖的他瞬间长大。他知道,这个时候不能被困难打倒,惟有挑起重担,一路向前,这个家才有未来,才有希望。
顶着巨大压力,杨安仁读完高中。他常常失眠,想的都是之前从来没有担心过的钱,想的是如何能让爷爷、父亲挚爱的桐油产业发展下去。2010年,他高中毕业。他知道书不能再读了,必须带领整个家庭继续前行。“一无所有”的他创业之路从哪起航?杨安仁把目光锁定在爷爷和父亲奋斗一辈子的产业——桐油。
就这样,18岁的杨安仁接手负债累累的公司,在仔细分析企业几近破产的原因后,他说,虽然金融危机是主要原因,但公司内部从根本上也有问题,即经营单一,当务之急必须建立产销一体化加工模式,在解决原材料供应不足、全盘掌控成本风险同时,研发出更多、更精细的优良副产品,从而创造更高经济效益。
可是,一体化模式,首先要有自己的原材料供给,杨安仁直白地想到第一招,便是自建油桐基地。走访大量种植户后,他更有信心,因为众人口径一致,“油桐很好种植,种了就能出油”。
卖了家里的房子,又借了些钱,筹集100多万元启动资金,杨安仁干了起来。他这才发现,问题接踵而至,最先面临的难题就是在什么地方种。“我那时多次约谈租地事宜,结果处处碰壁,老百姓并不相信一个毛头小伙有能力去开发林业。”杨安仁说。
就这样,在众人怀疑的目光中,杨安仁开发了第一片基地——1765亩集体土地资源。
“油桐很好种,种上就出油”,事实并非如此。山里没有水、路、电,连最基本生活用品都要去20公里外的山下购买。没有种田经验的杨安仁驻扎在山里,白天修路、挖沟渠、扯电线。从没干过重活的他,清晨六点就起床和员工一起挖坑、种树,一直忙到晚上六点,才能回到村里破落的小学睡个囫囵觉,没过两天,手上就磨出血泡,慢慢起了茧子。经过半年埋头苦干,荒山通了水、电,铺了通往山外的水泥路,成批的油桐苗被栽在山岭间。
因为之前是荒地,油桐林里,缺少天敌的杂草疯狂生长,与油桐苗争抢阳光、水分,最可怕的还是火灾隐患。杨安仁买来各种除草试剂,一小块一小块田地试用,效果甚微。无奈之下,他选择昂贵的进口灭草药物。所有人都知道长此以往不是办法,因为成本太高,但是杨安仁什么都没有说,就是闷头继续试验,不停“倒腾”,最终独创性发明适合山地的喷施技术,将除草成本降低到传统除草成本的三分之一,效率却提高10倍以上。
油桐基地特殊的除草效果,得到众多林业开发企业关注,也引起相关部门注意。作为贵州省第一个规模化种植基地,杨安仁借机再次扩大基地种植规模。“正是这项灭草技术,在我资金最困难的时候,带来了额外的资金补贴和扩大基地规模的机遇。”
整整三年,荒山变成水电贯通的万亩油桐基地。看着油桐树每天一点点长大,杨安仁也看到幸福的曙光。体重只有100斤的他黑黑瘦瘦,有人说他太累了,但是杨安仁并不认同,他感觉身体上的累都可以克服,但是心理上的压力却与日俱增。
看着过早挑起家庭重担的儿子,父亲的心里始终不是滋味。在父亲看来,这个年纪的杨安仁更应该在大学校园中充实自己,但杨安仁认为自己已经有这么大的种植基地,还有必要再去读书吗?面子薄的父亲不好意思做儿子的思想工作,就让周围亲戚一拨拨做说客,杨安仁有些扛不住,直到有个亲戚毫不客气地说,“你这样做得再好,也无非是一个农民企业家”。那一刻,杨安仁决定给自己一个读书的机会。
高考前几个月,他拾起曾经的课本,时间已不充裕,做了几套模拟试题,就匆匆上考场,好多题都不会,杨安仁觉得希望渺茫。结果,他幸运过了本科线。第一志愿填了五个经济管理类学校,无一录取。他选择补报鲁东大学农学院,给家里人一个交代。这个学校在贵州每年录取分数线很高,出人意料的是,没报希望的他,最终以该校在贵州招生以来历史最低分被录取。
2013年9月,杨安仁走进鲁东大学农学院农学专业,开启迟来的大学生活。第一学期公共课程,杨安仁完全提不起兴趣,一心关心油桐基地的他,甚至有种虚度人生的感觉。他找到辅导员,表达自己想退学。辅导员告诉他,坚持一个学期,学校就会开设专业课,如果那时候还有退学的想法,一定不会阻拦。
第二学期,中国农业大学农学博士郭笑彤给杨安仁所在班级讲授《土壤学》课程,杨安仁找到郭老师,探讨自己基地的土壤问题。当听到这个学生已经有万亩基地时,郭笑彤感觉“吹牛有些不着调”。通过辅导员了解到杨安仁实际情况后,郭笑彤对杨安仁进行启发式教学,给了他一本《土壤理化分析》。这是农学专业必修基础课,为的就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实验技能,包括介绍土壤、植物和肥料分析的基本原理,通过理化分析,掌握土壤、植物及肥料中不同养分含量的分析方法、分析原理及操作步骤……
杨安仁说:“我的大学生活都是在实验室度过,老师对我的培养是开放式的,没有具体条件和要求,研究什么、做什么实验,都是自主的,我一直坚持校内学习与校外创业相结合。之前就想着有一片地,种满东西,能赚钱就足够,后来考虑更多的,是往高科技生态农业发展,获取更加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和更加安全、健康的工业产品,这点和老师的教导密不可分。”
在老师帮助下,杨安仁利用学院实验室专业设备,历时一年多,对自己基地内土壤及产品做深层次研究,由此对基地产业发展有了新认识和规划。大三时,他就完成毕业论文。他还参加“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大赛中评审专家的指点,让杨安仁在新的经营模式与理念上的认知发生颠覆性改变,他认识到科技对行业发展的重要性,并逐步向科技型企业转型。
就在杨安仁一门心思用在研究上、产业逐步走上正轨时,危机也在步步逼近。基地开始挂果,枯萎病随即暴发,这种病被称为“桐瘟”,是难以预防、难以控制的毁灭性病害,一旦发病,整株死亡、扩散,最终所有林木全部发病死亡。当时,基地里5000亩、约30万株油桐树出现大规模死亡。杨安仁感觉天都要塌了。
2016年新年初始,有些絕望的杨安仁给全国油桐知名专家、中国林科院亚林所汪阳东教授发了一封邮件,告诉汪阳东自己面临的困境。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仅仅三分钟,就收到汪阳东的回复,对方表示春节后就带团队来基地实地考察。
杨安仁说:“枯萎病的暴发让我清醒地认识到农业创业的局限性和知识的重要性。”
汪阳东及其团队到达基地,当即判断就是枯萎病。由于枯萎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是一类既可侵染植物,又可在土壤内生存的兼性寄生真菌,和其它植物病原菌一样,存在着种下分化,可侵染许多植物寄主,具有多种专化型。它存在于全球任何一个地方的土壤里,无法通过药物将其杀死。所以,杨安仁和汪阳东团队只能通过筛选、培育抗枯萎病的油桐品种,从而解决枯萎病带来的种植损失。
一方面,在实验室,将全国已有的油桐品种集中育苗,再将枯萎病接种在所有品种中,将没有死亡的品种筛选出来,反复论证后,最终筛选出3个抗枯萎病株系;另一方面,在之前5000多亩死亡的油桐树中,找到十几株没有死亡的,研究其抗病机制,并实验培育。
没有相关科研经费,他们自主解决研发;没有研究的样本,他们建立油桐种子资源库、开展油桐相关科研试验、选育油桐新品种……历时5年,2021年,杨安仁和汪阳东团队成功选育出全球唯一一个抗枯萎病高产的品种,同时通过不断地培育改良,让油桐产量实现3到5倍增长。
传统油桐种植科技含量低,生产技术落后,生产规模偏小,抗市场风险能力差,这些因素一直制约桐油产业发展,束缚企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为推动桐油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产、增收,增强区域经济发展,促进项目区和周边乡镇的农林业快速发展,创业12年,杨安仁和团队不仅参与油桐种质资源库、科技部基础资源调查专项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还朝着以自建基地、加工、研发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路线进军,扩建完成3万亩油桐种植基地,新建基地近6万余亩,建成油桐种苗繁育基地和半自动化桐油生产线。在这数万亩油桐林和半自动化桐油生产线上,员工有4000余人,他们大多来自农村,没有固定工作。
“在油桐基地上班,看护苗木,除除草,一年收入2万余元。”能在家门口就业,70岁的莫开顺老人十分开心。
像莫开顺一样,为带动农户增收,杨安仁团队不仅积极提供就业岗位,还在独山、重庆丰都、四川乐山等地,由村集体设立农业合作社,协调流转村上所有集体及个人荒山,提供土地入股;企业解决所有的开发资金,并且提供技术入股与基地开发全部托管。群众不仅有土地租金,还有分红,成为集农民、工人、投资者三重身份为一体的新农人。他带动2000余户农户致富,直接安置就业人数1000余人,年度工资总额1003万元,其中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800余人,户均增收4.43万元。他们也吸引了大批青年回到乡村,为当地发展注入青春活力。
贵州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副会长、黔南州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副会长、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标兵、贵州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贵州省脱贫攻坚青年先锋……各种荣誉和头衔接踵而至。杨安仁说:“感谢共青团对我多年的支持和帮助,桐油产业会是我终生的事业。我相信桐油产业能成为乡村振兴西南山区的特色产业,也希望越来越多年轻人参与进来,让传统桐油产业在山村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