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化与重构:高校图书馆美育功能论

2022-04-13张嘉宁

文化产业 2022年8期
关键词:美育图书馆专业

张嘉宁

中国改革开放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高等教育以及圖书馆业的发展、变化与国内宏观层面的变革密切相关。

传统时代高校图书馆的美育功能

20世纪70年代末,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要,高等院校恢复了按分数录取学生的招生制度。全部在校生实行公费、统一分配的政策,毕业生就业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为主。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决定了企业(国有)还不能成为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领域。经济困顿、文化萧条,新华书店成了唯一一个面向全社会的图书销售单位,而近乎枯竭的图书产品与多数人的精神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极大地限制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高校学生不出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范围,课程设置打上时代印记。除了主干课之外,公共课、选修课、闭卷考试数量有限。师资短缺、人才断档,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学生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进行课外拓展。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图书馆继教师之后,成为学生美育的第二主力。

什么是美育?现代教育学将美育定位为“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美育概念是由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提出的。美育分狭义美育与广义美育。狭义美育特指艺术教育。广义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过程的教育。

美育定义由狭义而广义的过程中夹杂的另一个维度的变化就是:由形式美育走向了实质美育。所谓“形式美育”指的是以培养对象的审美素养为目标的教育活动。而“实质美育”则以上述目标为手段,追求美育的精神实质:人生的美学趣味和教育的审美境界。强调美育对诗意人生的促进功能已成为现代美育的核心。

形式美育指美育的直接功能,实质美育指美育的间接、超越性功能。相比教师,其实图书馆的美育功能固然体现为直接功能,如环境美、服务美等,但尤其以文献资源的间接功能、超越性功能即远期、潜在功能为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关键发展时期。有关部门在反复尝试、探索的基础上,以公费、委托培养、自费并行,统一分配、自主择业相结合作为过渡,最终实现了学生全部自费入学,就业双向选择的制度。与此同时,为了满足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开始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扩招。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的《中国考试》及教育部“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高校1998年招生108万,2000年221万,2002年320万,2004年447万,2006年546万,2009年629万,录取人数大致两年左右就出现一个百万级的增长,2019年达820万。数量的增长与报考人数有关,存在变量;录取率则是一个更为恒定的标准。我国大中专院校录取率有一个变化过程。1977年到1997年(5%—36%),属于弥补历史欠账阶段,姑且不论。本专科院校大扩招出现在1998年前后,从33.96%(1998年)到55.99%(2000年)、69.95%(2009年),我国高校录取率一路攀升,到2019年达79.53%。美国教育学家马丁·特罗依据欧美高等教育的特点,提出著名的精英、大众、普及教育“三阶段论”,入学率处于15%以下为精英教育,15%—50%为大众教育,50%以上为普及教育。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三阶段论”未必绝对,对其他国家、民族的借鉴意义也因时因地而异。但马丁·特罗对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把握是准确的。我国高等教育在短期内完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普及教育的转变,也是事实。

从世界范围看,当时的全球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期,庞大的内需以及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的升级换代,为中国融入世界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合资企业、独资企业如雨后春笋,不断兴起,毕业生的就业由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向企业倾斜。由于机关、事业单位完全依靠财政拨款,资金捉襟见肘,工作人员待遇相比企业存在巨大差距,高校毕业生一度以脱离机关、事业单位进入企业为荣。

总体而言,世纪之交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由于互联网处于始兴阶段,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有限,大学生美育的主要途径仍然限于学校范围。图书馆继续充当着教师之外学生美育的第二主力。这一时期,出版业突飞猛进,文化事业爆发式增长。相比八十年代,大学生获取知识的自主空间有了一定的转变。

电子阅读时代高校图书馆的美育功能

如果把经济状况与毕业生的就业水平作为一个衡量指标的话,那么,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可以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由于金融危机具有迟滞效应,方兴未艾的互联网经济又延缓了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伤害,所以,这一时间节点还要后延至2014年。

2014年前后金融危机扩散,全球性经济低迷,民粹主义抬头,西方主要发达经济体不断推出贸易保护政策。一时间各级各类企业举步维艰,市场吸纳人才的能力迅速收缩,就业难的问题开始出现,并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

而始于20世纪末的高校扩招到2014年前后也达到了新高点,毕业生进入相对过剩期,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开始显现。正因如此,市场对毕业生的要求开始变得严苛,学生不得不在学校教育与市场需要之间做出选择。高校图书馆的美育功能,开始发生变化。

20世纪高等教育的另一个重要事件是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估行动。本科评估的标准是办学的科学化、规范化。与此相应,学分制全面铺开,并与模块化教学内容相配套。这一变革杜绝了教育、教学的随意性,但也带来一个意料之外的后果——德智体美劳等全部课程向闭卷考试倾斜,并与学生的毕业挂钩。专业课不论,军事、道德与法律、体育、思想政治、外语、计算机、通识教育等公共课所占比例突出,学生有限的修业时间被切割成碎片。各级各类奖学金,各种评优、评先,包括研究生推免,出境、出国深造,全部以分数为依据。学生在学分之间疲于奔命,无多余时间进行知识拓展。

这种状态与金融危机叠加,后果明显。一方面是课程设置不合理的密度、强度,另一方面是市场的不确定性,当然也包括互联网的解构效用、中小学应试教育的透支等。总之,一系列主客观原因导致学生对专业的态度发生变化。实事求是地说,我们的高等教育教师素质、教学条件未必差,但“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永远都以教师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四年的本科教育中学生得不到专业实践、动手的机会,这一点以人文学科“文史哲”表现得尤其突出。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发生改变,但学校教育仍然停留在过去的范畴。不断变动的市场风向(置身高校氛围中,每一个人都可以切身感受到人才市场的波动。与经济、新兴科技联系紧密的专业变动幅度最大,前几年的热门专业,几年之后就可能成为冷门专业。人文学科不属于热门专业,不存在冷热交替过程,就业难的问题是长期的),和相对滞后的学校教育之间出现断层,处于这一应力场中学生的选择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这一过程中,理论上图书馆的作用没有降低,但学生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应付各种带有应试色彩的考试上。在高等教育的历史变革中,图书馆的作用首次受到冲击。

阅读碎片化

这一时期,另一个影响深远的事件就是互联网的兴起。互联网的兴起,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高等教育也不例外。始于智能服务的互联网文化不断蔓延,电子阅读兴起。电子阅读的出现,首先对传统的实体图书馆造成冲击,这种冲击因以“超星”为代表的电子图书馆的介入而在一定程度上被抵消,但快餐文化、阅读碎片化,一浪高过一浪,势不可当。根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9.04亿,其中,20~29岁的网民群体占比最高,达21.5%,在职业方面,以学生居多,占比达到26.9%。与此相应的则是信息的碎片化,从信息源碎片化、传播媒介碎片化到传播内容碎片化,不一而足。互联网公司依靠先进的手段精准捕捉读者尤其是青年学生的阅读偏好,不断制造、推送学生感兴趣的文字、音频、视频,极大地挤占了原本属于图书馆的阅读空间。表面上看,电子阅读向专业领域渗透对实体图书馆而言仅仅意味着服务方式的改变,实际上电子阅读专业化程度有限,大量电子书无作者、无出版社、无校勘、无注释,版本权威与否更加无从考究。而电子图书馆复印、扫描虽能完整再现原著风貌,但受技术限制,操纵、观感方面无法满足新一代年轻人的需要。当然,真正使高校图书馆陷入困局的是发展中的互联网文化专业、娱乐合一策略,这一策略足以使任何一个传统文化实体部门处于被动位置。

对策

面对新时代的考验,高校图书馆需要做出抉择。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有差距,需要教师、学生、图书馆三方联动,方可解决。

1.翻转机制

从实际情形看,我们的学生并不短视。对专业冷热、市场好坏,他们并非抱着单纯功利的态度。所以解决的办法也不是没有,那就是真正的翻转。我们必须让学生走向讲台,学生必须参与教学过程。目前的课堂提问、专业研讨、学术论文,由于与学生的心理预期存在距离,已经被证明是没有效果的。学生的缄默似乎成了一种标签,国外教师的惊讶与不解,屡次见诸报端。实际上,中国学生并不缺少实践、动手的热情,但这种实践、动手需要遵循学生的心理需求与渴望,而这一点常常被忽略。高校教学有一个现象引人注目,由资深教授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因选课人数达不到开课必需的数量,被迫取消。反过来青年教师开设的专业实践课,由于引入翻转机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选课人数激增,教学效果也出奇地好。实践证明这不仅是学习热情问题,部分学生在专业实践中的表现令人意外,也让我们不能不对一以贯之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产生疑问。当然,专业实践课表现出众的学生数量并不占多数,但多数学生通过专业应用达到了锻炼的目的,对专业的认知也有了不同于以往的变化,这一点是清楚的。问题在于有限的实践课相比大量处于平面状态的专业课,凤毛麟角,难以发挥全程干预的作用。翻转机制需要向所有的课程延伸。当然翻转机制的普及,需要制度授权以及教师的心理转换。所谓制度授权是指各级教育、教学主管部门及学校不再把重点放在监测教师教学内容是否遵照课时设定展开上,当然这也是必需的,允许并鼓励教师按照教学内容及培养目标选择适合学生参与的方式。应该说,身处一线的教师对教育、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最有发言权。当然对教师而言,从过去的绝对主角到翻转后的支持、策应,存在一个心理转换过程,但相比制度授权,难度要小得多。翻转教育有助于将学习内容内化为能力,促成学生重回图书馆,实现更高一级的飞跃。

2.增量图书电子化

当然,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更重要的方法是超越自我,实现对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的革命。

顺应电子阅读的时代潮流,推出满足新生代阅读习惯的权威电子图书,难以避免,这一点高校图书馆已经全面铺开。“据2019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举办的‘融合·共建·共享:创新服务模式 促进学科建设研讨会’上发布的数据,目前高校图书馆每年的图书采购中,纸质图书与数字图书的采购比例大体维持在3:7。”除此之外,另一个动向也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统计,2018年,我国有近三成人有听书习惯,一个庞大的市场正在使有声书成为新的风口……8.28亿元,这是去年12月‘喜马拉雅123狂欢节’内容消费的总额……目前在各大平臺上播放量靠前的有声书,以娱乐性和故事性强的作品为主。……但出版物有声书已经在内容质量和收益水平上呈现越来越好的态势,出版物有声书会是接下来有声书市场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这是一个信号。当然,电子图书发展还不成熟,高校图书馆所拥有的高水平资源,是任何一个电子阅读平台难以比拟的。但知名网站已经开始向专业领域渗透,并表现出毫不逊色的水准。以亚马逊Kindle电子书简·奥斯汀的长篇小说《傲慢与偏见》为例,网站推出的有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王科一译本、译林出版社2010年孙致礼译本等,前者标价2.99元,后者标价2.98元。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文学名著几乎全部在列,大量著作由筹建于1991年目前已成为中国主要的数字化产品制作商、内容供应商的“青苹果数据中心”重新排版、上传,版式美观、清晰,缩放自如,从阅读体验讲,相比纸本有过之而无不及。

本来,高校电子图书起步并不晚,超星图书馆早在1993年就成立,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专业数字图书馆,并入选“863”计划中国数字图书馆示范工程。与近几年风起云涌的网络读书平台不同,超星从一开始面向的就是高校这样的团体客户,这从根本上保证了超星的市场回报率。但超星不以普通读者为服务对象,没有专门通道、特殊授权无法进入。不过,超星最大的问题在于复印、扫描方法上的技术局限性,这直接导致超星与新型电子读书平台拉开了距离,这也是拥有超星专业支持的高校图书馆在电子阅读时代出现读者规模性流失的原因之一。

有人将传统出版业与新兴电子读书平台比作“短跑运动员”“与马拉松型长跑运动员同场竞技,比耐力和成绩”,这种比较未必完全恰当,但确实击中了传统出版业的要害,“传统出版社依靠纸质图书出版数量的扩大来获得持续稳定的市场利润,数字出版依靠后期制作的个性化产品和推荐服务、特色服务收到衍生利润。”“传统出版行业需要在提升内容的同时,获得市场知名度,在短期内收回可持续发展的资金回报。而数字出版先期用‘烧钱’和‘亏本’关注和回笼未来源源不断的利润,用免费下载的策略先吸引用户,做大平台,在快速提高市场占有率之后再获得高额利润。”论文指向的虽然是营利性出版机构,但高校图书馆也面临着相似的处境,电子阅读兴起造成读者分流,这意味着高校图书馆在美育方面的作用在下降,对图书馆而言,这无论如何都不能说是幸事。

短期内,网络读书平台取代高校图书馆的可能微乎其微。但依目前的形势看,经过一定时间,取代图书馆的部分功能并非没有可能。高校图书馆必须与时俱进、迎头赶上。

3.存量图书电子化及其他

现有馆藏纸本图书数字化是高校图书馆必须面对的。决定高校图书馆影响力的关键是纸本图书的品种、数量,这就使这一问题变得异常紧迫。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目前纸本图书数字化尚未付诸行动,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问题有很大的伸缩空间。最终可能的办法不外乎各高校被迫各自为战、自行解决,这意味着巨大的资金投入,资金来源以及必要性必然会对高校图书馆形成巨大的困扰。不过,高校图书馆纸本图书除少量孤版、绝版外,大多数重复,这似乎为未来的处置留下可供想象的空间。

以超星图书馆为代表的扫描、复印图书能否超越扫描、复印局限实现真正的数字化?这同样涉及巨大的资金投入。显而易见,数据库商动力不足。决定数据库商未来态度的极有可能是市场。

在电子阅读的基础上融入专业的教育与引导,也是高校图书馆迎接挑战的方法之一。青年学生渴望在互联网时代经受真正的专业训练,这一点毋庸置疑。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他们没有建立起起码的科研概念,加之多数人未来的职业取向与学术无关,所以,学生还意识不到专业阅读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图书馆要向学生传达这方面的信息,培养大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这与职业选择未必有關,却是一切工作不能缺失的素养。

需要说明的是长期以来沿用的阅读书目推荐法,今天已经不能满足新一代青年学生的需要。由于缺少必要的阐释,这些书目事实上已成为冰冷的数据,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图书馆可以邀请专业教师制作一定长度的音频、视频,对阅读书目包括学习方法做出解读。每一个教师都有独特的个性气质、思想情感、学术观念,对学生而言这是不可或缺的。通过这一方式,图书馆可以实现阅读与推广的飞跃,学生则可以获得专业的启蒙。

现代网络已经成功建立起能与任何独特个体进行有效沟通、对话的机制,如公众号、微信、微博、抖音等互动色彩浓烈的自媒体,高校图书馆不妨借鉴这些新型的手段达成自己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劳凯声.教育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本刊编辑部,张学兵.恢复高考30年(1977—2006)大事记[J].中国考试(研究版),2007(08):53-64.

[3]梁萍.给传统出版贴上三个数字标签[J].传播与版权,2020(07):81-82+85.

[4]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王香丽,译.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01):1-22.

[5]张贺.书,尽情听[N].人民日报,2020-01-09(12).

[6]文大稷,张铭洋.新时代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教育的影响探析[J].陇东学院学报,2020,31(06):130-134.

[7]赵宏源.数字图书馆配市场供需失衡探析[J].中国出版,2020(09):42-46.

猜你喜欢

美育图书馆专业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图书馆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美育教师
去图书馆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