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2022-04-12涂明求
题目就给了我惊喜。哇,居然还能这样拟题!《花儿一朵一朵开呀开》,这哪像正经八百的小说题目,倒更像活泼泼吹来的一阵山野风,又或者,像小说里山山那样一个小姑娘,穿着花裙子、梳着小辫儿、哼着小曲儿,还连蹦带跳的?
再看开头,多美的一幅山乡速写:“今年,石榴树发新芽时,罕见地下了一场大雨,河水高涨,大沟小渠轰轰轰地淌着大水。”简洁、清新、生动,寥寥几笔交待了时间、地点、故事背景;“罕见”二字,令人莫名有点儿不安,隐约感觉到会发生什么事;“石榴树发新芽”也让人好奇,为什么作者单单提到它?
“阿妈不见了”,请注意,开头一节还有这个小标题呢,可别忽视这五个字,它太重要了:既是整个故事的动因,更是贯穿全篇的线索。但是坦白说,倘若此后发生的每件事都与它紧密相关,女孩时刻纠结于阿妈会不会回来,这样的故事难道不让你觉得单调、压抑?作者如果真这么写,不仅笔法笨重,其实也不尽真实,因为孩子就是孩子,如果你用心观察过,就会发现,孩子固然比大人更为敏感、脆弱,但同时也葆有着比大人们更其活泼健旺的天性,有更卓越的自我疗愈、自我修复的智慧和能力,面对灾难或不幸,他们有时会选择勇敢面对,有时却也会选择“遗忘”,选择没心没肺地玩耍来转移注意力,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小说里有句话可资证明,“阿爸说我是即使房子着了火,也会玩会儿水漂。”
可喜的是,作者懂孩子也懂读者,她并没有像我担心的那样去处理故事。线索只是若隐若现,似断实连。这样一来,孩子的精神成长有了空间,小说的格局也更大,叙事节奏变得张弛有度,甚至有了灵动的诗意。我们除了看到山山和说她妈妈闲话的二英干架,除了看到她对重男轻女的小舅公的不满抱怨,更多看到的则是她正常的学习与生活:亲人们的关怀,小伙伴的陪伴,师长的点拨,悠久的民俗,美食、美景,快乐的游戏……所有这一切都让山山紧绷的心弦学会了松弛,并且一天天成长、强大、通达起来。在这过程中,她对于阿妈的为人,阿妈和阿爸的故事,他们彼此的爱,当然还有阿妈阿爸对她的爱,甚至阿妈之外的很多人与事,都了解得更多,体察得更深,对于阿妈归来的信心也更足了。我认为,这是作家敏锐地洞见了儿童生活中的某种坚韧与智慧,并心领神会地忠实再现了这一点,让一个原本可能让人备感压抑的故事,竟然变得轻盈灵动、诗意蓬勃。这样写,真的挺棒!
让作品变得灵动诗意、暗香浮动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不能不提:植物。有心的小读者不妨去细数下,看全篇都出现了哪些花草树木,甚至,哪些人的名字也是沾草带花。小说最后一节,写花草可说是达到了某种“巅峰”:锁花节到了,山山给所有人都送了花,就连不在她身边的阿爸阿妈的窗前,她也给放上了马兰菊!这一笔实在太妙!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山山受伤的心灵已彻底复原,而且比之前更强大,她不仅恢复了对人性、人心的信心,更难得是恢复了自信心;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其实她也在寻找她自己,而且她成功找到了,换言之,她终于明白:不管发生什么事,不管阿妈回不回来,不管小哥哥来不来,不管她是男孩还是女孩,她都是这世界上的“唯一”。
最后,我还想提请亲爱的小读者特别关注一下石榴花,不妨也数一数它在作品中出现的次数,以及每次出现时它都有怎样的变化。要知道,作家正是用石榴花的变化来标记时间的流逝,暗示故事的进程。但石榴花的作用远不止如此,我甚至觉得它是山山的一个亲人。“夕阳下,阿婆身后的石榴花像一朵又一朵的小火炬,开了,开了。”阿爸阿妈来信了,石榴开花了,小说到此也结束了,结束在一片榴火中。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我不知道,我只看见,大自然的石榴花与女孩山山脸上、心底的花儿,正交相辉映,美得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