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想象与现实 启迪创作和阅读
2022-04-12
本期话题:
纵观近年来的儿童报告文学作品,整体数量上并不多,在其他门类儿童文学越来越百花齐放的当下,儿童文学的“非虚构”作品,对少儿读者的健康成长、拓展视野、培养心性与认知世界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儿童报告文学有什么特点?报告文学这种体裁如何把真实的世界呈现给孩子们?如何促进当下儿童文学领域的报告文学创作?
儿童报告文学之我见
徐" 鲁
儿童文学作家
儿童报告文学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有过一个鼎盛时期,然后逐渐式微。近些年随着主题出版的推动,儿童报告文学重新活跃起来。儿童报告文学属于非虚构作品,如何看待儿童文学中的虚构作品与非虚构作品,我有一个通俗和简单的说法:好的虚构作品,就是能把子虚乌有的故事写得像真正发生的故事一样真实鲜活;而好的非虚构作品,就是能把真实的事件写得像虚构的故事一样引人入胜。对于非虚构文学来说,仅仅有真实的报告、严谨的纪实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文学作品所应具有的文学品质。怎样才能写好儿童报告文学?我认为至少以下三点不可缺失:
第一,没有对自己笔下的主人公(无论是杰出的功勋人物还是平凡的奋斗者与普通劳动者)的真挚的敬仰与热爱,没有一种强烈的家国情怀,没有一种清晰和正确的价值观,是写不好儿童报告文学的,它关乎文学,更关乎情怀和价值观。
第二,无论是多么真实的报告、纪实、传记,都决不意味着对文学品质和标准的降低或放弃,恰恰相反,它要求作者把这些真实的故事讲述得更加精彩动人。有时候,只要描述得当,文学的味道也自在其中了。但如何描述得当,就是对作者的文学功底的考验。
第三,儿童报告文学和所有非虚构作品的题材,都不应是书斋和沉睡的史料的产物,而是从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发现和采撷的鲜活的人物与故事。所以这类作品要求作者必须“接地气”,必须是深入生活一线,亲身用身体和脚步丈量和行走出来。儿童报告文学是“轻骑兵”,也是“报春花”,它要求作者必须做到“春江水暖鸭先知”。
报告文学创作需要专业的评论支撑
简" 平
作家、 记者、制片人
儿童文学评论和儿童文学创作两翼并进,一直是中国儿童文学的优良传统,每一次儿童文学的创作高潮总少不了儿童文学评论的推助。但令人遗憾的是,评论界对当下儿童文学创作中的报告文学门类并没有提供应有的支持和助力。
第一,不了解报告文学在童书出版方面的弱势状态。市场上主推的大多是系列小说、系列童话、绘本等等,可报告文学却出版困难,评论界对此比较漠然。第二,不了解儿童文学作家对于报告文学创作普遍没有创作热情和创作素养。一方面,众多作家愿意不花成本待在屋子里一年创作四五部“系列”,而不愿意自掏腰包,到处奔波采访,历经数年才写出一部报告文学;另一方面,报告文学创作不仅需要热情,同时需要有新闻学和社会学的专业素养。评论界对报告文学创作的难度和艰辛,少有感同身受的认知和理解。第三,不了解报告文学对于介入现实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要么错误地以为报告文学多为“遵命文学”、主题先行,因而以缺少“文学性”苛求之;要么错误地以为儿童文学无须涉及校园暴力、拐卖儿童、生命教育等沉重的社会话题,因而以缺少“温暖感”责备之。第四,不了解儿童报告文学的创作规律。由于少年儿童的理解能力和接受心理不同于成人,所以儿童报告文学与成人报告文学在写作上有很多不同之处。评论界对此不以为然,用成人报告文学来对标儿童报告文学,导致创作者无所适从。
儿童文学中的报告文学创作生态不佳,亟须得到专业的评论支撑以改善局面,而文学评论也理应担负起这样的责任,同时理应建立起儿童报告文学独特的文学评价标准。
为一条河也能写报告文学
殷健灵
儿童文学作家
2017年,我在写非虚构作品《访问童年》之前,张炜先生曾经和我有过这样的议论,他说:“一个作家什么文体都要试着写一写,小说、散文、诗歌、评论……包括报告文学。”我当即反问:“报告文学?”在固有概念里,这是一种离文学性比较远的文体。张炜读懂了我的意思,解释道:“写一条狗是报告文学,写一条河也是报告文学呀。”我顿时有醍醐灌顶之感。
还有白俄罗斯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列克谢耶维奇,她的《二手时间》等作品让报告文学拥有了尊严和体面,我们从她的笔下,不仅读到了战争、时代,更读到了人的心灵和感情。以及美国“新新闻主义”代表人物盖伊·特立斯,他以小说和诗歌的方式经营非虚构,使得新闻性文字散发恒久的艺术光芒。
儿童报告文学,和其他体裁的儿童文学一样,首先它必须是“文学的”,是“尊重儿童、追求艺术”的写作;它和其他文学体裁唯一不同的是,取材立足真实,是对原型生活和人物的再现,必须尊重事实本身,而不能一任作者的艺术想象和虚构。
2020年,我的儿童报告文学《邰丽华—无声之舞》出版。之前还有个小插曲,写作时,我尝试着跳脱出一般报告文学的固有叙述模式,由不同人物视角多声部地展现一个立体的邰丽华,复审时曾被提出和其他作品风格不同的疑问,差点儿被毙,幸而终审一锤定音:以如此文学化的方式塑造人物,非常好!
有时,我们不妨抛开对“儿童报告文学”的固有认知,勇于“试错”,像张炜先生说的那样,哪怕为一条狗、一条河也能写报告文学。
儿童文学非虚构创作的一点儿体会
刘" 虎
儿童文学作家
文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追求真善美。真是基础,向善向美是精神内核。多数文学文本都是虚构的,而虚构的目的是通过虚构抵达真实,包括幻想文学,任何天马行空,都应拥有现实逻辑和根基,其文本才得以存立。
发源于20世纪初的非虚构是介于新闻和文学之间的文体,因既有新闻的质感,又有文学的韵味而广受欢迎,产生了一批世界级文豪和巨著,如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锡兵娃娃》、加莱亚诺的《火的记忆》。目前这一文体在很多中国作家的努力下已扎根本土,影响力非凡,儿童非虚构也涌现出不少优秀作家和作品。
我的创作因主要根植于自己的经历,即便是小说,也有大量非虚构内容,并多次涉足这一领域。《52赫兹的孤独》描写了一个自闭症儿童的成长过程,《护佑大海的精灵》讲述了保护中华白海豚的故事,《在廷基索河的日子》反映不同国度的儿童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境遇及选择,蕴含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宏大主题,获得了“儿童文学金近奖”。
目前我国儿童非虚构作品有着数量少、尚未成为主流阅读产品、发表和出版阵地较少的特点。内容方面,涉及重大题材的较多,如抗击疫情、重要历史人物等,关于校园和家庭生活的题材不多。重大题材有先天厚重的优势,但面对普通人群的亲民写作影响力会更广。校园和家庭是儿童生活的主场景,势必应成为非虚构的主战场。
某类文体的盛衰,作者作品是基础,但也和出版界的支持密切相关。希望有这类计划的期刊和出版社拿出更多力量扶持这一领域,中国儿童文学非虚构一定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