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碰撞想象与现实 启迪创作和阅读

2022-04-12

十月·少年文学 2022年8期

本期话题:

童诗以想象天真、包罗万象,易于触动情感、传递心声等特征,越来越受到孩子们的喜爱,诗教活动也处处开花。有些孩子不满足于单纯欣赏,纷纷转型“小诗人”,写下自己的第一首诗并展现出很强的创造力。那么,对于孩子来说,读诗的意义是什么?怎样才能让诗意抵达心灵?诗教包括哪些内容?是欣赏更重要还是创作更重要?请结合您在诗教方面的实践谈谈看法。

要重视孩子写的童诗

王宜振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退休以后,我很少自己写诗,却做起了另一件事情:教孩子写诗。我教孩子写诗,不仅仅教孩子读诗、欣赏诗,更重要的是教孩子们写诗。教他们寻找和发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也许有人会问:“诗是文学中的文学,诗是皇冠上的明珠,诗是文学之魂。”这么高档次的艺术,一个仅仅几岁的孩子,能行吗?我的实践告诉我:不但行,而且还能写得好!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写诗呢?因为孩子拥有一颗童心。童心是什么?童心就是诗。我们说:孩子有一颗童心,就有了写诗的能耐。也可以说:孩子写诗的能耐,就在他的天性里。

孩子们年龄小,掌握的词汇有限,但他们却有着比大人还强的想象力。孩子不懂什么诗歌的写法,他们只是心里想到什么,就写出什么,但他们捕捉到了那些生命中最真、最善、最美的瞬间,找到事物之间难以察觉的神秘联系。我发现每一个孩子的心中,都住着一个诗的精灵。诗教的任务,就是去发现这个精灵,守护这个精灵,让这个精灵尽可能长久地陪伴孩子长大。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批有志向、有眼光的诗人、教师,在全国一些中小学开展了诗教。几十年下来,开展诗教的学校越来越多,成效也越来越显著。我一直认为,开展这项活动,有利于呵护儿童童年的梦想;有利于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孕育和陶冶儿童的情感;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学习和掌握母语。孩子们一边读诗,一边欣赏诗,更多的孩子拿起笔来,自己写诗。

诗是生命自身闪耀着的光,这光的源头,恰恰是那颗活泼、可爱的童心。.

学诗从阅读开始

丁" 云

教师、儿童文学作家

童诗,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和童话、图画书、小说、神话、民间故事一样,都是孩子童年的陪伴,伴随着孩子一路走来,慢慢长大。带着孩子学诗,也和童话小说的阅读一样,以欣赏阅读为重点,而不是童诗的创作。

每首诗都有自己的样子,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读一首诗,就好像和诗人谈心,跟着诗人去旅行,领略各地的风土人情。诗,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有着别的文学样式没有的独特的艺术特质,学诗,可以让孩子看到更高更远的地方。

诗歌是想象的艺术,是思维的结晶,读诗可以提升孩子的想象力和思考力;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凝练的、简洁的,读诗可以提升孩子的阅读品位,提高孩子的语感;诗歌也是情感的产物,优秀的诗歌作品,一定是饱蘸着对自然,对社会,对童年的赞美之情,诗人必定对世间万物存着悲悯情怀,一草一木,一只蚂蚁,一只蜗牛,都是诗人吟咏的对话,所以,读诗可以提升孩子的感知力,对语言的敏感度和表现力。

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说:我们心中不可没有诗意诗境,但却不必定要作诗。诗教不是必须培养出一个个小诗人,而是用诗的语言,诗的情感,去润泽童心,相伴童年,让孩子们保持着想象力的飞翔,保持着温润柔软的情怀,能抬头看天,能看得见远方的山川和海洋,这就是我们诗教的目的了。至于会不会写诗,并不重要,想写就写,写不出来也没有关系,心存美好就很好了。

是诗歌教育,也是言语启蒙

周其星

小学语文教师、作家

儿童的语言学习,除了身边亲人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更多的是从教材中习得,而语文教师就是最直接的帮助者。但大多数语文教师,在学生学习语言之初,给予的是规范乃至严苛的语言语法训练,任何不规范的有违日常的表达方式都是不允许存在的。

诗歌启蒙就在这里终结了。

我主张在传统的语文教育之外,让学生接触更多更新鲜的语言表达样式,透过一词一句的陌生化处理,让日常的语言生发诗性的光辉,带给他人眼前一亮的惊喜,也带给自己暗自窃喜的欢欣。

我要带给学生更丰富有时甚至是更另类的生活体验:天气好时去看云,落雨天去淋雨,炮仗花开时去赏花,莲雾熟了去摘果,光着脚丫踩草坪……

习以为常的生活很容易因太过熟悉而丢失诗意,如若身心打开,因敏感而留意,语言运用的格局也豁然开朗。

在我看来,孩子在语言学习之初,规范化的表达固然是一条必经之路,但偶有自由不拘的个性表达,更能拓展他们的思维宽度,如同一条大河,前者是流向,后者是流域;前者是岸,后者是岸上的花草;前者是流淌的水,后者是水草和鱼虾。如此才能构成一条生机蓬勃的大河,而不是一潭死水。

我和一群热爱诗歌的朋友,多年来,一直带着学生读诗写诗,开发出一到六年级完整的诗教课程体系,名之曰《彩色的诗歌教室》,好学又好用,就是希望更多的老师能拥有这间彩色教室,谱写生命的教育诗篇。

此乃诗歌教育,也是言语启蒙。

关于诗教,我做了些与“教”无关的事

陈" 蕾

儿童文学作家

常有朋友问我:“你都是怎样教小朋友写童诗的?”常有家长焦虑:“为什么我的孩子写不出那么好的诗?”我都会告诉他们,写诗是孩子心头开出的花、结出的果,而我们只能做些默默耕耘的事。

作为老师,我没有办法教孩子写诗,我只能带他们去赏读。教科书中常常只给孩子一首小诗,让孩子仿写出格式相同的诗歌,可这不是孩子的创作。记得有一节课,我们用整节课在读汉斯·雅尼什的诗。《今天我想慢吞吞》《今天我想去海边》《今天我想敲鼓》《今天我想独自待着》《今天我想倒退着走路》《今天我想住在树上》……我们什么都没有去探讨,甚至连汉斯·雅尼什是谁都不必先去了解,只是这样一首一首读下去。最后,我又给孩子们一首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让孩子去感受一下写“今天”与写“明天”有什么不同。孩子们觉得“写今天更迫切也更任性、更有孩子气,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今天就要去做。写今天,更自信”。阅赏读让孩子们的内心有了表达的冲动,带着这份冲动他们写下“今天我想当女王/参加皇室舞会/把所有的王子都迷倒/他们向我求婚/而我只会摇头拒绝/今天我只想当女王!”

如果赏读只是读诗,那也太狭隘了。老师也好、家长也好,让孩子亲近诗歌就要努力让孩子亲近一种诗意的生活。大人要用更多的天真去理解、包容孩子的想象与表达……教孩子写诗其实是一门教大人如何保护好我们亲爱的小孩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