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议案建议见证广东代表履职热情
——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广东代表团代表提出议案建议综述
2022-04-12曾素红
文 曾素红
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广东代表团全体代表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带着全省人民的期盼和嘱托,以饱满的政治热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紧扣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按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和代表法的有关规定,倍加珍惜本届全国人大最后一次会议,认真履行法定职责,为迎接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为国家和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充分体现了广大代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热情和责任担当。
总体情况
广东代表团代表共提交议案28件,领衔代表9名,联名代表1025人次;提交建议642件,较去年增加65件,领衔代表124名。今年代表议案建议紧紧围绕“内容高质量”做文章,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提前准备。会前,代表们深入基层,走进代表联络站,广泛收集民意,汇聚民智,并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衔接,充分听取意见,为提出高质量的议案建议做好充分准备。二是提级审核。本次代表团议案建议工作实行“提级审核,台账管理”的工作制度,确保议案建议的政治关和质量关。三是提出高质量。代表们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提出较高质量的议案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和国内双循环、提高国际化水平、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工程”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区域协同发展、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都是建议的高频词。另外,针对性较强。代表将全局性和地域性、行业性和专业性结合得较好,既有从国家政策层面改善广东经济区域社会发展的建议,又有从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金融、财税、新材料、现代农业科技、司法等行业角度对国家总体政策提出建议。再者,聚焦民生。代表们积极关注医疗卫生、养老、教育、青少年成长和权利保护、社会保障等,“致广大而尽精微”。
提出议案情况
代表提出的议案全部为法律案,建议制定法律的12件,分别为行政补偿法、司法鉴定法、法治宣传教育法、民事强制执行法、商事调解法、普惠金融法、金融控股公司法等;修改法律的15件,涉及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人才发展促进法、道路交通安全法、仲裁法等;建议作出授权决定1件,为授权最高人民检察院在深圳开展涉企业犯罪附条件不起诉试点的议案。上述代表所提议案均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事项,案由较为充分,案据充足,内容规范,全部被确定成案,得到大会议案组的充分肯定。
提出建议情况
代表所提建议涵盖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许多热点难点问题,涉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前沿领域、关键环节和基础性问题。突出关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度融合、先进技术和智能制造等创新驱动发展、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事业、完善金融财税和经济体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市场监管和流通领域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节能环保和能源安全、“一核一带一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协同、加强社会治理、维护司法公正、发展养老和社会福利事业等重大问题。
推进“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相关建议有37件。主要建议有:支持大湾区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上下游多方共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建设,推进轨道交通安检互认,支持广州南沙科学城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打造国家级广州空铁融合经济示范区,加快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体制机制创新,支持深圳加快与香港北部都会区融合对接,推动在“十四五”期间开建深珠澳高铁,加快海陵岛与澳门岛、横琴岛融合发展,支持佛山创建粤港澳大湾区现代保险试验区,在中山翠亨新区创建粤港澳大湾区“双碳”新经济先行示范区等。
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相关建议有170件。主要建议有:将“核心软件攻关工程”纳入国家战略布局,建设多层次科研主体创新平台,新时期支持华侨华人回归发展,后疫情时代稳定外资供应链,支持广东海南互建深度合作区,加快汽车芯片产业链发展,加速我国“双千兆”建设和行业应用,推动中国制造产业升级、构建全球产业链,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推动能源化工行业高质量“双循环”、中药新药创新、海洋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完善金融财税和经济体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大企业自主培养人才保护力度等。
(资料图片)
推动“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相关建议有109件。主要建议有:优先支持中山翠亨新区纳入广东省自贸区扩区范围,支持湛江市建设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加快推动广清接合片区建设进程,支持以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为依托、打造粤港澳融合发展实验区,尽快启动建设广清永高铁项目,支持厦门至昆明高铁规划建设、肇顺南城际加快启动前期工作并在高要与深南高铁互联互通、将大埔至潮州港疏港铁路列入“十四五”规划建设、将汕头经河源至韶关高铁纳入《新时代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将广佛江珠城际铁路调整为近期实施力争2022年底动工、修编并加快推进龙川至汕尾铁路建设。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新增灌区项目建设、建设中国瓷都 · 潮州智能卫浴创新示范区、汕尾率先在国管海域开发海上风电打造绿色能源基地,加大对广东欠发达老区苏区支持力度等。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相关建议有76件。主要建议有: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种业振兴,规划建设中国区域特色种业研究中心,加强微生物种业创新、将微生物种业纳入我国现代种业体系,加强耕地保护、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陪伴式乡建”模式打造城乡融合新空间,发展农村新时代集体经济,发挥生态林价值、以林业碳汇助力乡村振兴,加大城乡接合部及农村地区黑臭水体污染防治,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建设“四好农村路”、新农村美丽圩镇、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加强金融扶持,发挥社会资本积极作用,助力乡村振兴等。
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相关建议43件。主要建议有:支持粤桂两省(区)加强九洲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完善碳定价机制,推进二氧化碳补集、低碳税收改革政策、多层次碳市场建设,加快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政策下的产业调整,控制生态修复工程环境影响问题,出台促进“双碳”目标实现的财税优惠政策,以“碳”要素为抓手打造广州国际化碳金融中心,加大对传统能源企业向综合能源企业转型过程中的政策支持,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立法,发展南海、东海海上风电发展助力国家“三个安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的多元电力供应体系等。
着力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相关建议128件。主要建议有:建立鼓励生育的长效机制,支持婴幼儿普惠托育服务发展,支持人口流入大省广东适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扩充公办幼儿园学位,让外来务工者随迁子女都能公平享受九年义务教育,推动职普融通并扩大职业教育免费范围,推动医养结合体系建设、智能家居适老化改造、智慧健康养老发展,深化分级诊疗模式改革,推进异地就医结算,将广东省全域纳入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范围,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社会保障,构建电动自行车全链条管理体系,依法严厉打击网络犯罪,促进网络秀场直播行业健康发展,加强互联网广告立法,制定志愿者保险制度,重视加强社会治理中人文素养导向,构建积极有为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