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时准备,随时出发

2022-04-12周明学

江西教育A 2022年3期
关键词:特级教师青年教师校本

周明学

做“孩子王”30多年,慢慢明白了一些教书育人的道理。大致回顾一下自己走过的路,有三个故事或许对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有所启发和帮助。

第一个故事,是1996年,即工作的第七年,我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第8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评价要公允,表述要准确——历史教学如何摆脱“左”的思潮束缚》。此文缘于此前读了1996年第3期《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刘宗绪教授的一篇文章。刘教授写的主要是大学的世界史教学存在着“左”的思想束缚,我马上联想到中学历史教材与教学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所以写就此文。这是我教师生涯中的第一次投稿,没想到一投即中,很快见刊。这对一名年轻老师来说,真是天大的鼓励。这也是我们历史组教师发表的第一篇教学论文,而且是在中学历史教学界的名刊上发表。这不仅提升了我在历史组的“历史地位”,更大的意义是激发了我的写作兴趣,从此有点一发不可收的味道,我也由此走上了在研究状态下教书的幸福之路。

回想此事,有三点启发分享:第一,要自己订阅专业刊物。中学教师读书,首选是读“刊”,因为刊物上的文章实用性强。对时间不自由的中学教师而言,订阅专业刊物是成长的捷径——有些成果可直接用于教学,让自己的教学可少走很多弯路;有些成果则可引发进一步的深入思考。第二,要及时把思想碎片记录下来,适时写成文章。中学老师在阅读、备课、上课等日常工作中,都可能发现问题、产生灵感与想法,要及时把这些思想碎片收拾起来、记录下来。一个思想碎片,可能就会孕育出一篇文章或者几个思想碎片,可能就会组合成一篇文章。做有心人,及时收拾,及时记录,实际上也是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这恰好是论文写作的重要前提。第三,工作七年左右是教师走上科研之路的起步期、关键期。前六年的目标是站稳讲台,成为合格教师,是积累与构建的过程。这样下来,教学知识体系的框架基本搭建起来了,此后便是小的修改与完善,但备课仍是无底洞。讲台站稳了,教学框架搭好了,下一步就可以兼顾科研、走教研相长之路。初为人师者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中学教学工作很容易“固化”和“内卷”,青年教师要有所警惕。

第二个故事是2000年,工作第十一年,走上学校行政管理岗位,并成为民进会员,不久当选为九江市政协委员、常委。从此,走上了教学与行政相长、学校工作与社会工作相长之路。

2000年,我竞聘上了学校的科研处副主任岗位。当年,怕影响教学,是否报名,我犹豫了好多天。一次在学校碰到了来校听课的九江市历史教研员周慈忠老师,与他谈起竞聘之事。他听后,极力鼓励我参加,并劝说我参与行政管理对历史教学有帮助,会让人更加理解“历史”。现在想来,真要感谢他一针见血的鼓励。参与科研处的组建,至少有三个好处:一是强化了自己的科研意识。在收集科研成果时,发现退休教师廖可珍丰厚的科研成果,这让我极大震惊,油然而生了学习、效仿之念。二是强化了自己的课程意识。当年学校成为江西省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基地,我不仅精读了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等教授的课程论专著,组织编印了校本培训教材《校本课程研究:国内研究成果》一书,还开设了《金学漫谈》《近代中西文化交汇》两门校本课程。三是强化了“了解之同情”意识。我对历史上的制度、现象、事件、人物等,少了一点误读,多了一份理解。

当年,受华东师范大学校友廖老师的影响,我也加入了名师荟萃的民进组织。不久,又成为一名市政协委员,我的活动舞台就从学校延伸到了社会。通过参加政协组织的活动,履行政协委员的职责,我的视野更开阔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了。2021年,我的履职成果《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建言:我的政协委员的履职答卷》一书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兼职其他社会工作,平台多了,阅历广了,体验丰富了,见识深了,更有助于了解社会,进而易于理解历史,正如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说过:“现代社会是理解古代社会的一把钥匙。”如果有机会,青年教师在站稳讲台之后,要积极参与其他工作,有意识地克服沉浸于一种工作所带来的局限性。

第三个故事是2005年,工作第十六年,我评上了特级教师。

2004年,我39岁,又是“副课”老师,原本没有想法。那时学校先后有三位老师评上了特级教师,他们都是“主课”老师,而且都是50岁以上的资深教师。当年,学校分管教科研的范玉昆副校长极力动员我申报特级教师。就这样,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我申报了,结果竟然就评上了。当年评特級教师的条件,现在看来,有明显的时代印痕,如除教学业绩、班主任工作、课题、论文以外,开设校本课程、制作课件、指导青年教师也占有较大分值。那时,一般老师参与后三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作为科研处副主任的我只有亲自动手,力图以身示范,逐步推进。2000年开始,我就上了两门校本课程,有现成的手写教案和打印教材,留下了相关材料。那时,省、市教研室年年有制作课件比赛。2003年,老师上报的课件实在太少,我在电教组袁玲珍老师的指导下,做了《甲午中日战争》一课的课件,被评为省一等奖。没想到,这成绩第二年评特级教师就用上了。

说实话,从任职中学教师后,我并没有很清晰的职业规划,只是想做好一名教师,不要给母校丢脸。兼任行政工作后,我给自己的定位是要求其他老师做到的,自己也一定要做到,不能只做“指挥家”。评上特级教师,完全是平时实干的“副产品”,没有一样业绩是主动“设计”的,评正高职称时也是如此。2017年评“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也只是把平时的业绩材料略加整理。所以,我常对青年教师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平时要勇于、乐于承担学校、市、省组织的各项专业比赛活动,不要“躲”。因为“躲”过去了,机会可能永远就“过去了”。“任务驱动”是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要机会和路径,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力参加。总之,平时的业绩一点都不会“浪费”。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徐赐成曾对我说:“明学兄个性化的成长道路,是他人不易复制的。”的确,每个教师的成长之路,是各种因素“合力”的结果,他人难以完全效仿。但“名师”成长也有一点共性:不是“评”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一中)

猜你喜欢

特级教师青年教师校本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特级教师批作文
特级教师批作文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