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路径式的护理干预模式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期间的应用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2-04-11汤惠转黎少珍黄慧清
汤惠转,黎少珍,黄慧清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广东 佛山 528200)
0 引言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比较常见并发症之一,多数为远端对称性多发神经病变,糖尿病足发生风险很高[1]。但是,有研究表明,大约有半数的患者在出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时没有症状,容易被患者忽视,部分有症状患者需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对因和对症治疗,延缓疾病发展,改善预后。临床上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需要围绕代谢改善、神经修复进行,针对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进行治疗,同时对症状进行缓解,以获得理想治疗效果[2]。但是因为患者个体差异较大,糖尿病病程长短不一,血糖控制情况也不一致,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根本目的是获得更好的疗效。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临床上做出了很多种尝试,并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积累了大量经验,例如路径式护理干预,可以结合临床护理经验,总结护理中常见问题,制定科学的护理路径,提高护理效果与水平。本研究探究基于路径式的护理干预模式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期间的应用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5月-2021年5月我院收治7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研究,双盲信封法均分两组,各37例。对照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为27~74岁,平均(50.25±3.26)岁;糖尿病病程3~12年,平均(3.20±0.64)年;合并高血压22例、心脏病15例。实验组男19例,女18例;年龄为26~74岁,平均(50.05±3.35)岁;糖尿病病程3~12年,平均(3.35±0.72)年;合并高血压20例、心脏病17例。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资料比较(P>0.05)。在本次研究前,我们向研究对象说明了此次研究的目的以及意义,74例患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通过。
纳入标准:①病程1年以上;②对研究知情;排除标准:①精神疾病;②意识障碍;③肝肾功能障碍。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定时监测血糖、遵医嘱用药。同时对患者日常饮食习惯与运动方式进行了解,给出专业意见,指导患者健康饮食、科学运动,但是不做具体规定,仅进行口头宣教。通过与患者交流、沟通,掌握其对疾病的认识与对自我感觉的看法,评估患者因为疾病产生的负性情绪,给予言语鼓励和行为暗示,帮助患者重建生活信心,积极面对疾病。
实验组路径式护理:首先,制定路径是护理表,明确护理内容及方式。其次,患者入院第1d建立病历档案,建立静脉通路,测量血糖,协助患者作各项体格检查与化验,并介绍病房环境,进行疾病宣教。入院第2~4d,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介绍三餐主食与辅食,嘱咐患者多卧床休息,根据医嘱合理使用降糖药,或者注射胰岛素,记录输液量、排尿排便次数。入院第5~7d,指导患者正确注射胰岛素,学会居家测量血糖,遇到低血糖时可以自行处理,根据血糖水平调节饮食,以磁珠压耳穴,穴位贴敷,中医定向透药等治疗在联合护理干预促使患者放松肌肉,消除紧张感。开始进行活动锻炼(遵循医嘱)。入院8d至出院,监测患者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确定饮食方案,对患者出院带药并给予正确用药指导,告知患者自我护理要点及注意事项,提醒患者按时复查,帮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
1.3 观察指标
比较护理满意率、血糖水平、生活质量。
(1)护理满意率: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价护理态度、专业性、内容、方法、效果,满分100分,分成非常满意(85分以上)、一般满意(60-85分)、不满意(60分以下)三个等级。护理满意率=(非常满意+一般满意)/病例总数×100%。
(2)血糖水平:护理前后分别抽取患者餐前、餐后静脉血3mL,进行离心操作,应用生化分析仪测量餐前、餐后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
(3)生活质量:使用SF-36生活质量评分[3],对生理、精神、社会、躯体进行客观评价,得分均为25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比较差异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x2检验或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满意率比较
实验组临床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护理满意率比较[n(%)]
2.2 两组护理前后血糖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餐前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值护理前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后两组餐前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值相比于护理前明显下降,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护理前后血糖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护理前后血糖指标比较()
注:与护理干预前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与护理干预前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SF-36评分中各项得分均提高,且实验组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如表3所示。
表3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表3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注:与护理干预前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发生率较高,患者肢体远端发生疼痛、皮损等,严重者可能出现糖尿病足,足部有严重溃疡、坏疽,严重时需截肢,致残率高[4]。陈美红[5]研究指出,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病程、血糖水平,需要采取有效护理干预,降低疾病影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杜鹃[6]研究中采用针刺配合穴位电刺激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起到很好治疗效果,症状积分明显下降。李晓花[7]研究中通过足部护理和康复运动进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干预,患者血糖水平明显降低,且生活质量改善,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采用路径式护理获得理想护理效果,患者血糖、生活质量均明显改善,分析原因为,以往临床上普遍开展的常规护理,护理内容及方式相对单一,缺乏变化,在患者用药指导、健康教育方面有较多涉及,而有关于患者心理变化、饮食、运动以及病情控制方面涉及较少,或者缺乏针对性,难以获得理想的护理效果。另外,常规护理普遍是护士对患者进行基础教育和指导,没有形成固定的护理计划,与护理人员的习惯和专业性相关,患者在接受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容易出现自我管理误区,并且没有强制性要求,患者自觉程度不够,缺乏鼓励和监督,导致护理效果下降。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护理中,路径式护理相比于常规护理规范性强,从患者入院第一天开始根据护理路径表依次开展多项护理,可结合患者实际病情与症状表现给予针对性护理,符合患者病情变化以及症状改善趋势,护理效率高,质量好,同时可以根据患者实际需求不断更换护理内容和方式,提高护理水平[8-10]。患者血糖控制效果良好,病情稳定,已经换上的并发症得到缓解与控制,不会进一步发展,患者逐渐习惯现有的疾病症状和体征,身体状况也慢慢变好,使得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同时,基于路径的护理干预围绕患者个体差异和实际情况制定护理计划与方式方法,可以满足不同患者对于临床护理的现实需求,容易被患者接受和认可,护理工作开展与实施也更加方便、顺利,可以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
本研究结果,实验组临床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后血糖水平均明显下降,组间比较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说明路径式护理干预通过系统性、规范性护理计划,根据患者疾病治疗情况与症状改善程度,给予不同的护理干预,对于血糖调节与稳定控制起到重要作用。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在护理后明显好于护理前,实验组生活质量好于对照组,说明路径护理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护理中应用基于路径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患者血糖水平改善,以及提高生活质量有促进作用,临床护理价值高、作用突出,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