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牵引床改良剪刀体位与牵引床仰卧位PFNA 手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疗效比较
2022-04-11李祥波谢邦洪通信作者苏周伟石纯桃
李祥波,谢邦洪,曹 锐(通信作者),苏周伟,石纯桃
(1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医院<万州区骨科医院>骨科 重庆 404100)
(2 重庆市梁平区人民医院<重庆肿瘤医院梁平医院>骨科 重庆 405200)
*李祥波和谢邦洪为共同第一作者。
随着我国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日益增多,高龄患者病死率高达35%[1],目前主张尽早手术,减少并发症,达到快速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患者寿命[2-3]。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是目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简便、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PFNA 手术过程中采取何种体位,目前尚未达成共识[4-5]。本研究回顾分析了2 种不同体位采用PFNA 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重庆市万州区骨科医院及重庆市梁平区人民医院创伤中心2017 年1 月—2019 年5 月收治的212 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手术体位不同分为A 组(牵引床仰卧位行PFNA 内固定)和B 组(非牵引床改良剪刀体位行PFNA 内固定),各106 例。A 组男52 例,女54 例,年龄60 ~91 岁,平均(79.8±4.3)岁,AO 分型:31A1 31 例,31A2 52 例,31A3 23 例,合并糖尿病34 例,高血压病72 例,COPD 69 例,心肌梗死9 例,围手术时间1 ~4 d,平均(2.9±0.5)d;B 组男57 例,女49 例,年龄60 ~92 岁,平均(80.1±4.1)岁,AO 分型:31A1 29 例,31A2 58 例,31A3 19 例,合并糖尿病21 例,高血压病69 例,心肌梗死11 例,围手术时间1 ~5 d,平均(2.8±0.7)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年龄>60 岁;②单侧闭合新鲜股骨转子间骨折,OTA/AO 分型为31A1、31A2、31A3 型;③均采用PFNA 内固定手术治疗;④伤前具有独立行走能力。排除标准:①存在明确手术禁忌证;②合并其他部位骨折;③随访不足6 月。
1.2 方法
两组患者采取全麻或腰硬联合麻醉,体位分别为仰卧位牵引床牵引与非牵引床改良剪刀体位。A 组患者仰卧在牵引床上,对抗牵引的支点在会阴部,患肢水平位,健肢屈髋90°、屈膝90°、外展、外旋位置于支架上。C 臂透视下行转子间骨折牵引复位、调整,直至转子间骨折复位达到标准;消毒铺巾,髂前上棘垂线和股骨粗隆近端延长线交点作3 ~5 cm 切口;于股骨大粗隆顶点内侧处插入导针,C 臂监视下导针进入股骨髓腔,扩髓股骨近端,手持旋转置入PFNA 主钉,使用瞄准器植入股骨颈内导针,C 臂透视确定最终导针位置;测股骨颈导针长度,钻开股骨骨皮质,骨质疏松症严重者无需使用阶梯钻,植入预测长度的螺旋刀片锁钉并锁定;用定位器行远端锁钉,锁定主钉近端尾帽,缝合切口。B 组患者平卧于可透X 线手术床上,将患侧自胸腰段至跟部垫高约15 ~20°,健侧用腰托阻拦髋部,防止体位滑移,健侧髋部后伸20°(下肢下垂),患侧上肢横置于胸前避免阻挡术中进针,C 臂透视初步了解转子间骨折断端正侧位情况,术中植入螺旋刀片时助手采取牵引复位;C 臂透视检验骨折复位是否达标,一助持续牵引维持复位,内固定操作程序同A 组。两组患者预防使用抗生素24 h,术后12 ~24 h 予低分子肝素钠防治深静脉血栓;术后当天开始膝踝关节屈伸活动;术后1 周内复查X 线片;术后2 ~14 d 助行器辅助下不负重活动,患者出院后定期(1、3、6、12 个月)门诊复查并指导负重锻炼,X 线提示骨折连续骨痂形成后完全负重活动。
1.3 观察指标
术后12 个月用Harris 髋关节评分标准[6]评价手术疗效;并总结分析手术体位安置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体位拆除时间、麻醉时间、术中X 线透视次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和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 ~26 个月,平均14.2 个月;两组均有术后并发症,其中A 组有4 例出现会阴部疼痛,2 例大腿中段疼痛症状、1 例螺旋刀片切口热灼伤出现皮缘坏死(清创缝合治愈),2 例腘静脉下血栓形成,1 例颈干角变小(105°)。B 组有2 例出现髋部切口疼痛症状、1 例出现腘静脉血栓形成,2 例螺旋刀片退出(<1 cm)。
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12 个月髋关节Harri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 组安置体位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体位拆除时间、麻醉时间、术中C 臂透视次数均少于A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临床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各临床指标比较(± s)
组别 例数 安置时间/min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mL A 组 1068±2.153.5±7.1108±28.2 B 组 1064±1.242.3±5.762±12.3 t 11.23212.96212.025 P 0.0000.0000.000组别 例数 体位拆除时间/min麻醉时间/min透视次数/次A 组 1065±2.282.2±22.612.4±1.4 B 组 1062±1.161.8±16.26.2±0.8 t 17.58015.23631.140 P 0.0000.0000.000
表1(续)
3.讨论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非手术治疗病死率较高,手术疗法现已成为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公认方案[7]。PFNA 具有良好的把持效果,适用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老年患者,PFNA 内固定手术体位多,有使用牵引床仰卧位、截石位、剪刀位;非牵引床侧卧位及漂浮体位等,各有优缺点[8]。
股骨转子间骨折在牵引床上常采取仰卧位[9],其优点是恢复肢体长度及骨折复位的持续性[10],节省人力;但对医院手术设施有一定要求,很多基层医院尚未配置,或配备一套设备的医院无法满足统一时段、不同手术间实施PFNA 内固定手术;因会阴柱阻挡,该体位术中调整骨折复位不便,对于肥胖患者肢体内收困难,植入导针及髓内钉较困难;体型羸弱患者难以耐受牵引床[11];牵引床容易造成过度牵拉,导致术后膝关节不适,会阴部疼痛等。改良平卧体位[12](无牵引床)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取得较好疗效,但存在透视难以获得标准侧位、术中X 线透视剂量较多、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需要更换体位问题。Sahin 等[13]进行了1 项关于牵引床与非牵引床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前瞻性对比研究,结论提示对于高风险的老年患者而言,骨科手术床牵引床术前准备比较繁琐,在麻醉时间和手术时间延长的同时会增加患者并发症及病死率。
本研究对PFNA 内固定使用非牵引床改良剪刀体位与牵引床仰卧位疗效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B 组改良剪刀体在手术体位安置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体位拆除时间、麻醉时间、术中C 臂透视次数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牵引床改良剪刀体位临床优势:①无特殊设备要求,不受有无专用牵引床限制,可透X 线手术床即可,基层医院或同一医院不同手术间可开展;②节省了安装、拆除牵引床的时间及手术过程时间,从而减少了因麻醉、手术时间延长带来的相关并发症;③改良剪刀体位无会阴柱阻挡,术中患肢屈伸内收外展活动调整随意,植入内植物方便;④因大部分股骨转子间骨折后患肢外旋短缩,患肢侧垫高后基本均能复位,且健肢20°后伸消除股骨颈前倾角度,行股骨颈侧位透视时,可获得标准X 侧位像;⑤复杂股骨转子间骨折选择前侧辅助切口复位方便。术后两组Harris 髋关节评分统计学证实非牵引床改良剪刀体位PFNA 手术治疗并不影响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
综上所述,与牵引床仰卧位比较,非牵引床改良剪刀体位行PFNA 内固定手术治疗具有优势;但需要增加1 名助手,在植入螺旋刀片锁钉时,可能出现人为牵引力不足致骨折复位丢失情况。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体位的选择上临床上目前尚无确切定论[14-15],如何优化透视质量、降低透视次数、节约人力资源,需要进一步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