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赓续红色血脉推动建立嵌入式社会结构
——镇雄县人社局以保障就业巩固民族团结进步主阵地

2022-04-11镇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今日民族 2022年3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劳动力民族

文·图/镇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完善机制建设

高位推动。始终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成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坚持党政“一把手”牵头总抓、亲自部署。坚持把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将创建工作作为促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融合到各项工作中。

统一思想。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创建工作相关文件要求等内容纳入党组中心组、每周学习例会和党员大会等学习,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和全体职工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人人知晓,创建工作人人在抓,使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建强队伍。加大对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在本局和局属单位班子配备、干部配置上充分考虑民族结构,合理配置干部队伍;形成了民族结构科学合理的班子和干部队伍,有效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监督考核。制定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列明工作任务,细化职责分工,同时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及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考核内容,确保创建工作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加强宣传教育

树立窗口典型。以县人社局服务大厅为主阵地,在醒目位置张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海报,充分利用电子显示屏、宣传栏、宣传单等载体,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知识。窗口人员在业务办理过程中积极协调、主动作为、热情服务,在开展业务咨询代办帮办过程中,带头宣传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思想,增强“五个认同”,以服务“小窗口”助推民族“大团结”。

编制宣传手册。精心编印《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团结宣传手册,下发到前来窗口办理业务的群众和参加技能培训的贫困群众手中,下发到全县30个乡镇、街道劳保所长和全体村组工作人员手中,由工作人员向群众集中展开宣传教育,扩大民族团结进步宣传覆盖面,让民族团结理念“润物细无声”地植根在各民族群众血脉之中。

做好工作地宣传。依托5 个驻外劳务输出、招商引资工作站和44 个在外党支部,对劳务输出地的镇雄籍群众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为促进外出务工人员在工作地深度融入城市,加强与当地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进而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奠定基础。

推动转移就业

拓展就业空间。“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县人社局牢牢把握国家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持续深化“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劳务协作关系,拓展“成渝经济圈”劳务协作,目前已与38 个县区建立劳务协作关系,登记备案外地人力资源机构58 家,动态储备优质岗位10 万余个,尽力拓宽输出渠道,积极推进全县各族群众跨区域流动,鼓励支持各族群众到中东部地区就业创业,通过异地就业创业融入全国各大中城市生产生活,促进全国各民族实现大交往大交流大融合,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力量。

搭建对接平台。围绕“线上线下招聘”和“快捷转移”两个重点,邀请已建立劳务协作关系的劳务经纪人、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和用工企业参与有组织转移就业,为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和用人单位搭建精准对接平台。通过“镇雄县公共就业服务网”“镇雄人社”微信公众号和“百场招聘进百村”现场招聘会,线上线下同步发力促进精准转移,千方百计为全县富余劳动力,尤其是脱贫劳动力获取就业机会,推动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产业带动帮扶。不断壮大优势产业,强化园区建设、培育帮扶车间、对接重点项目,尽量扩大用工空间。比如,充分利用县城3 个万人易地搬迁安置点已建成的产业就业示范园,大力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向各族群众提供绿色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电子装配等工作岗位1000 余个;依托农村小微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就业帮扶车间59 家,吸纳劳动力3397 人,帮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把党和政府的温暖不断送到群众身边。

公益岗位托底。由县财政统筹资金2.27 亿元,开发公益性岗位31382 个,对有劳动能力、无法离乡、无业可扶的“一有两无”人员进行托底安置,确保“零就业”家庭及就业困难家庭实现动态清零,确保“全面小康路上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

公司推动。县政府投入资金200 万元,成立县人力资源公司,规范引领劳务市场,着力解决政府组织输出与市场脱节等问题。通过政府引领、市场推动,目前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6.86 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85.9%;低收入劳动力转移就业26.56 万人,占低收入劳动力总数的87.93%;易地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3.22万人,占易地搬迁劳动力总数的92.9%,实现了“四个不低于去年”的目标(即农村劳动力、省外转移劳动力、低收入家庭劳动力、易地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率不低于去年)。与此同时,县人社局还积极为符合条件的各族群众发放就业补助、提供创业贷款、代缴保险、争取沪滇对口协作帮扶资金,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定各民族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决心。

强化职业培训

提供精准培训。县人社局充分收集、综合研判劳动力培训意愿和提升潜力等因素,精准锁定培训对象,精准确定培训工种,特别是聚焦县委政府“把竹子作为‘一县一业’大力发展,把生猪作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因地制宜发展肉牛、辣椒、魔芋等特色种养产业”的“1+1+N”产业发展布局,打造“镇雄建工”品牌等,充分发挥县人力资源公司的市场主体作用,通过“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等方式开展定制化培训,不断促进劳动力从体能型务工向技能型务工转变。

培训扶志相结合。在各类培训中融入感恩教育、法律法规、权益保障等内容,引导各族群众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同时,积极塑造镇雄劳动力诚实守信、感恩奋进、吃苦耐劳、遵纪守法、敢于打拼等精神品质,不断增强内生动力,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

做好服务管理

做好“娘家人”。以浙江永康、上海松江、广东清溪、安徽湾沚、云南昆明5 个驻外劳务输出、招商引资工作站和44 个在外党支部为基点,在做好岗位开发、转岗调岗、招商引资等工作的同时,切实保障各族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使工作站真正成为竭诚服务务工人员和值得信赖的“娘家人”。

做好“看家人”。抓实“三留守”人员关心关爱工作,常态化开展“四个一”活动(即镇村组干部、帮扶干部每月对留守家庭至少开展1 次走访,班主任教师每学期至少到留守学生家中进行1 次家访,家庭签约医生到留守家庭规范开展1 次健康服务,倡导务工人员每周与“三留守”人员至少进行1 次通话),积极兑现“打工的事交给你,家里的事交给我”的服务承诺,着力解决广大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切实把党的温暖送到各民族群众心坎上,把前后方各族群众携手共创美好生活的愿景落实到行动上,推动形成拼搏进取、感恩奋进、团结互助的时代新风尚。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劳动力民族
·杨宁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场推进会时强调·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我国劳动力市场薪酬体系发展趋势研究
童心绘团结 各族一家亲
MINORITY REPORT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