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enty-four Solar Terms (Ⅰ) 二十四节气(一)
2022-04-11许林玉
许林玉
“24”,对于2022年的中国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数字。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使用中国独有的“二十四节气”作为倒计时,视频中展现的“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国,美轮美奂,惊艳世界。这独属于中国Track8人的浪漫,也将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古代,有一个表示一组节令的统称,即自“立春”至“大寒”的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用于表示季节交替和气候变化,還用以表征一年中天文、季节、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它是中国传统历法的独特组成部分和创造性发明。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
位于中国北部的黄河流域被认为是节气体系的发源地。中国古代的农民根据天文征候、气温及降水变化为基础创造了历法,后来被中国不同地区的众多少数民族采用。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人的祖先就已经创立了两个主要的节气:日南至(太阳最南面,即冬至)和日北至(太阳最北面,即夏至)。到战国末期,根据太阳的不同位置和自然现象的变化,出现了八个标示四季的关键节气(“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和“冬至”)。
其余的节气始于西汉。因此,大多数节气指的是当时的西汉都城——长安的气候。
二十四节气概览
二十四节气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中国古人将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大约为期两周。二十四节气则分别表示太阳在黄道经度上每移动15度时的位置。
二十四节气的分类
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用来反映季节的变化。它们将一年分为四个季节,每个季节正好三个月。
节气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从天文角度划分,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和“大寒”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气温变化。
“清明”“雨水”“谷雨”“小雪”“大雪”“白露”“寒露”“霜降”反映了降水现象,反映了降雨、降雪、结露、结霜的时间和强度。“小满”和“芒种”反映了农作物的成熟和收获时间,而“惊蛰”反映的则是观察到的昆虫活动。
二十四节气的应用
根据太阳在黄道带中的位置,中国古代的农民创立了二十四节气,用以指导农事活动。二十四节气反映了气候、自然现象、农业生产和人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相当于为农民提供了各种指导手册,让他们知道在一年的特定时期会发生什么情况,要进行哪些农事活动。它们通常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仅次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几个世纪以来,许多节气除了作为一种天文年历,还与中国的习俗联系在一起,例如:四月的清明祭祖活动、立冬吃饺子等。
二十四节气展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703C717-737A-47F2-89F2-7EAB0D1E698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