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好奇到探索:文化融入赋能青年发展
2022-04-10
舞蹈艺术中的民族精神
李昉笛
职业:数据分析师
出生地:云南曲靖
现居地:云南昆明
2011年,我翻开七年级的语文课本,第一次在冰心笔下知道了这种美妙的舞蹈·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当时的我无法想象,究竟是什么样的舞蹈可以被冰心描述为“然而我什么都不是,我只能用我自己贫乏的文字,来描写这惊人的舞蹈艺术”?后来才知道,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观舞记》中所描述的印度舞正是20世纪50年代卡拉玛姐妹赴华表演的婆罗多舞。这是一种高雅而动人的艺术形式,不仅具有舞蹈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叙事性极强,情感变化在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之中尽显。在复杂舞步组合成的语汇中,在动听脚铃变换的节奏中,在十几斤的首饰盛装下,婆罗多舞讲述着古老的史诗经典。舞者的动作时而刚健有力,时而柔和自然,时而旋转,时而跳跃。舞蹈并不局限于平面,而是处在无限的、立体的空间之中。舞者的姿态则如同雕塑上的女神亦或是天堂的舞神,高贵而优雅,圣洁而美丽。
起源于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婆罗多舞传承了千年之久,舞者的肢体平衡感不断震撼着观众,让人惊叹于这种舞蹈艺术的力量感和数十种手势变化的美感。正是因为如此,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对此神往不已。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著名的东方舞专家张均老师在周恩来总理的嘱托下曾多次赴印度实践、研究,使得婆罗多舞成为中国人民最熟悉的印度古典舞之一。我也有幸能在2021年10月得以见到张均老师的学生·金珊珊老师,从此开始学习婆罗多舞。我不得不说,跳起印度宝莱坞电影中现代风情的舞蹈令人心动,跳起拉美热情奔放的舞让人感觉情意缠绵,而跳起婆罗多舞,感觉仿佛脚踏着柔软却极具韧性的艳丽花瓣,畅饮起得以永生的佳酿一般,陶醉其中,庄严而神圣。
多年以来,我一直是一个印度舞的热爱者。作为一个外国人了解印度传统的艺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在季羡林先生翻译的《罗摩衍那》为我提供了绝佳的精神食粮,我尝试着理解史诗内容。在练习过程中,我经常观看、分享国内外艺术家的作品。2019年,已经31岁的毛玟鳗老师无意间看到我发布的一位舞者演绎的视频片段,她和爱人毅然决定带着两个女儿前往印度加尔各答学习,并在2022年1月26日圆满完成了出师演出。看到越来越多的舞者为中印两国文化交流作出贡献,我感到非常高兴。
2019年7月,我在印度斋浦尔观看了拉贾斯坦邦民间舞。不仅是古典舞,地方的民间舞同样也被印度人民代代相传,他们起舞时的幸福和快乐正是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的体现。看到古老而神秘的传统艺术被传承,我颇为感动。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原副所长、《印度舞蹈通论》的作者江东老师说:“对于一个民族,传统是它的脊梁。”作为中国人,我们也要将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赋能青年 逐梦世界
巴拉吉·巴拉苏布拉曼尼(Balaji Balasubramanian)
职业:大众汽车中国研发中心测试兼自动化工程师
出生地:印度金奈
现居地:中国北京
我第一次接触中国大概是在七八岁时。彼时我和家人周末的消遣之一,就是在电视上观看中国武侠电影。这么痴迷的原因要归功于李小龙、成龙和李连杰等中国传奇功夫巨星。从那以后,我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好奇心与日俱增,我产生了强烈的愿望,想亲自去中国看一看,体验一下中国的生活方式。
2015年,我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为一家摩托车OEM代工厂工作。其间,我与两名中国同事共同参与了一个国际团队的项目。团队成员来自世界各地,因此团队中观点和意见的碰撞很是频繁。这种碰撞导致成员之间产生了分歧、误解和困惑。在经过了一段比较混乱的日子后,我们来自中国的团队领导主动与每个成员进行了沟通,仔细了解团队成员在处理同一问题时的不同作法。他出色地领导了团队,为项目的成功创造了条件。他乐于接受不同想法,尊重他人意见,给予团队成员细心指导和帮助。他的做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两个高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根据2021年的排名,中国和印度分别是世界第二大和第五大经济体,但如果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经济规模排世界第一,印度则排第三。中国和印度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其人口总数占全球的35%。从两国的人口结构来看,年轻劳动年龄人口比例都很高,这对两国实现各自的发展目标至关重要。
2018年,我决定出国读研究生课程,并申请了几所外国大学的工程专业。我运气不错,先后收到了来自美国、荷兰、法国和中国的录取通知。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去中国留学,这也是我这辈子做出的最明智的决定之一。对我来说,在中国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异常充实,让我受益匪浅。
目前,我在北京的大众汽车中国研发中心工作,担任测试兼自动化工程师。我很幸运能成为这个国际化团队中的一员。我们团队的成员来自世界各地,有着不同的背景和专长。我每天都能学到新东西,每天都在进步,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团队的巨大优势之一就是“和而不同”。尽管成员背景不同,但大家有意愿和动力共同学习,相互指导,团结一致地高效工作。
灵活变通是我在中国领悟到的重要生活哲学。来中国之前,我从未意识到在生活工作中或是在思维方式上保持灵活变通如此重要。无论是在工作单位还是在家里,人要是不懂得灵活变通,就很容易把自己的路走窄了。
社交媒体在某些情况下会传递关于他国及其人民的错误信息。我们年轻一代不应被社交媒体上传播的虚假信息和仇恨言论所欺骗。加强学术交流、跨境实习等方面的沟通将有助于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这些活动也助于改善中印关系,两国的年轻人也将因此受益。
中印两国的年轻人有着无限的潜力。我强烈建议双方打破对彼此的刻板印象,摒除偏见。让我们不抱成见,敞开心怀,以便能够互相学习、共同创新,一起进步。如果中印青年在诚信和合作的基础上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就可以在科技、农业、创意艺术和其他领域取得更大进步。中印两国应该在技术上、外交上和经济上建立受到其他国家认可和尊重的友谊。让我们把这句名言牢記在心:“团结则存,分裂则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