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患儿应用超低频经颅磁刺激和针刺结合治疗的效果
2022-04-09周方舟
周方舟
小儿脑性瘫痪在临床当中也被简称为脑瘫,其主要指的是幼儿在出生30 d之内的脑发育未成熟阶段,由于受到进行性脑损伤而导致的一种神经障碍综合征[1]。脑瘫的主要病变部位在患儿的脑部,患儿在发病之后还会导致其运动功能受到影响,同时也会合并言语障碍、视觉障碍、听觉障碍和精神障碍等各种症状,对患儿的健康成长和发育具有很大的影响,也极大地增加了患儿家庭的负担[2-3]。现阶段临床上在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时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常用的包括综合康复运动疗法、中医针刺以及药物治疗等不同的治疗方法,在具体的疗效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单独应用一种方法往往疗效并不理想,需要综合使用多种方法才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4]。对此,文章特选择医院收治的相关病例,分析并研究了超低频经颅磁刺激和针刺结合治疗脑瘫患儿治疗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医院收治的脑瘫患儿96例纳入到研究中,选取时间为2018年1月—2020年6月。通过随机盲选的方式对纳入对象实施分组处理,将其划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有48例。A组中有32例男,16例女,年龄1~5岁,平均(3.3±1.1)岁;B组中有31例男,17例女,年龄1~5岁,平均(3.2±1.0)岁。两组的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符合脑瘫的诊断标准(第十三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儿童脑瘫的诊断标准)[4];(2)年龄在6岁及以下;(3)家属知晓本次研究的全部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脏器功能障碍;(2)合并严重智力障碍;(3)合并颅内肿瘤、颅内感染和颅内出血等[5-6]。已获得伦理部门的审批和通过。
1.2 方法
A组患儿接受单纯的针刺治疗,针刺部位包括头部穴位和身体穴位,头部穴位为四神聪穴,采用45°在穴位上快速进针,在帽状腱膜下刺入,然后采用接电针实施连续波治疗,时间持续30 min,每天治疗1次。身体穴位:首先对太溪穴、肾俞进行针刺,然后对下肢的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位以及上肢的曲池、外关和合谷等穴位进行针刺,时间持续30 min,每天治疗1次。共计进行为期2个月的持续治疗。
B组患儿在这个基础之上接受超低频经颅磁刺激治疗,采用超低频治疗仪作为治疗仪器,磁场强度参数设置为≤450 GS,作用时间参数设置为5~15 min,治疗时间控制在30 min。每周治疗5次,共计进行2周的持续治疗[7]。之后,以患儿的脑涨落图仪的复查结果及其恢复情况为依据明确下一步的治疗方案[8]。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疗效:(1)显效:患者的各个关节的功能在治疗后降低1个级别及以上;(2)有效:患者的1个关节或者2个关节的功能在治疗后降低1个级别及以上;(3)无效:患者在治疗后没有达到上述标准[9]。其中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
对两组的痉挛程度进行评价,通过Ashworth量表评价予以调查,患儿所获得的分数与其痉挛程度具有正相关的关系[10]。
对两组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价,分别通过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和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予以调查,患儿所获得的分数与其运动功能具有正相关的关系[11]。
对两组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通过Barthel指数评价予以调查,患儿所获得的分数与其日常生活能力具有正相关的关系。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 21.0,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表示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n,%),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
在治疗总有效率这一方面,B组较之于A组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对比
2.2 Ashworth量表评分
在痉挛指标这一方面,治疗前,两组的Ashworth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Ashworth量表评分较之于A组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Ashworth量表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Ashworth量表评分对比(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A 组(n=48) 5.4±1.3 3.8±0.9 B 组(n=48) 5.6±1.2 2.1±0.4 t值 0.405 6.308 P值 >0.05 <0.05
2.3 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
在运动功能这一指标方面,治疗前,两组的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较之于A组均显著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对比(分,)
表3 两组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对比(分,)
组别 粗大运动功能 精细运动功能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A 组(n=48) 146.5±22.7 166.8±31.5 124.5±19.7 133.7±22.1 B 组(n=48) 145.8±23.1 183.0±33.4 125.1±20.3 149.3±24.7 t值 0.475 8.395 0.288 3.902 P值 >0.05 <0.05 >0.05 <0.05
2.4 Barthel指数
在日常生活能力指标这一方面,治疗前,两组的Barthel 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Barthel 指数评分较之于A组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Barthel指数对比(分,)
表4 两组Barthel指数对比(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A 组(n=48) 25.3±4.6 48.6±10.9 B 组(n=48) 25.5±4.5 65.2±12.6 t值 0.312 13.927 P值 >0.05 <0.05
3 讨论
由于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现在新生儿的死亡率大大下降,同时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小儿脑瘫的发病率在长期以来居高不下。作为一种小儿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瘫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其具有很大的危害性,会导致小儿发生残疾。脑瘫患儿的神经功能严重受损,其除了四肢存在功能障碍,还合并程度不一的精神异常和智力损伤,对患儿的身体健康、发育成长均具有很大影响,还会极大地增加家庭及社会的负担,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治疗小儿脑瘫受到了临床上的普遍重视。作为一种常见的脑瘫类型,痉挛偏瘫型在脑瘫当中具有很高的比例,其所占比例在60%~70%,其主要具有运动功能障碍和语言发育迟缓的临床表现。脑瘫患儿在发病后若是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医治,在其病情不断进展的过程中,患儿还会出现关节肌肉萎缩及关节变形等。一旦出现痉挛的症状会极大地影响到患儿肢体的随意运动,同时还会提高机体的能量消耗情况,对患儿肌肉的正常发育和成长均具有很大的不利影响,还会引起骨骼畸形和肌肉挛缩等。导致小儿偏瘫的原因有很多,新生儿窒息、宫内感染、新生儿循环障碍、脑损伤等都是常见的导致偏瘫的原因。相关研究[12]显示,人体的大脑本身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因此在脑组织出现慢性损伤的时候其仍然存在较强的重组能力,在大脑受损或者发生病变之后,其受损或者病变的部位的皮质神经元会受到损害,不过因为大脑双侧皮质部位存在着交互抑制的机制,其受损或者病变侧会受到健康侧脑组织皮质神经元功能的抑制,进一步引起大脑双侧功能发生失衡,最终引起脑瘫患儿发生肌张力异常的情况。现阶段临床上在治疗小儿脑瘫时常用的方法为物理康复训练,尽管通过物理康复训练能够加快患儿运动功能的康复,但是整体效果并不理想。目前临床上仍然在不断地探索新的治疗脑瘫患儿的方法,希望能够更好地改善患儿的症状,最大限度地保证其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脑瘫患儿之所以出现各种功能障碍和异常活动,主要是由于其脊髓运动细胞丧失了应有的高级中枢神经调节,进一步造成其原始反射主导其神经活动[13]。通过对脑瘫患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使其能够重新恢复对四肢的调节作用,可以有效促进患儿运动功能的改善[14]。在医疗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经颅磁刺激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强迫症抑郁症以及精神分裂症等各种疾病的治疗中,而且在脑瘫患儿的治疗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5-16]。经颅磁刺激能够对脑瘫患儿脑神经元产生直接刺激作用,并且对患儿大脑的抑制与兴奋两者的平衡予以有效调节,其可以通过磁场强度的变化对电流进行调节,从而对大脑皮质产生刺激或者抑制作用,而且还具备了无创、无痛的特点[17-18]。在本次研究中,结果显示,在治疗总有效率这一方面,B组较之于A组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表明采用超低频经颅磁刺激和针刺结合治疗脑瘫患儿具有很好的效果。通过比较两组的痉挛程度,结果发现,治疗后,B组的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较之于A组均显著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超低频经颅磁刺激和针刺结合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痉挛程度。治疗前,两组的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的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了超低频经颅磁刺激和针刺结合治疗能够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此外,在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治疗后的B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较之于A组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说明超低频经颅磁刺激和针刺结合治疗能有效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在脑瘫患儿的治疗中,采用超低频经颅磁刺激和针刺结合治疗具有确切的效果,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痉挛程度,而且还可以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