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社会性交往的差异研究
2022-04-09严怡雯
严怡雯
◆摘 要:有些幼儿园会进行混龄化运动,班级中二胎幼儿已不占少数,据统计在,1925年至1986年,美国学术杂志上有将近200篇是对独生子女进行的研究,截止2000年,国内关于独生子女的学术研究也有将近150篇,无论国外还是国内的学者,他们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社会性交往差异的研究无外乎于三种结果:独生优于非独生,独生与非独生无区别,独生劣于非独生,但在社会交往能力上,根据近期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独生子女优于非独生子女,是什么因素才使独生与非独生在社会交往方面产生差异性的。
本研究以此为起点,利用经验以及各种数据来回答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社会性交往发展的差异性。通过每日对金桥幼儿园小班幼儿的日常行为的观察和对问卷调查报告的分析以及对幼儿园园长及在编教师的访问,了解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社会交往能力的差异,从而提高老师以及家长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交流交往的有效性,同时掌握交流的不同的方式方法适当平衡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本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的形式,向幼儿园园长及在编教师分别询问小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独立意识以及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小班獨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人际交往能力这两个方面并结合相关幼小衔接社会适应性的文献资料,将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这三种能力比较差异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或建议。结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社会性交往发展上仍存在差异,需要幼儿园平衡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社会性交往发展差异上做出相应努力和提出有效建议。反观幼儿园在培养这方面的不足,我们可以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对平衡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社会性交往发展差异方面做出以相应有效的帮助措施。
◆关键词:小班幼儿;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社会性交往;差异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
政策开放,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生养二胎,无论国内外,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社会性交往的差异认同比比皆是,这样的认同无非是三种结果:1、独生子女劣于非独生子女;2、独生子女优于非独生子女;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并无差异,但是对于两类人群为何相异,却有千万种解释。不过以上解释大多也都只是学者们的大胆猜测,因此希望通过课题的研究,能够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社会性交往方面的差异性,从而提高老师以及家长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交流交往的有效性,同时掌握交流的不同的方式方法适当平衡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
(二)研究过程
1.选取问卷对象,拟定问卷提纲
2.选取金桥幼儿园小班大部分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3.记录,整理并分析问卷结果
4.选取金桥幼儿园小班1、3、5、7四个班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进行观察
5.具体观察幼儿在角色游戏,运动游戏中的社会性交往方面的情况
6.整理并分析观察内容
7.选取访谈对象,拟定访谈提纲
8.选取金桥幼儿园小班2、4、6三个班级老师及幼儿进行访谈
9.记录,整理并分析访谈内容
10.以上述结论为依据,就如何提高老师以及家长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交流交往的有效性,同时掌握交流的不同的方式方法适当平衡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这两个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
二、小班幼儿社会生活的能力
(一)独生子女的社会生活能力
1.独立穿衣裤及使用勺子进餐方面
小班独生子女在独立穿衣裤及自己用勺子进餐方面大部分的幼儿是能但不熟练,我研究的群体是新小班,所以很多都是不太熟练,特别是在穿衣裤方面,幼儿大部分会穿,但不能分清楚正反面,但是不会的幼儿只是占有少数部分,这与家庭家长教育也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还有一部分时可以做到的。
2.遇到困难采取的解决方式
大部分独生子女都采取求助他人帮助,这与小班幼儿具有依赖性也有关系,选择放弃的也占有一定比例,对于小班幼儿而言,他们的认知水平能力有限,已有知识较少,所以对于困难的事情大多是无能为力去解决的,因此选择自己解决的幼儿占有较小比例。
3.父母不在身边时的表现
独生子女小班幼儿,在一开始来园时的表现就能看出,他们的分离焦虑是十分严重的,对于父母他们是十分依赖的,因此大部分的幼儿表现的是在意,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二)非独生子女的社会生活能力
1.独立穿衣裤及使用勺子进餐方面
小班的非独生子女在这一方面不会的比重有所上升,会的比重有所下降。
2.遇到困难采取的解决方式
极大部分的幼儿选择了寻求帮助和选择放弃
3.父母不在身边时的表现
极大部分十分在意,少数不在意。
(三)两者差异
在这三个方面可以看出,小班这个年龄段在第一和第三个方面,不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他们的表现差异都不大,非独生子女在独自吃饭和穿衣方面不会的比例要比独生子女稍微多一点,这个与家长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家庭的关系,教养的方式,都会对幼儿产生一定的影响,现在二胎政策开放,我们幼儿园小班非独生子女普遍都是家中年纪较小的第二胎,所以父母长辈大部分都对其特别宠爱,因此可以看出第二个方面的数据,非独生子女在解决问题方面,只有6%的幼儿选择的是独自解决,大部分幼儿都是寻求帮助或者直接放弃,不可否认的是这个结果与他们的年龄特点也会有着一定的关系,但是从图表可以看出,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在寻求帮助和选择放弃方面比例有所提高,或许非独生子女家中遇到问题总会有哥哥姐姐或者宠爱他们的家长去帮助他们,所以这可能也是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之一。
三、小班幼儿人际交往能力
(一)小班独生子女人际交往能力
1.见到陌生人会不会主动打招呼
从调查表中可以看出,小班独生子女会主动和别人打招呼的还是只有少数,大部分幼儿都是要家長的提醒才能做到和别人打招呼,就像我们小三班的小朋友一样,刚来幼儿园时,都要家长提醒才会和老师打招呼。
2.与伙伴玩时发生争吵时的做法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小班独生子女在争吵时都倾向于两种做法,那就是大哭吵闹和不予理睬,少数的幼儿会去主动沟通。
3.在与伙伴玩耍时,是担任指挥者还是听取他人意见者
可以看出,小班独生子女在与同伴玩耍时,大部分是一个指挥者,而听的占有相对较少数。
(二)小班非独生子女人际交往能力
1.见到陌生人会不会主动打招呼
从数据可以看出,小班非独生子女中大部分是要家长提醒才能与别人打招呼,但是会的比例相对比不会的比例要稍微高一点。
2.与伙伴玩时发生争吵时的做法
从数据可以看出,小班非独生子女中在争吵时,大部分幼儿还是能做到主动去沟通。
3.在与伙伴玩耍时,是担任指挥者还是听取他人意见者
四、影响小班幼儿社会性交往发展的差异的因素
(一)影响独生子女社会性交往发展的差异的因素
从数据表格可以看出,小班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方面是稍微劣于非独生子女的,其中的影响因素总结概括为:
1.家长过于偏爱骄纵,家教过于顺从放任他们
家教对于幼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正在发展黄金阶段的幼儿,而独生子女的家庭,由于家中只有一个幼儿,所以对其及其的宝贝与溺爱,所以会造成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中过度地自我中心性和利己倾向。
2.家长对于独生子女的期望更高
家中只有一个幼儿,于是家长对这一个幼儿抱有很大的期望,所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于是从幼儿刚刚牙牙学语开始就为他们报有许多的兴趣班,学前班,这也对幼儿的社会性交往造成了影响。
3.与父亲关系的好坏
对调查报告的整理可以看出,幼儿与父亲关系较好的交往能力比那些与父亲关系不太好的幼儿的交往能力要好一点。
4.家庭环境
家中只有一个幼儿,因此独生子女无法感受和体验到兄弟姐妹之间的交流交往。
(二)影响非独生子女社会性交往发展的差异的因素
1.家庭因素
家中有兄弟姐妹,因此,家长的注意力不可能全部给非独生子女,因此有时会忽略对非独生子女的某方面的教育。
2.与父亲关系的好坏
对调查报告的整理可以看出,幼儿与父亲关系较好的交往能力比那些与父亲关系不太好的幼儿的交往能力要好一点。
五、教育建议
本文通过对小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幼儿的调查研究数据的分析,了解到,就我园小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社会交往发展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因此给出了个人一点建议。
1.灌输正确思想 强化正确的交往方式
教师应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为幼儿灌输正确的交往方式 提倡幼儿在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下共同游戏学习,让幼儿感受团结协作的美好精神品质。
2.提倡合作 运用多种办法引导幼儿合作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可以尝试运用多种办法引导幼儿合作,让幼儿体验合作的乐趣。角色加入法,教师可以以合作者,帮助者,支持者的身份加入幼儿的活动中,通过角色的加入法,引导幼儿共同游戏共同合作,体验合作带来的乐趣联谊比赛法。教师可以用联谊比赛的方式,将独自游戏的幼儿联系在一起,通过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模式,让幼儿充分的体会多人游戏所带来的氛围和乐趣。合作分工法,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合作分工,使幼儿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更快的完成活动内容,让幼儿学会以合作分工的形式,共同游戏,在短时间内通过协作,完成相应的内容,使其通过与同伴交流,沟通感情,形成良好的友谊关系。
3.采用混龄游戏的模式
教师可以采用混龄游戏的模式,让幼儿体验照顾年纪较小的弟弟妹妹带来的成就感,从而使其改变霸道,欺负弱小的性格,学会以一个大哥哥大姐姐的姿态帮助,照顾他人,激发幼儿合作,帮助、保护他人的友好能力。
4.家长多带幼儿出去走动
通过多出去走动,来认识更多的人,鼓励幼儿多去和小伙伴交流沟通。
参考文献
[1]杨翠美.幼儿入学社会适应性教育的实践探索[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185—188.
[2]郑安云,同雪莉,田兵权.独生子女人格特征与数字搜索能力对照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122—125
[3]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