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大数据“杀熟”
2022-04-09刘博宁
刘博宁
随着网络支付在全民间的普及和下沉,近年在某些年轻人间出现了一股奇怪的风潮:点外卖要随机切换不同的平台,网购要拿着不同品牌的手机来回比对,甚至通勤路线也像游击队一样变化莫测,仿佛人人在参演谍战剧。剧中的反派不是某个恶棍,也不是什么神秘组织,而是网络时代特有的、看不见的对手——大数据“杀熟”。
早在2017年,微博一网友便曝出,其作为某旅行网站的老用户,预订某酒店的价格通常在380-400元,却发现不常使用此网站的朋友查询同一房间,报价只有300元,整整差出25%。一石激起千层浪,大量网友纷纷晾出身为资深用户却被抬价的经历,“大数据杀熟”自此成为网络热词。五年过后,大数据“杀熟”并未停下脚步,反而进化得更为狡猾、隐蔽。消费者即使掌握一系列网络反侦查技能,也难以逃脱大数据的“算计”。终于,在2022年3月1日《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正式实施,消费者总算拥有了拒绝大数据“杀熟”的法律武器。
大数据“杀熟”看似是时代的新产物,但它本质上属于人类交易中的古老手段——价格歧视。在经济学中,价格歧视分为三个级别:
一级价格歧视,指卖家为买家分别定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讨价还价。买卖双方你来我往各显神通,成交价格凭“演技”决定。这种定价方式属于愿赌服输,但成交的速度比较慢。
二级价格歧视,指卖家推出各种打包套餐,按商品数量给出不同价格。市面上流行的团购、拼购以及商家推出的“买N送N”属于此类。二级价格歧视对买家一视同仁,明码标价,属于消费者比较喜闻乐见的定价方式。
三级价格歧视,指卖家针对不同的市场制定不同价格。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尽可能描绘出精准的用户画像,根据用户的收入阶层和消费习惯制定不同价格。三级价格歧视的应用场景灵活,比如通过推出儿童票、老人票、学生票拉拢购买力较弱的人群,或是在高档小区标出高价赚取更多利润。网购时代,三级价格歧视还体现在购物节的优惠规则越加繁杂:愿付出时间精力的人获得低价,对应着不愿麻烦的人付出高价,如此便有效划分了价格敏感群体。
根据以上定义,我们会发现大数据杀熟属于三级价格歧视中的高阶玩法。时至今日,各大平台提供的服务项目几乎覆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们享受便捷的同时,个人数据却也成为了被标价的商品。地图打车获得你的居住坐标、出行路线,手机配置获得你的消费水平、品牌偏好,摄像美颜获得你的相貌打扮,医疗问诊获得你的健康状态,社交网络获得你的人际关系,搜索引擎获得你正在疑问的内容……这些数据的汇聚堪称看不见的福尔摩斯,可以为平台绘制出纳米级的用户画像,甚至“比你还了解你自己”。手握这些画像,平台便能够掐准时机,让用户蒙着眼睛接受不同人不同价、不同时间不同价、不同次数不同价,甚至不同手机不同价。于是便有了开篇提到的荒诞一幕,为了获得网络消费的便捷,人们的日常生活却变得更繁琐,更没有安全感。
那么,同属于价格歧视,为什么大数据“杀熟”令人格外反感呢?
首先,消費者和平台间存在信息不对等,与讨价还价的正面博弈或是明码标价不同,面对可以轻易变更的标价页面,消费者很难判断是否正在被“杀熟”,容易出现被欺骗的感觉。
再者,惯用网络平台的用户容易产生消费路径依赖,对于熟悉的平台拥有一种老朋友般的信任,遭遇黑箱操作的大数据“杀熟”会引发强烈的被背叛感。可以说伤害消费者的不是价格本身,而是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的丧失。反过来,对于平台来说,尽管“杀熟”能够让利润出现快速上涨,缓解资金压力,可一旦被消费者发现,艰苦打造的品牌形象也将付之一炬,并不划算。如果“杀熟”在各大平台成为常态,使消费者无从选择,那么破坏的更是网络经济的整体环境,堪比杀鸡取卵。
为了缓解大数据“杀熟”的副作用,一些平台会采用更温和的手段,比如打开部分数据黑箱,将价格变化展示出来(如高峰加价),或者使用天降红包,强调抽奖,化解“杀熟”属性。尽管此类措施被证明非常有效,但其本质是否发生了改变仍有存疑。想从根源上解决大数据“杀熟”,国家层面的监管和消费者个人层面的警惕必不可少。可喜可贺的是,2021年1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及2022年3月1日施行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展现了国家层面遏制大数据杀熟的决心。根据《保护法》与《规定》,我们将在2022年见证以下方面的改善:
1.平台应当保护消费者公平交易的权利,不得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
2.用户有权看到平台为自己打出的用户标签,进行保留或删除操作,从而拥有知情权和选择权。
3.平台应当明确告知算法服务的情况,适当公示算法的目的、原理、机制。
4.用户有权拒绝平台打包获取个人信息,对透露哪些信息拥有自主选择权。
相信这一系列的举措将很快对大数据“杀熟”起到釜底抽薪之效,人们不必再与各大平台大打数据游击战。从现在开始,如何拒绝被记录?只需动动手指打开app设置,找到隐私栏,关闭个性化服务。如果每个人都能提升法律意识,加强自我保护,那么大数据便不再是洪水猛兽。
仰望宇宙的无垠,慨叹生命的绚烂,在智慧之诗中品味科学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