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移动支付用户选择
2022-04-09朱严灏张健
朱严灏 张健
摘要: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支付方式中的应用,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便利,也促进了支付行业的蓬勃发展,而且支付方式也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产生多种支付模式,如何增强用户对移动支付的选择、提高人们支付的便利性,是大数据环境下人们关注移动支付的重点。通过构建大数据环境下移动支付用户选择的模型,详细分析了影响移动支付用户选择的因素及其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提高移动支付用户选择的相应促进措施。
关键词:大数据;移动支付;用户选择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2)06-0019-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随着金融市场多元化的发展,用户的移动支付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而智能手机成本降低也为移动支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线上支付的方式成为人们常用的方式。在大数据环境下,移动支付促使交易的实现,交易产生了数据,在大数据的环境下,还能有效的规范用户的支付行为,对移动支付用户的选择也产生了新的影响,而且用户在大数据的环境下,移动支付习惯也会出现多种变化,支付的方式也会发生变化。分析移动支付用户选择的影响因素,探究影响移动支付用户选择的真正因素,以促进移动支付行业的发展。
1 大数据背景下移动支付的模型构建
移动支付是移动互联网与支付技术的产物,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提高支付的便利性,在对移动支付用户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可以借鉴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的拓展形式对大数据背景用户移动支付选择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社会影响、感知风险等角度进行分析,在大数据的环境下,影响用户支付选择的因素,包括信息技术、支付环境、便捷性等,由于影响移动支付用户选择的因素比较复杂,分析大数据环境下用户选择移动支付选择的影响因素,能发现当前用户移动支付选择偏好与影响因素,从而能探究用户在实施移动支付时关注要点。通过对比可以了解传统环境与大数据环境用户支付选择进行分析,探究大数据环境下用户支付选择的潜在需求,从而能够为不同的商家提供建议,将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基于用户的需求,提高用户的满意度与忠诚度,并能发现潜在的需求,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服务,并帮助用户养成良好的支付习惯,为商家增加用户数量。由于在不同的环境中,用户采用移动支付选择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不仅与商家提供的服务与支付平台有关,还与商家提供的服务体验性、便捷性有关。针对大数据技术在移动支付环境中的应用,构建如图1所示。
1.1 移动支付的感知有用性与易用性
在大数据环境下,移动支付用户在做出选择时,往往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将TAM中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进行扩充,便于分析用户在移动设备支付的情况中选择支付方式。在大数据的环境下,用户的信用额度和移动支付的实时性对用户的感知有用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即用户移动支付要具有個性化与多样化,才能提高用户的满意度,也会影响着用户对移动支付的选择。
1.2 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作为外生变量对用户移动支付选择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在大数据环境下,用户主观规范、移动支付平台的个性化推荐是社会影响的关键因素,作为消费者的个体在支付的过程中,总会受到集体或者社会周围人的影响,从而会产生从众心理。在大数据环境下,对用户移动支付的行为数据进行采集、分析与处理,得到用户的消费数据、行为偏好等,从而为移动支付平台提供决策建议,以便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1.3 感知风险
在大数据的环境下,用户在移动支付的过程中,对支付环境的安全与大数据环境下个人数据的安全,存在着感知风险的情况,也会影响用户移动支付的选择。支付安全主要保护用户在采用移动支付时,支付是否成功、交易的结果是否正确、支付的账户是否安全等。大数据环境下的个人隐私,主要包括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支付信息等信息是否被泄露,给用户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从而影响用户移动支付的积极性。
1.4 感知信任
在传统的交易过程中,用户的交易存在银行的安全保障,相对比较安全。而在大数据环境下的移动支付,则是用户直接支付,安全性的问题一直是用户选择移动支付的关键。感知信任是用户移动支付选择的重要影响,一般将商家的品牌与服务质量作为基础,品牌的可靠性是用户移动支付选择的前提,显示出用户对商家品牌的可信度,而服务质量主要体现出移动支付平台的功能是否安全、可靠,能为用户的个人账户安全提供质量评判。
1.5 个性化推荐、信用额度、隐私关注
个性化推荐、信用额度、隐私关注都是大数据环境下影响用户移动支付选择的变量,由于移动支付会产生大量的支付数据,随着用户数量的剧增,也转变了移动支付的方式。在移动支付的过程中,需要将用户支付所连接的线上支付与线下交易电子商务场景结合在一起。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不仅可以评估商家产品的服务质量,还能评价用户支付的安全性。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可以预测用户的支付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用户转变支付观念、选择便捷的支付方式。
1.6 移动性、实时性与兼容性
移动性、实时性与兼容性是移动支付的特性变量。用户在进行支付时,在无现金刷卡的情况下完成资金的支付时,移动支付的优势就十分明显,从而能有效地突破支付场景的限制,随时随地完成支付,为用户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选择。兼容性在很大程度上要求移动支付的平台满足不同用户的支付需求、提高用户的信任感、降低用户的感知风险、提高移动支付的安全性,增加用户移动支付选择的合理性。
2 影响移动支付用户选择的因素分析
在利用整合技术接受和使用模型来分析用户移动支付选择影响因素时,社会影响作为外生变量是对技术接受模型(TAM)的补充。将金融系统中的社会影响、支付平台等融入该模型,用户的主观规范与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分析与个性化推荐融入模型,能有效地对用户移动支付选择的理性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用户在消费的过程中,其个体移动支付选择总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并产生从众心理。在大数据环境下,采用个性化信息推荐是指如果用户看见周围的人使用移动支付,用户也有可能选择移动支付的方式,同时如果用户接受符合自己习惯的推荐信息,则更有可能倾向于移动支付方式的选择。用户在移动支付方式选择时同样重视自己的支付安全。一方面,在大数据环境下,用户的信息数据、账户安全、交易安全、个人隐私等在被采集后转化为大数据,存在泄露的风险,降低了用户对移动支付方式选择信任感;另一方面,信任感的降低也导致了用户的感知不确定性,增加了用户选择的感知风险性。而且,移动支付环境缺少了银行支付的保障,影响着用户对移动支付选择的信任度。因此,大数据环境下,对用户移动支付选择的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地。结合构建的大数据背景下移动支付模型,影响用户支付选择的因素如表1所示。
3 提升移动支付用户选择的实施策略
3.1 提高移动支付的安全技术
为了提高移动支付的安全性能,升级隐私保护技术,采用多种技术,加强支付安全保障。从用户的感知风险可以看出,大数据环境下,用户在选择移动支付时,非常注重支付环境的安全。如果用户的支付信息数据、个人信息等遭到泄露,直接影响着用户的资金安全,也直接决定了用户对移动支付平台的使用。由于用户对移动支付的隐私关注度非常高,需要移动支付业务平台能够为用户的支付安全提供有效保障,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与要求,不能泄露用户的信息。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云技术运用,大数据平台对用户信息数据的采集,也被用户所熟知,移动支付平台需要提供支付安全保障措施,升级用户信息安全保障措施,既不能泄露用户的信息数据,也不能将用户的信息数据进行商业利用,提高用户信息保护的机制,才能提高用户移动支付选择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用户对移动支付平台的信任度。因此,基于大数据的移动支付平台服务商,必须完善用户的交易安全细节,保障用户的个人信息、账户信息的安全,保障用户交易的数据隐私性,主动分析用户移动支付环境的安全性能,从多个方位保障用户的信息安全。
3.2 基于大数据技术,引导用户消费习惯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市场的商业模式也出现了多样化,给用户提供的支付方式也越来越多。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的行为数据与消费模式进行分析时,需要从技术入手,提升服务水平,为用户提供精准的推荐信息。通过对用户的消费行为进行预测,针对用户的个性化特征,开发个性化的消费产品,才能提高用户移动支付的积极性,引导用户进行理性消费。将技术的进步融入移动支付的产品与服务中,为用户提供个性化、贴心化的服务,使用户感受到移动支付技术的进步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与智能,提高用户对移动支付平台的黏性,进一步促进金融市场发展。
3.3 完善平台功能,提升用户选择意愿
在大数据环境下,针对用户移动支付的选择,不同移动支付平台需要不断完善用户的支付功能,提高移动支付的安全保证,使各个支付页面更加简洁、操作更加简便与易用,提高用户的移动支付速度,同时在用户移动支付遇到困难时,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支付服务。在防病毒安全上,能够为用户移动支付提供主动防御技术,保证用户支付环境的安全。移动支付服务平台只有根据用户的消费习惯,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支付服务,增强用户的移动支付体验效果,提高用户对移动支付的黏度,才能进一步提升用户移动支付选择的意愿。
参考文献:
[1] 朱光婷,朱君.大數据环境下网络消费者行为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4(23):59-61.
[2] 曹媛媛,李琪.移动支付使用者使用意向与使用行为模型及实证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24(2):72-77.
[3] 葛志远,杨丽霞,沈佳.TAM模型在电子商务领域的扩展性应用综述[J].商业时代,2012(12):45-46.
[4] 周媚.基于心流理论的移动支付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研究——以Apple Pay用户为例[J].管理观察,2017(2):91-94.
【通联编辑:唐一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