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策略研究
2022-04-09杨惠然
杨惠然
统编教材一改传统编排策略,在注重人文性的同时,更强调工具性,突出语用教学,将小学需要掌握的语文要素逐一编排在单元体系中。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围绕语文要素,通过讲读、自读以及语文园地,积极搭建平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与文本、作者乃至编者进行深度对话,助力学生走进、理解、落实语文要素。
一、突出学生主体,研判语文要素
研读统编教材,每一册教材,乃至每一单元,都有明确的编辑意图。这种编辑意图是通过语文要素来体现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主动与教材对话,准确把握编辑意图,并且根据学生实际认知水平,以及相应的教学条件,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落实语文要素,在推进课堂教学走进精彩的同时,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以三年级上册教材为例。八个单元,都是围绕人文进行选题的,主要包括“学校生活”“金秋时节”“中外童话”“阅读策略”“留心观察”“祖国山河”“我与自然”“美好品质”等主题。而在这不同的单元主题中,穿插着不同的语文要素。比如“学校生活”单元中语文要素为“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金秋时节”单元中语文要素为“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些语文要素既是串联单元教学的主线,也是单元教学的重点难点。
语文要素在单元导读中只是一两句话,教师要立足学生主体地位,结合他们的生活体验,创设符合他们认知的教学情境,助力语文要素细化到课堂教学中,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以“学校生活”这一单元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重点关注具有新鲜感的词语或者句子。教学设计中,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举例让学生明白“新鲜感”;接着借助习作训练,鼓励学生讲一讲暑假里的“新鲜事”,或者用照片、视频等方式介绍自己的“新鲜事”。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语文要素,而且还能将其细化、具体化,便于落实。
无论是单元中的语文要素,还是贯穿于整个教材的语文要素,都是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编排的,都是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有序推进的。在研判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教材编排意图,认真研判语文要素,并且按照单元编排体系进行有序推进。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享受“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的喜悦,而且还能有序推进语文要素的教学,为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创造条件。
二、整合教材内容,融合语文要素
教師要根据单元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将语文要素融入课后习题、语文园地、单元导读等具体教学中,通过相应的语用训练,助力学生语文素养巩固内化。这里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浅析整合教材内容,融入“批注”要素策略。
融合课后习题。该单元语文要素为“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其中《牛和鹅》课后习题为“想想可以从哪些角度给文章作批注”,《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课后习题为“在你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陀螺》课后习题为“在你体会比较深的地方作批注”。三篇课文都是精读课文,课后习题都是围绕“批注”展开,而且要求从易到难,随着讲读课文有序推进。教师要认真研读课后习题,结合语文要素,将其融入阅读教学中,并且有效落实。
融合课文旁批。该单元《牛和鹅》这一课教材,增加了不少旁批。教师可以将其进行分类归纳,并且结合不同批注进行阅读,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在其后几篇课文中,教师可以先放手让学生进行自学,然后仿照《牛和鹅》这一课批注例子进行旁批,以期理解文本内容,内化巩固语文要素。
融合语文园地。推进语文园地教学,也是帮助学生巩固落实语文要素的重要途径。该单元语文园地“交流平台”总结概括了批注内容及方法。教学中,教师一方面需要帮助学生结合讲读课文梳理批注方法、策略;另一方面可以选择相应课外文章,或者自读课文,鼓励学生边阅读边批注,或者圈出生字词,画出感兴趣的句子,并且进行旁批感想,或者发表观点。
融合单元导读。针对单元教学,教师不应着急进行讲读教学,而应引导学生先预习单元导读,把握单元目标,明确语文要素,并且结合自己的理解预习课文。这一单元“批注”要素,其实学生之前已经接触过,比如圈画生字词,标注自然段,但是相应旁批,学生还会遇到困难。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对学生进行批注引导,助力语文要素落实。
三、推进分层设计,落实语文要素
对于语文要素,前面是站在整个单元上进行研判,融合;落实到具体讲读课文,却需要教师将其融入课堂教学目标,并且结合关键语句,借助相应的语用教学训练,进行分层设计,以期将语文要素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牧场之国》一课为例。这一单元要素是“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下面结合“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一关键句进行分层设计。
第一层次:助推课文统领。“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一关键句,在文中出现了四次,而四次的位置不同,自然作用也不同。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分别找出四句话所处的位置。接着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四句话的作用,理解四句话分别赞美什么。第一次赞美草原风光,第二次赞美骏马飞驰风光,第三次赞美安闲风光,第四次赞美牧场宁静风光。不同场景,读出不同情感,继而体会景物不同的美。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个人读、集体读、小组读、联系上下文读等多种方式,体验这一关键语句的妙用,为后续教学作好铺垫。
第二层次:助推内容理解。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分组合作策略,成立荷兰牧场小导游,介绍草原的美,让他们从中领略牧场的动态美;也可以直接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扮演”牧民,介绍各种骏马,并从中学习修辞表达技巧,比如牛犊像贵妇人、老牛像家长、骏马成了主人和公爵……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还能引导学生跨越时空,从多角度体验牧场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针对学生介绍,教师要事先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或者通过相应视频,对荷兰牧场有了相应的了解,再对照文本进行介绍,这样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第三层次:助推要素落实。对于荷兰广阔的草原,除了文本所提到的牛群、骏马等,肯定还有其他动物。对此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拓展,还有其他什么动物。具体来说,可以是动物,比如小鹿、狼等;可以是家禽,比如鸭子、鹅等;也可以是鸟类,比如天鹅、大雁等。接着鼓励学生从中选一两种动物,运用拟人手法参照文本方式,进行仿写,重点要写出动物自由自在的感觉。最后以小组互评、点评等方式,助推学生理解巩固语文要素。如有必要,也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请学生参照这篇课文,写一写校园操场。
总而言之,语文课堂教学要根据有关要素引导学生走进教材,提升语文素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要素落实,一方面认真研读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将语文要素细致融入每一节课中,做到有序推进,稳步落实;另一方面也要通过长期的语用训练,帮助学生巩固落实语文要素,将其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简介:江苏省张家港市常青藤实验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