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信息技术为媒介的语境教学策略探索

2022-04-09宗小慧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石兽石头语境

宗小慧

淮阴师范学院孔凡成教授曾说:“语境不仅是语文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也是其存在状态和达成路径。”因而在语境中呈现、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用语境培养和检验语文核心素养,是对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那么,在信息技术爆炸式发展、自媒体进入千家万户的新型社会,我们的语境教学是不是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设计手段呢?下面,笔者以《河中石兽》教学设计为例,探索依靠信息技术创设语境的新策略。

一、引入自媒体——增强语境激趣功能

《河中石兽》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它是清代才子纪昀的一篇志怪小说。讲述的是面对沉入河底的石兽,三类人对打捞石兽的不同观点、依据及其结果。其中老河兵的推理原理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以往教学这一内容主要依靠教师的单向讲授,对于没有任何物理知识的初一学生而言听得是云里雾里。笔者在教授时作了如下设计。

师:石兽哪里去了?僧人、讲学家、老河兵作出了不同的判断,他们的观点以及判断依据分别是什么呢?我们先来说说僧人和讲学家的部分。

生:僧人一开始认为在原地,但是“竟不可得”。后来以为顺着水流移到下流,但“寻十余里无迹”。讲学家认为石兽在“地中”,理由是石头重,沙子软,石兽陷在沙子里越沉越深了。

师:看来同学们对僧人和讲学家的判断依据还是理解得很到位的。老河兵的推断依据是本文的难点。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进行了预习,并且要求各小组拍摄抖音小视频来演示老河兵的推断过程。老师从你们上传的视频中选择了几组不同的理解,请同学们看一看你更赞同哪一组的演示,并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已经拥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组织教学,这便是认知语境的运用。传统的认知语境大都是通过师生一问一答的方式完成的。例如老师抛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读懂了老河兵的话了吗?谁来说说你的理解。这样的方式简单直接,不失为“搭桥过河”的良方。但如果对这个问题学生产生了不同的理解,或者这个问题是本文的难点,那么突破不了就无法准确理解文章的主旨。

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巧妙地利用信息技术,将学生喜闻乐见的自媒体带进课堂,既可以了解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原始认知情况,课上又能利用小视频与课文内容进行对比探究,在趣味十足的活动中完美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视频配音——突破传统语境解读

常见的文本解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作者中心范式,强调通过知人论世解读文本,其实质是利用作者写作的情景语境因素、认知背景因素和作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来解读文本。第二种是文本中心范式,强调通过文本自身的上下文,紧扣文本自身的表现形式来解读文本,这是上下文解读法的运用。这两种解读方式均侧重于从文本到读者的单向输入,但是文本的意义不应该是固定的、单一的,它应该是作者的创作和读者的接受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有了第三种文本解读方式:读者中心范式,即通过读者的认知背景来解读文本,这是认知语境解读法的运用。这三种范式相互独立又彼此依存,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应该综合运用三种解读方式。在讲授《河中石兽》时,笔者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在文本解读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

师:刚才我们通过几个小视频的对比,弄懂了老河兵的推理依据,下面请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身份来为老师制作的视频配音,讲清楚三者推理的结论和依据。

生:我从僧人的角度来配音。我们寺庙门前原本有两只石兽,后来因为山门倒塌一起沉入了河底。如今,我们打算重建寺门,想把两只石兽打捞上来。石头那么重,掉到水里不会像树叶一样漂走,自然在原地找了,可是却没有找到。我们又到下游去找,还是没能找到。正当我们无计可施的时候,在我们寺庙里讲学的讲学家有了主意。他笑着说:“应该到地中寻找,因为石头又重又硬,沙子又软又轻,石头陷到沙子里越沉越深。”大家心服口服,认为他说得对。这时一个老河兵听说了这件事,又提出了不同观点,他说:“应该到上流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头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大家按照老河兵的话去寻找,果然找到了。

播放视频已是老师们目前常用的教学手段,它可以轻松地将学生带进生动的直观情境,调动学生视觉和听觉功能,这是消化吸收知识的最佳选择。而为视频配音不仅保留了视频播放的生动性、直观性,而且提升了学生的课堂融入感,化被动的听讲为主动的陈述,变革了学习方式。同时,充分调动了学生对不同人物不同身份的角色体验,以及日常生活中物体沉入河底的生活经验,使文本分析有了个性化的解读。

三、视频连线——实现学科语境整合

周淑萍教授在《语境研究——传统与创新》一书中谈到“语境研究的发展趋向”时提出:“语境研究跨学科的特性将得到进一步体现……走学科整合的路径将成为必然……”跨学科设计指的是当单一的学科知识无法达到教学目的或者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的时候,进行多个学科知识整合的活动。在知识大融合、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里,“跨界”整合或将成为课堂的新常态。当然跨学科教学不是简单地知识拼接或混搭,是基于理解文本、培养能力的需要。

师:同学们,学习了本文后,假设现在我们生活中,河边有一只石兽滚入水中,十余年后,你会到哪里寻找石兽?

生(异口同声):上游。

师:同学们,咱們刚才从课文中学到了一个道理:凡事不可臆断。真的确定是“上游”吗?

(课件出示“中国教师梁恕俭的博文《你怀疑过‘河中石兽’吗》”和“山西永济蒲津渡在原址挖出唐代铁牛的实例”)

师:看了这两个例子,你们还认为到上游寻找吗?石兽掉到水里到底到哪里寻找呢?下面让我们来现场视频连线物理老师,看看物理老师是怎么解释的。

当学生从课本获得的认知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就是对学生知识体系、思维方法、价值取向进行正向引导的最佳时期。这里的难题由语文老师说出显然没什么说服力,因此笔者创设了一个真实的情景语境。所谓情景语境,指的是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对言语活动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包括参与者双方、场合、说话的正式程度、交际媒介、话题或语域。通过视频连线,将物理老师请进课堂为学生答疑解惑,这样一个情景语境既避免了老师的空洞说教,刺激了学生的情绪新鲜感,又突破了常规教学手段的局限,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大大拓展了课堂学习资源,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与实践,延伸到其他学科,实现多层面、多学科知识的有效链接。

总之,一切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为了创设语境,更好地解读文本。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也一样,它只是对语文教学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不能画蛇添足,更不能喧宾夺主,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地方。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皋市磨头镇磨头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石兽石头语境
别小瞧了石头
南朝陵墓神道石兽造型设计分析*
——以萧梁王侯墓为例
《河中石兽》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