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翻译观视角下《青衣》德译本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研究

2022-04-08屈巧红

东北亚外语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二郎神青衣译者

屈巧红 剂 颖

大连外国语大学 大 连 116044 中 国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翻译领域出现了“文化转向”范式,形成了翻译文化学派。一直以来学界内有关翻译“可译”与“不可译”之争从未停息。“可译”方认为源语中的字词都可以在译语中找到对应的表达;“不可译”方则认为虽然作品在语码层面上完成了符码转换,可暗含的文化内核却并未被完整的表达出来。文化翻译学派立足于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倡导将源语中特有的文化因素变得“可译”,从而达到两种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对话的效果。

2000年,毕飞宇的短篇小说《青衣》在中国首次出版。小说以中国传统戏剧为主体框架,着眼于20年后对戏剧《奔月》的重演,牵涉出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与抗衡。《青衣》的德译本由德国著名汉学家马海默(Marco Hermann)完成。2002年以来他将众多中国现当代作家如刘慈欣、毕飞宇、刘震云及其作品介绍到德语世界。《青衣》作为其译作底本,蕴含大量中国文化印记的词汇和表达。鉴于此,本文以《青衣》的德译本为研究对象,探究马海默在对《青衣》中文化因素翻译时的考量,以此探究文化翻译的内在要求,为文化翻译提供参考。

二、文化翻译观与文化专有项

1.文化翻译观

20世纪60年代,西方翻译领域涌现出一批从比较文学研究切入翻译研究的学者,促使翻译发生了文化转向。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1992年巴氏和勒氏合力主编《翻译、历史与文化》并正式提出了“翻译的文化转向”这一口号。1990年巴氏和勒氏在《“文化转向”导言》中指出:“翻译中如果有对等的话,也就是功能上的对等,即使译文在目标语文化中发挥原文在原文文化中同样的功能”(Bassnett &Lefevere,1990: 8)。在他们看来,文化功能对等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必须要被考虑到,因为任何一种语言与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密不可分;其次,“对等”并不意味着“同一”,而是有着不同的层次,如词汇对等、语法结构对等、功能对等;最后,要想使得译文在目标语文化中发挥着与原作在原文文化中相同的作用,必须要进行文化转换。

针对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这一问题,巴斯内特和勒菲弗尔认为,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大量的调整才能达到功能上的对等。在此过程中译者会采取各种翻译策略,以期译文符合翻译的文化功能对等。

2.文化专有项

1996年西班牙翻译工作者艾克西拉提出了“文化专有项”的概念并将其笼统的划分为专有名词和通用词汇两大类。2007年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将文化专有项具体划分为五类:生态文化专有项、物质文化专有项、社会文化专有项、宗教文化专有项、语言文化专有项(Nida,2007: 91)。本文从奈达对文化专有项的划分方式入手,探究译者在对这些文化专有项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

三、实证分析

1.生态文化专有项

生态文化专有项指与生态环境有关的一些文化词汇,其中包括动物、植物、地理位置等。

例1:后台立即变成了捅开的马蜂窝。

Sofort verwandelte sich die Kulisse in ein angestochenes Wespennest.

“马蜂窝”从生物学的角度指马蜂的蜂房,是马蜂进行栖息、繁殖、生活等生命活动的场所。随着意义的演变“马蜂窝”被用来“比喻不好对付的人或容易惹起麻烦的事”(商务国际辞书编辑部,2018: 515)。鉴于马蜂的攻击性特点,人们也用“捅了马蜂窝”来形容一个人摊上了棘手的事情。译例中“捅开的马蜂窝”具体指筱艳秋出于嫉妒一时失手将保温杯中的热水泼到李雪芬脸上后剧场后台手忙脚乱的样子。译者在翻译时采取直译的策略,将其译为ein angestochenes Wespennest(被刺穿的马蜂窝)。“捅马蜂窝”在德语中的固定表达为“in ein Wespennest stechen/greifen”(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3: 1734)此处译者充分考虑到了文中的时态,使用二分词做定语,成功的保留了原文的基本含义。这种译法的巧妙之处就在于既保留了原文的形式与内涵又做到了忠实原文。

例2:没有烟厂的启动资金,《奔月》只能是水中月。

Ohne die Unterstützung des Generaldirektors der Zigarettenfabrik wäre das ganze Projekt wie eine Seifenblase zerplatzt.

“水中月”本为佛教用语,比喻一切事物都无实体,后用来比喻虚幻的景象。文本借“水中月”旨在表明只有依靠烟厂老板对《奔月》的投资,演出才得以实现。德语译者采取了等值意象替代的方法对此进行翻译。“水中月”是中文特有的表达,译语读者很难领会背后的文化内涵。鉴于目标语受众的语用习惯,译者将“水中月”译为eine Seifenblase zerplatzt(破裂的肥皂泡)。这种译法巧妙地传达了事物易逝的深层内涵,使得源语读者与译语读者能够获得一致的阅读体验。

2.物质文化专有项

物质文化专有项涉及到生活中的实物,如衣食住行、器具等。

例3:她的运眼、行腔、吐字、归音和甩动的水袖弥漫着一股先天的悲剧性。

die Art,wie sie ihre Blicke schweifen ließ,wie sie sang und jede Silbe aussprach und wie sie ihre wallenden Wasserärmel schwenkte - das alles atmete eine natürliche Aura der Tragik.

“水袖”指的是“表演古典戏曲、舞蹈的演员所穿服装的袖端拖下来的部分,由白色绸子或绢制成”(商务国际辞书编辑部,2018: 734)。作为袖舞道具的“水袖”是中华文化的结晶,也是一门表演艺术,主要通过技法和身体的表现力体现行云流水般的美感。它也是对中国古代服饰衣袖的夸张展现,是戏装的重要组成部分。《青衣》中“水袖”作为戏剧服饰的组成部分,通过筱艳秋的专业的表演方式体现出她所塑造出的悲剧性角色。在德语译文中“水袖”被直译成Wasserärmel,这样的译法势必会给目标读者造成阅读障碍。但紧接着译者采取了文外翻译的方法加以解释:In der Peking-Oper pflegt man lange...Wasserärmel (shuixiu)。这样的翻译,即使目标语读者并不了解这一文化元素,但他们可以有一个笼统的认知,不会导致误解。

例4:就好像这些问题一直缠绕在他们的心坎上,是他们的衣食住行,油盐酱醋。

Als wäre die Lösung dieser Schwierigkeiten ihnen ein so elementares,vitales Bedürfnis wie die Luft,die sie atmeten,und der Reis,den sie aßen.

“衣食住行,油盐酱醋”在汉语中指一些基本的生活要素。译例中剧团人员与烟厂老板吃饭时,老板谈起了国际态势,WTO,科索沃,戏曲的市场化与产业化等问题。在座的其他人都配合着老板,仿佛这些问题也是他们一直以来关切的。此处的“衣食住行,油盐酱醋”并非指客观存在的实物,而是那些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在德语中并未出现“衣食住行,油盐酱醋”,取而代之的是“如同呼吸的空气(Luft)和充饥的米饭(Reis)一样的基本生存需求”。在翻译中译者采取了创译的策略,虽然并不能完整的传达原作的内涵,但却从整体上对文化内涵进行了正确的把握。

3.社会文化专有项

社会文化专有项包含的内容较为广阔,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社会规范、风土人情、人物称谓等。

例5:你不嫌我肥,观众可不承认嫦娥是个胖婆娘。

Du findest mich vielleicht nicht zu dick,aber das Publikum würde einer dicken Vettel niemals abkaufen,dass sie Chang´e ist.

“婆娘”出自方言有两层含义:“1.泛指已婚的妇女(多含轻视意);2.妻子”(商务国际辞书编辑部,2018: 602)。译例中“婆娘”二字暗含着贬义与嘲讽,同时也折射出筱艳秋对自己容貌身材的嫌弃。在德语中“婆娘”被翻译成了Vettel,杜登词典中解释为“ungepflegte,schlampige o.ä.ältere Frau(不修边幅的老女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3: 1677)。由此可见,译者在翻译时将源语的讽刺内涵考虑在内。但从忠实原文的角度出发,并未达到翻译对等的效果。因此,此处的翻译方式还有待改进。

例6:把老板请来,再把头头脑脑请来,顺便叫几个记者,事情就有个开头的样子了。

Wenn er den Generaldirektor und all die mehr oder weniger hohen Tiere einlud und dazu noch ein paar Journalisten holte,dann gab er der Wiederaufnahme der Opern.

“头头脑脑”本意指人的身体部位。在汉语中一般比喻很重要的、地位很高的抑或是很有权势的人。马海默在翻译这一文化因素的时候,将其译为die mehr oder weniger hohen Tiere,在此显然并未准确传达出原作的内涵。译者将人对应翻译为Tiere(动物),并不恰当。但就翻译策略而言译者采取了上位词翻译的方法,用上位概念来概括所属的下位词的共同特征。这一翻译方式会给受众造成歧义,不易于原文内容的精准传达。

4.宗教文化专有项

宗教文化专有项指的是涉及到宗教信仰、宗教传统、传说等表达。

例7:今天撞上菩萨了,撞上菩萨了。

Heute ist mir ein Buddha begegnet,ein barmherziger Buddha!

“菩萨”是典型的宗教用语,在字典中有四个释义:“1.佛教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2.泛指佛和某些神;3.比喻心肠善良的人;4.喻指有权利的神通广大的人”(商务国际辞书编辑部,2018: 605)。在中国人心中“菩萨”可被称之为“全能神”,它无事不办,无人不帮,无人不佑。译例中剧团团长乔炳璋参加宴会时遇到烟厂老板,老板称要投资《奔月》一戏。团长在剧团萧条许久后突然获悉这样的好消息,便本能地喊出了“撞上菩萨”的话。此处的“菩萨”借用字典中“有权利的神通广大的人”之意。译者在翻译这一宗教文化用语时直接译为Buddha(佛),既不会造成歧义也便于目标语受众理解,恰当地传达了原文中的文化内涵义。

例8:虽说只是嫦娥的B档,但是谁也不能否认,二郎神的灵光已经照亮春来了。

Auch wenn sie nur die Zweitbesetzung der Chang´e war,konnte doch niemand bestreiten,dass der magische Glanz von Erlangshen schon auf ihr lag.

“二郎神”是一位民间信仰的神仙,他力大无穷,法术无边。随着道教神灵体系的不断完善,二郎神又被纳入道教中,成为道教中的尊神。在民俗中,二郎神神武显赫,英勇善战,可安四方,护边陲,解民苦,助中兴。译例中二郎神为可以给人带来幸运的神。译者在对“二郎神”的处理上采用了音译加注释的策略,将其解释为“三个眼睛的中国神,它可以驱逐妖魔并带来幸运”。这样做既将二郎神的基本特征描绘了出来,又对背后的文化内涵做了交代。

5.语言文化专有项

语言文化专有项是富有浓厚文化特色的表达,例如成语、谚语、俗语、歇后语等。

例9:他们挣不来一分钱,耗起银子来却是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Opernsänger verdienen nichts,aber sie sind Meister darin,dieses Nichts mit vollen Händen auszugeben.

“老将出马,一个顶俩”是一句歇后语,其释义为:“经验丰富的人,出面做事作用很大”(温端政,2018: 411)。在原文中“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带有讽刺意味:戏剧演员们平日里挣的钱不多,可是他们在花销上却便表现出惊人的能力。因此对于团长乔炳璋而言,资金成为剧团存活下去最大的问题。在此,译者结合语境翻译成:Sie sind Meister darin,dieses Nichts mit vollen Händen auszugeben.此处采用意译策略,避免了文化因素对受众理解造成障碍。

例10:舆论在以倒计时这种最为撩拨人的方式提醒人们,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Und sie scheuten nicht einmal davor zurück,die Tage bis zur Premiere im Countdown zu zählen,um das Interesse noch auf die Spitze zu treiben.Alles war vorbereitet - soweit man alles vorbereiten konnte.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出自于《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周瑜准备采取火攻曹操,已做好一切准备,但不刮东风的话无法胜敌。后来人们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比喻做好了一切准备,只差最后一个条件。原作中指的是随着《奔月》公演的临近,舆论在不断升温,一切都已经准备妥当,就等着上映了。马海默在翻译时采用意译的策略,并未对其来源等文化内涵进行解释,以免给目标语受众造成理解障碍。

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毕飞宇的《青衣》中蕴含了大量的中国特色的词汇和表达。德国汉学家马海默在进行翻译时充分考虑到了文化因素,在翻译时并非仅追求语码上的对等,而且从词汇选择、语法结构以及文化前见等多个层面上实现动态对等的效果。在文化转换过程中灵活采用了直译、意译、文外解释、创译等翻译策略,以求译语在目标语文化中发挥着与原文在原文文化中相同的作用。从整体来看马氏的翻译基本符合文化翻译的要求,译作较为完整地传达了原作的基本内涵,能够促进德国读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接受,对于中华文化“走出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二郎神青衣译者
青衣覆雪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青衣
孙猴子”大战“二郎神”
孙猴子大战二郎神
我家的“二郎神”
邻居家的“二郎神”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