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国式现代化”情感意蕴的变迁看中国人自信的生成

2022-04-08刘建军梁天卓

高校辅导员 2022年5期
关键词:意蕴中国式现代化

刘建军 梁天卓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命题,为中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作出系统设计与战略构想,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中国成功发展的重要标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伴随“中国式现代化”取得非凡成就,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也随之经历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转变,中国人内在生成的自信便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成果之一。“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以来,在各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情感意蕴,从中可以窥见中国人自信生成的心路历程。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情感意蕴及其变迁的三个阶段

“中国式现代化”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尽管大家的角度和思路并不完全相同,但大致都是从其思想内涵与实践意义方面,着眼于党和国家的权威话语表述角度去研究阐释的。这些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也不应忽略情感维度,特别是大众情感的维度。“中国式现代化”的表述不仅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而且有浓郁的情感意蕴,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可偏颇。如果忽视了其情感意蕴,也就不能完整把握其科学内涵。

更重要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情感意蕴不是个别人的或少数人的,而是涉及全体中国人的大众情感和普遍心态。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时有一定的情感意蕴,人民群众普遍使用这一术语时更具有浓郁而强烈的社会心理和民众情感的色彩。“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个政治术语,其生命力不仅在于它是党和国家的正规表述,体现着一种政治权威性,而且更在于它的社会影响力和民众的认同。作为一个流行的民众术语,它不仅具有自身的科学内涵,更承载着普通民众的思想感情,体现着人们的社会心态。

从改革开放初期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到今天,经历了几十年的历史变迁。其间,“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内涵在一脉相承的前提下也在不断地丰富发展,表现为内容更加丰富,目标要求更高,我们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道路和战略步骤的认识更加明晰。与此同时,其所承载的民众情感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体现着中国人自信心形成的过程。大体说来,其情感意蕴的变迁主要有三个阶段。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自我谦卑式的表达,既体现中国人还不够自信,同时也是中国人自信生成的萌芽。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一种自我辩解或自我辩护式表述,既体现着中国人自信的增强,也代表着中国人的自信仍受制于外人的评价。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特别是随着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一种自信自尊的表达,充分展现了中国人对自身现代化及其道路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需要说明的是,这样三个阶段只是普通中国人情感变化的一个线索,体现了中国人不断增强自信的心路历程,其具体阶段划分是相对的。

二、作为自我谦卑式表达的“中国式现代化”

现代化通常指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跃迁的过程。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不仅表现为工业化水平,还渗透于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多个领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中国能否实现现代化,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关系到中国人民能否摆脱贫困,关系到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改革开放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创举。改革开放初期,国际交往增多,中国与西方现代化国家展开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交流,由此触动了中国人对现代化的认知。中国人在与西方国家的对比过程中开始试图寻找自身在世界各国中的位置,于是便有了对国家的自我评价,产生了身为中国人的自信和自卑感,国家的现代化水平成为中国人自我评价的重要标准。

“现代化”概念最早发端于西欧,并通过殖民等形式扩散至全球各个国家。全球现代化正是长久以来西欧和北美的政治制度与价值观念向世界其他地区传播的过程,因此“现代化”常被称为“西化”“欧化”,西方现代化被许多人视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唯一路径与普世范式。一些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关注中国现代化命题,在研究中受限于西方现代化理论范式,时常出现“以西格中”的现象,也就是立足于西方现代化的思想立场和研究视角,分析“中国的现代化缺少什么条件”“为何中国未发生类似现象”等问题,体现出典型的西方现代化思维定式。

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搞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建设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由此,“中国式现代化”正式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概念,表明中国的国情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参考标准。与纯粹“西方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指向特殊的现代化,即以中国的特殊国情为基础,适应中华民族发展逻辑,以国家独立自主、人民艰苦奋斗为准绳,目标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性地融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三重逻辑,实现了与西方现代化的话语分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说法解答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心中关于现代化建设的疑问,透露出中国共产党对于国家现代化的开创性筹划与广大中国人民对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美好愿景,呈现出中国人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及追求变革的心态。

但不可否认,“中国式现代化”的说法既体现了中国人的主体性和进取心,同时也体现出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在现代化上自我谦卑的态度。由于20世纪70、80年代生产力水平低、基础弱、底子薄等客观情况,我国短期内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追上西方发达国家的任务极为艰巨。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是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2]这当然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但也确实体现出一种谦卑的心态。

这种自我谦卑的态度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比较普遍的心理。我们不能以今天的标准去评估或指责当时国人的心态。在当时客观形势下,我们确实是真诚地感到自己的现代化是“不够格”的,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是低起点、低水平的,不可同日而语。在现代化问题上,特别是在西方发达国家所标示的现代化标准面前,我们是弱势的,是自信心不足而有自卑心理的。当然,敢于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落后,知耻而后勇,其本身就是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深层自信力的体现。但要真正提升全民的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还有待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有待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

三、作为自我辩解式表达的“中国式现代化”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遇挫折,处于低潮,形成了西强东弱的世界格局。资本主义似乎成为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主流道路,西方现代化成为后发国家学习的典范,“历史终结论”“社会主义失败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甚嚣尘上。西方意识形态霸权宣扬西方现代化终结了人类现代化的任何其他可能性,具备无条件对外扩散的至高优先性,中国企图探索得出一条异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是绝无可能的。在这一阶段,中国人的自信虽已有提升,但仍是不充分的,更多地受制于他人的评价和外部因素,内化他人的积极评价成为这一时期中国人自信生成的基本机制。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遵循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所作出的科学道路选择,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应当由中国国情决定道路取向。“中国特色”与“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如果忽略它们,理论上则难以厘清“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差异。然而,很多学者,尤其是西方学者在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时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这两个极其重要的基本特征。他们认为强调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会削弱“中国式现代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借鉴意义,殊不知“中国式现代化”的要义正在于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优越性和依据本国国情制定现代化道路这一核心理念。基于西方的霸权思维,凡不符合西方现代化道路的选择都被视为异类,“中国式现代化”遭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刻意偏见和负面评价。在此阶段,中国人不得不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用其长处与我国加以比较,运用西方现代化标准衡量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中国人的自信。

这一阶段所讲的“中国式现代化”则更多地带有自我辩解、自我澄清的情感。我们从实际出发,明确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制定了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我们根据这一阶段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要求,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各领域进行改革开放,并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方针政策。经过探索找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其有效性在实践中得到越来越有力的证明。中国发展蒸蒸日上,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所有这些,都极大提升了中国人的自信。但是,由于我国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明显差距,特别是受长期以来在世界上形成的西方式现代化道路“正统性”观念的影响,许多国家不认同我们的发展道路,认为我们的做法偏离了正确的现代化道路,没有遵循甚至破坏了世界贸易的规则,等等。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只能以国情进行自我辩解。

自我辩解当然是有意义的,是在为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做辩护。但是我们也要明白,凡是自我辩解都是弱势一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出一种不够自信。在这一阶段,我们的解释说服工作都是一种自我辩解式的讲道理。不仅对国外是这样,在国内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也不自觉地体现着这种自我辩解式的说理方式。显然,以自身“特色”性的特殊性道理,去抵御西方所谓“普世”性道理,是不能赢得和占据战略主动的,也不可能充分体现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作为自信自豪式表达的“中国式现代化”

伴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奋斗,仅用几十年时间便走完西方发达国家数百年的工业化进程。到2021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14万亿,占全球经济比重的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万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7.9岁。“中国式现代化”的辉煌成就彻底改变了以往世界现代化赛道上中国的“落后者”身份,并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等重要命题,丰富完善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中国人逐步走出了西方现代化的学徒状态并获得自我主张,产生了稳定内在的自我评价标准,逐步积累内化个体的自信,在与其他国家加以比较的过程中生成了强烈的民族自信。现在,我们可以有底气地说:“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3]当前,“中国式现代化”这一话语呈现出自尊自信的情感意蕴,筑牢了中国人的自信。

近年来,世界格局东升西降,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成果显著,中国人的获得感与归属感进一步增强,事实雄辩有力地证明了我们党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抉择。“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成功地带领中国走向现代化,还以其正确性、有效性与优越性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提供了现代化道路的全新选择,为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极大地激励着发展中国家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有助于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长期以来,有人秉持西方文明中心论,将资本主义视为人类文明的典型形态,资本主义文明似乎等同于现代文明。但在今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表明,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突破了建立在资本逻辑基础上的现代西方文明形态,打破了既往西方现代化对人类现代文明形态的垄断,创造了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光明前景,推动世界朝着开放、包容、共享的方向发展,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今讨论“中国式现代化”,中国人的心态发生了根本转变,自信不再建立于其他国家和群体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评价,不再出于仰视的弱势地位看待西方现代化,而是能够以昂扬自信、平和从容的心态讨论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差异。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意义的认识更深刻、评价也更高了。我们不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于世界上一些第三世界国家选择现代化道路有借鉴价值,而且从人类文明进步的整体视野和水平上对其作出高度评价,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于丰富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促进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推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并引导人类文明的未来方向具有重要意义。这使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充满着前所未有的自信和自豪。

自信是国家建设的精神之源。“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于邓小平同志所领导的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集成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其情感意蕴生动地展示了中国人自信的生成过程,让人们真切感受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与每个中国人的密切联系。“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一项指代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话语表达,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远景目标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意蕴中国式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中国式失败
意蕴难求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马嵬》(其二)颔联意蕴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