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调查*
2022-04-08邱冠文邓荣任刘月秀
邱冠文,邓荣任,刘月秀
0 引言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作用更加突出[1]。纽约湾区、东京湾区和旧金山湾区等国际一流湾区建设的共同特点是湾区内知识产权业高度发达。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位居全球第二[2]。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要素集聚,催生了海量的知识产权服务需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促进高端知识产权服务与区域产业融合发展[3]。
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是知识产权工作体系的重要支撑。构建健全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体系对助力高校“双一流”建设,推进区域创新驱动和知识经济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等为代表的政府职能部门将高校图书馆确定为最主要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设立主体,奠定了高校图书馆开展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基调,使高校图书馆成为学校知识产权创造、运维、管理与转移转化的重要信息服务机构[4]。截至2020年12月,60个高校被确定为“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广东地区有4所,港澳地区高校目前不参加遴选),标志着我国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步入系统化、规范化发展阶段[5]。粤港澳大湾区共有近150所高校,是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力量。为更好地发挥技术创新优势和文献资源优势,服务大湾区建设,2017年澳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等三地的高校成立“粤港澳高校图书馆联盟”,致力于打造大湾区1小时的“教育学术合作圈”“图书情报机构群”“信息资源港”,促进了湾区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发展。
1 我国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研究现状
近年随着政府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与政策引导,以及社会需求的快速增长,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作为图书馆创新服务的一项业务,引起广泛关注[6]。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研究和实践均呈积极发展态势,国内图书情报界对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研究聚焦在两方面。
1.1 宏观研究
从理论分析视角,侧重于运用市场需求、核心竞争力等相关理论,研究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的意义、内涵、国际经验、国内现状、发展方向与途径等基础性问题。在服务供需上,学者普遍认为供需关系是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基础和关键。张善杰等[7]从主体类型、创新流程、服务需求等维度,构建基于产业技术创新的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需求体系框架。在服务经验国际比较上,曹艳红[8]、孙明贵[9]等认为发达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起步早、机构多、范围广,值得借鉴。在服务趋势上,晁蓉等[10]进行主题挖掘,判断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态势。在服务机制建设上,王丽萍等[11]、冉从敬等[12]、鄂丽君等[13]、李杉杉等[14]分别从完善服务人才培训体系、构建智能化服务平台、拓宽满足多元用户体验的服务领域等视角,提出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在服务效果评估上,邓灵斌[15]综合运用平衡计分卡法、层次分析法等,围绕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能力、内容、效果、资源建设等4个一级指标和29个二级指标,设计了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评估体系,为解决服务评估难题提供思路。
1.2 微观研究
大部分成果侧重于以实证分析的方法进行案例的呈现,或对某类或某所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现状、特色、问题与具体建设途径等进行梳理比较。其中,“双一流”高校或“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服务实践上走在前沿,成为关注热点。张丽舸等[16]调研42所“双一流”中心建设现状和面临的困境;郜向荣等[17]通过对39所“985工程”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的调查,提出合理选择专利检索分析系统、多途径宣传推广服务等建议;晁蓉等[18]对首批23家“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的供需状况与竞争力进行分析,从提升知识产权治理水平视角提出建设策略。在具体个案上,刘秀文等[19]、林静等[20]、范家巧[21]总结分析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创新实践,并从服务内容、形式、机制与保障等视角提出发展建议。
综上所述,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研究视角、方法与内容不断丰富,但围绕区域创新发展背景下多方协同推进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这一主题的研究成果相对匮乏。与高涨的“双一流”等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研究热度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图书馆服务的研究集中在三地文化资讯互通、联合参考咨询、联机目录、读者推广活动联动、地方文献资源交换和推介、三地馆员学术交流和互访等方面,较少有面向该区域专利信息服务的研究[22],更鲜有关于大湾区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调研的成果。基于此,本文围绕大湾区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状况与特征进行调查分析。
2 调查概况
本文综合运用实地走访、网络调研、文献检索、同行访谈等方法,从组织体系、服务内容、服务形式、交流合作等方面对粤港澳地区16家高校图书馆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进行调研。16家高校图书馆包括“粤港澳高校图书馆联盟”15家理事馆及深圳大学图书馆。15家理事馆中,广州地区6家(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香港地区5家(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地区4家(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学院、澳门旅游学院),它们在广州、香港、澳门三地高校图书馆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深圳大学于2020年获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是深圳地区高校图书馆开展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典型代表。选取这16所高校图书馆作为调研对象,较能体现大湾区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水平。办学体系和知识产权运营制度的差异导致广东和港澳地区高校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存在一些差异,本文注重从服务的基础性要素出发,规范调查口径,方便统计分析。调查时间为2020年8月1日至12月20日,结果见表1。
表1 粤港澳16所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调查表
3 服务特征
3.1 组织体系相对健全
组织体系是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重要支撑与保障。大湾区16所高校图书馆的机构设置、制度和队伍建设相对规范,组织体系较为完善。比如,近5年大部分高校纷纷建起专门的校级服务机构。尤其是广东7所高校中,6所成立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而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和深圳大学更是被确定为“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表明这4所高校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走在国内高校的前列。再如,13所高校的馆员拥有知识产权服务从业资格证或接受了专业系统的培训,服务能力得到保证。其中,前述4所高校在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上步伐较快,基本实现了馆员持证上岗服务。又如,10所高校图书馆形成了规范的服务流程,为服务者和用户双向提供了较明确的服务指引。
3.2 服务内容逐步完善
(1)常规化服务。16所高校图书馆均提供专利检索课或讲座等知识产权素养教育(一般性服务);13所高校提供专利文献传递、专利检索和查新、专利资源导航等知识产权信息基础性服务,尤其是粤港高校图书馆较早推出该项服务。
(2)技术性服务。这是在专利检索等基础上形成的深层次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负责专利情报咨询与分析等,目前有8所粤港澳高校图书馆(以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为代表)提供该项服务。例如,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主动嵌入学校“绿色安全养殖生产”科研团队,为项目研究与转化提供全程专利信息服务,助力该团队申请了56项中国发明专利[23];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院士、“长江学者”的科研团队提供专利服务,形成《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生物农药产业预警报告》《基于专利分析印楝素产业发展特征及其对策研究》等科研成果。
(3)嵌入式服务。这是近年来图书馆服务学校“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探索,如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深圳大学等11所高校图书馆为学校提供知识产权整体评估、学科知识产权竞争力分析等服务,参与学科建设、项目研究、人才引进、业绩考核、政策制定。此外,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提供知识产权信息支撑,配合学校获批和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学校”;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以提供文献资源、智库服务等形式,参与“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专业建设;澳门科技大学图书馆协助法学院进行学科建设,助推其参与发起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法律联盟”。
(4)定制化服务①。这项服务主要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产业知识产权发展报告、产品知识产权布局分析等,是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职能的体现。香港中文大学等7所粤港高校通过“产学研政”协同创新提供相关服务。比如,深圳大学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整合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信息中心、科睿唯安公司及部分省(市)知识产权局有关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数据库共享平台地址,为社会各界提供信息支持[24]。
3.3 服务特色逐步彰显
(1)融合式产教服务。高校图书馆在创新源头支持、成果保护、技术培育、科技评估等过程中,与科技转化中心、校办企业等共建知识产权要素高效流动的合作机制,直接参与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中山大学图书馆与校办企业广州中大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合作,提供成果转化的信息咨询服务;参与建立LED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为珠三角地区照明产业提供知识产权支撑。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与广东省首批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广东国评科技成果评价有限公司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共建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服务,在《科技查新报告》《专利检索及分析报告》《行业分析报告》的基础上,综合专家咨询意见,形成《科技成果技术检索及分析报告》,为科技成果提供专业分析结论[25]。澳门大学图书馆为校办企业澳大创科有限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产业化提供专利评估、保护等服务。华南农业大学与温氏集团创造了享誉全国的高校与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合作样板工程——“温氏模式”,该校图书馆重点完善专利价值评估体系,支持“温氏模式”的发展。
(2)订单式社会服务。部分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提供专利导航、专利态势分析、产品专利竞争力评估、专利预警与侵权分析、知识产权战略布局咨询等实用性服务“菜单”,根据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委托,进行服务供需配对。华南理工大学早在2013年就受广州市知识产权局的委托,完成《2007—2012年广州市天河区专利分析报告》,为制定区域知识产权战略提供决策依据。深圳大学在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资助下,逐步建设“高校知识产权大数据平台”和高校专利数据专题库,包含国内2,900多所高校和国外100所顶级高校的2,000多万条数据,开展面向不同用户的多元化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产出的代表性成果中,《高交会参展项目技术专利信息服务报告》服务于教师产业化项目,《智慧显示产业专利导航分析报告》服务于地区产业导航,《深圳大学专利申请授权情况统计报告》服务于学校专利管理[26]。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根据企业委托,先后为我国农药制剂龙头企业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生物育种龙头企业广东省创世纪种业有限公司等开展专利导航服务,助推大湾区农业创新发展。暨南大学、香港大学根据政府需求,开展知识产权数据监测和战略研究,提供知识产权决策参考。
(3)协同式育人服务。高校图书馆围绕提升师生知识产权素养的主旨,联合校内外机构开展知识科普与技术培训,促进信息服务与用户教育的深度融合。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承接国家知识产权局项目“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培训体系”,以高校专利信息服务人员、科研用户、图书馆管理人员和学生为对象,分模块、分层级设计知识产权信息培训课程;支持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由馆员编制《涨“知识”》系列知识产权科普微视频,通过微信公众号和B站等新媒体向公众推广知识产权知识,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评为“2020年全国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优秀案例”。华南农业大学、暨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则以选修课、馆员专题讲座、“企业家论坛”的形式普及知识产权。
3.4 服务合作逐渐拓宽
(1)校际合作。三地高校2016年成立“粤港澳高校联盟”,下设“粤港澳高校工科联盟”“粤港澳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等10多个专业联盟,协同推动湾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在这一合作框架下,高校图书馆等校内机构对接校际的合作任务,推动知识产权服务合作的纵深发展。
(2)馆际合作。三地高校图书馆的业务、学术交流合作频繁,“粤港澳高校图书馆联盟”“粤港澳大湾区图书馆科技文献协作会议”应运而生,为馆际间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合作提供平台。例如,举办了“高校及科研院所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与转移转化论坛”;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作为“全国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联盟”理事单位,与联盟单位共享资源;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图书馆联合开展“粤港澳大湾区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馆员培训”“广东省高校图书馆专利实务人才培训”等活动,协同提升馆员的专业素养;澳门大学图书馆与广东省科技图书馆进行跨境科研项目合作,探索高校图书馆与科技图书馆共建“联合专利信息中心”的模式,促进粤澳两地专利服务的交流。
(3)跨界合作。9所高校图书馆积极融入“产学研政”联盟,加强与政府部门、企业、行业协会间的知识产权业务合作。例如,组团参加“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交易博览会”;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与广州奥凯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等知名服务机构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广州地区部分高校法学院、图书馆与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共建普法与实训基地,提供知识产权法律和信息服务。
4 服务挑战
4.1 服务形式有待优化
服务形式直接影响服务内容与服务质量。部分高校在“开放、透明、互动、参与、融合”的网络环境下,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及新技术创新服务形式。
(1)服务方式不够多元。16所高校图书馆普遍缺少移动服务,仅有3所使用小程序开展线上业务,以专利检索、原文传递和专利证明开取等简单的在线服务为主,服务形式缺乏智能化。
(2)服务程序不够便捷。与国外相比,国内高校图书馆开展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尚无明确、规范的分析过程和方法[18],这导致对内制约服务资源的整合,对外影响服务效率。大湾区部分高校的服务流程烦琐,服务过程、时效、标准等受人为因素影响大,效果难以保证。
(3)服务宣传渠道不够畅通。媒介宣传是拓宽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输出面的重要推手。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大湾区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宣传窗口较为单一,宣传力度较弱,仅3所高校开设专门的服务网站,其余普遍是在图书馆网站下设“专利服务”二级栏目,个别高校甚至没有专属的子栏目。尽管有11所高校图书馆开设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与其他业务、通知等相混杂,容易被用户所忽略,宣传效应存疑。
4.2 队伍专业化有待加强
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作为知识密集型服务,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储备和实务技能均有较高要求[27]。尽管高校致力于提升馆员的知识产权素养,但队伍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仍然突出。调研显示,各高校图书馆大多由学科馆员、科技查新人员转岗或兼职从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这些服务人员虽具有一定的情报分析背景,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水平的专业化程度不高;部分馆员同时还承担文献检索、学科服务等工作,身兼多岗,无力满足用户深层次、多元化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需求。此外,高端领军人才匮乏,不能发挥“领头雁”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组织的各类知识产权服务人才评选中(港澳地区高校不参评),广东高校图书馆入选人数极少。比如,在“第二批全国知识产权领军人才”的127人名单中,广东地区仅华南理工大学有1人入选;296名“全国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师资人才”中,仅有华南农业大学1人入选[18],但其身份是科技人员,并非图书馆员;第一期“全国专利信息实务人才”605人中,仅中山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各有1人入选;在358名(其中高校78名)“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中,仅暨南大学、深圳大学各有1人入选。
4.3 服务广度深度有待提升
国外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用户细分更精准、服务更深入,效果更好[28]。相对而言,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还处在摸索阶段,服务深度与广度有待提升。
(1)服务范畴不明确,缺乏层次感。大湾区高校以基础性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居多,知识产权评估、战略布局及深层次咨询等主题式、嵌入式服务偏少,且以零散、被动的形态出现,服务范畴较窄,内容较为简单,缺乏层次感和系统性。
(2)融入并服务大湾区建设的能力较弱。相对于传统的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在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领域的产学研政融合度不深,未能适应大湾区知识产权服务多元化和递增式的发展态势。比如,有7所高校图书馆尚未开展面向政府和企业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这与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馆长范家巧所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高度吻合:大部分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的对象依然局限在学校范围内,近150所图书馆中只有不到5%的高校图书馆对湾区企业开展服务[21]。其中,香港地区面向企业的知识产权服务主要由政府知识产权署牵头,高校参与相对被动,服务规模、频次不稳定;广东高校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与湾区的新兴产业结合得不够充分;与粤港两地相比,受社会产业和学校学科布局的影响,澳门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社会属性不强,服务湾区的能力受限。
5 可持续发展策略
5.1 加强资源建设,打造便捷化的服务平台
信息服务对资源的依赖性很强,知识产权资源尤其数据库是开展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科学依据[29]。由前述可知,大湾区高校知识产权服务的资源与平台建设仍有发展空间。高校图书馆可根据自身的经费、馆藏条件和学校的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建设,在此基础上打造集服务、宣传、教育于一体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具体而言,各高校图书馆除了购买必要的知识产权数据库外,可积极收集网络上的各类免费知识产权信息资源以丰富平台建设;服务平台与学校科研管理系统、机构学术成果库、数据中心对接,提供资源检索、用户管理、服务导航、在线服务、宣传教育、数据统计等功能,不断完善校内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为此,在平台上可逐步完善两个系统:(1)用户管理系统。开放权限,引导科研人员等用户自行录入知识产权成果和服务需求,便于高校掌握用户群体状况。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部分人工智能技术和工具在智能分析上的应用逐渐成熟,为服务的精准化和智能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30]。高校还可运用大数据和用户画像等技术,从用户的阅读、检索、收藏等行为习惯和足迹中掌握用户特点,挖掘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和定制化的服务,增强服务的黏合度。(2)沟通互动系统。在平台上提供在线互动服务,实现系统与用户、用户与用户点对点、对与面的多样化沟通,加强供需方的交流、学习、反馈,提升服务的满意度。
5.2 分层次培训,建设专业化的服务团队
在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体系中,人才是核心,培训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服务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优、能力不强是导致大湾区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供需失衡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大湾区高校,尤其是广州地区高校的图书馆在省市知识产权局的牵头下,开展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的次数和范围逐步增多,积累了一定的区域内合作培训经验。以此为基础,各高校图书馆在队伍建设上,应针对不同能力的馆员,以提升实务化、专业化技能素质为目标,积极参加政府部门、行业联盟、学校和知识产权服务企业的业务培训,逐步建设能满足不同层次馆员需求的培训体系。比如,对具有一定实务经验的知识产权馆员,着重进行知识产权信息高端服务业务的培训,创造条件安排到国内服务成效突出的高校或企业跟班学习,将业务骨干培养成团队的“主力军”;对尚未接触或初次参加业务的学科馆员、查新馆员,着重进行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基本知识、业务、流程的培训,并通过传帮带的小分队形式,由1~2名业务骨干带着若干名“储备军”,在边学边干中成长。此外,高校还可尝试聘请学校知识产权法领域的教授、在知识产权成果开发与转化上卓有成效的专业教师,以及校外知识产权专家、行业企业高管为兼职“服务顾问”,担任专题培训的讲师,丰富培训资源。例如,大湾区具有“一国两制”“三法律”的特殊性,掌握三地知识产权法律政策、信息服务规则成为人才培养的“必修课”,高校图书馆可将政府知识产权局专家和通晓三地法律政策的律师、企业家“请进来”,以专题培训、学术沙龙、论坛等形式学习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知识,增强服务团队对三地差异化服务要求的适应力,维护知识产权权益。
5.3 强化机制建设,建设规范化的服务体系
从前述调研来看,大湾区部分高校在组织体系、制度、内容与形式等方面的建设还不够完善。在“互联网+”环境和大湾区建设背景下,高校可主动适应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发展的形势,完善重点环节的机制建设。
(1)加强制度建设。例如,细化服务规程、岗位职责、保密制度、培训制度、成果管理规则、职业道德守则,规避知识产权服务的风险。
(2)逐步拓展服务广度与深度。一方面,近5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发明专利总数已超过以科技发展为导向的旧金山湾区,但质量存在较大差距[31],可见大湾区知识产权市场潜力巨大,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提供了发展空间。调研显示,高校、政府机构、研发企业等对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均有不同程度的需求[32]。另一方面,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具有专业知识强、技术含量高、涉及面宽、跨学科广的特点,馆员专业能力的有限性与知识产权技术范围无限性的矛盾,再加上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复杂性、用户需求的不确定性等诸多因素[33],决定了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需量力而行,准确定位不同阶段服务内容的范围,不能没有边界和大包大揽,更不能越俎代庖。学界一般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从内容上分为两类:一是专利检索、专利查新和知识产权教育培训,这是各高校图书馆普遍提供的面向校内师生的基础性服务;二是专利代理、专利导航、知识产权评议、战略布局及知识产权咨询,图书馆需要具备一定能力才能向校内外输送这类高端服务。高校图书馆可将两类服务内容根据需求的难易程度和完成所花费的时间精力进行分级分类,提供自助、在线、馆员嵌入式和团队嵌入式等差异化服务,既满足普遍性的服务需求,又能保证将有限的资源配置于高端化、紧急性的服务项目中,积极融入大湾区创新驱动。
(3)优化服务方式。依据国外的经验,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通常以项目形式完成[18],这种模式值得借鉴。在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将用户需求设计为一个项目,明确项目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如由谁来承接该项目、用户要达到何种效果、如何设计具体的服务方案、使用哪类数据库和分析方法来开展、服务成果如何呈现、用户的评价如何。项目化服务注重职责、过程、效果的把控,服务形态更为清晰。例如,科研生命周期包括选题、立项、实施、结题、推广等阶段,可将面向全流程的科研信息服务视作一个项目,安排专人组建服务小分队嵌入科研团队和具体课题中,进行项目对接、服务、管理与沟通。在项目选题与立项阶段,进行知识产权态势和竞争者分析、提供知识产权挖掘与布局指导,帮助科研人员把握科研动态;在项目实施阶段,进行知识产权查新、预警,帮助科研人员及时调整研究思路;在项目结题与应用阶段,进行知识产权撰写与申请辅导、运用咨询、风险评估等,帮助科研人员进行成果转化。
(4)加大服务宣传推广。除了传统的“知识产权宣传周”等校园文化活动,高校图书馆还可逐步完善专题网站、积极应用“两微一抖”新媒体平台,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持续进行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项目及科普知识的图、文、视推送,让更多用户了解业务和提出服务需求。
5.4 增进合作,构建协同化的服务模式
要解决当前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存在的质量参差不齐、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难题,仅靠某个高校或图书馆单方面推动是不现实的。从优势学校的发展和国外相关经验来看,协同创新是解决这一个问题的有效途径[14]。
(1)加强校内合作。高校知识产权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多个部门,如科技部门负责知识产权的统计与管理,社会服务处管理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法学院提供知识产权教学与法律咨询,图书馆负责运营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信息中心和计算机学院提供大数据应用支持等。图书馆应加强与这些部门的联动,通力合作,协同解决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存在的难题,提高服务效率。例如,依据学校规划、学科建设、科研开展、社会服务4个领域的服务需求,成立若干个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工作小组,由相关部门选派业务骨干参与其中,采用灵活的方式就具体的服务问题进行交流合作,集思广益。
(2)加强同行合作。多年实践证明,建立联盟对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018年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联盟的成立,对于推动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规模化、合作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与示范作用[7]。高校可借鉴“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联盟”“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联盟”的运行经验,探索成立“大湾区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联盟”,开展校际、馆际、行业间的多层次合作,在知识产权资源与服务平台构建、人才培养、业务发展、制度建设上形成合力。①通过联盟共建服务平台。《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大湾区知识产权信息交换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3]。在“粤港澳高校图书馆联盟”牵头下,整合部分高校的优势技术,建设由政府和社会支持、会员单位和用户参与的大湾区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可实现信息资源、培训资源、组织资源等要素的共建共享,提高服务效率和扩大社会影响力。②开展业务合作。在高端、深层次服务的供给上,部分尚未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高校图书馆可根据用户的需求,以联合开展、转接委托等合作方式,借助同行之力完成服务任务,同时逐步积累经验,提高自身服务能力。
(3)加强社会合作。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开展需要满足一定条件,为破除粤港澳三地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行政壁垒、制度障碍,需要得到政府、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企业的协作。在校政合作方面,高校可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关于知识产权服务标准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为准则,结合三地实际情况,围绕知识产权服务的业绩标准、版权保护、从业资格、风险防范等问题出台明确的业务规范与服务标准;在校企合作方面,深化与地方知名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企业的合作范畴,加强知识产权运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6 结语
随着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实施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高校图书馆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借鉴科技查新等经验开展知识产权信息服务[4]将继续深入发展。本文重点就大湾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现状、特色与存在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并简要提出对策。为更好服务大湾区知识产权建设和高校科技创新,高校图书馆可继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竞争力,争取更多的支持与合作,融入湾区创新驱动,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特色发展提供更多经验。
注释
①该项服务主要综合参考表1的服务内容与形式、服务合作两个子栏目,由于目前定制化服务不是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常态,因而没在表1中出来,仅以举例方式作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