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竹罐在脾胃虚寒证胃脘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2022-04-08石丹梅陈柘芸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胃脘脾胃中药

石丹梅 陈柘芸

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逐渐加快的生活节奏、日益增长的经济和工作压力,我国胃脘痛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具有发病年轻化、病情反复、难以根治的特点,成为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疾病之一[1]。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胃病发病率在人群中已占到80%[2]。临床上胃脘痛的证型颇多,其中脾胃虚寒型是最常见的证型。脾胃虚寒证胃脘痛主要是由于脾胃虚弱致其运化功能失常,气机运行不畅,阳气不足而易感寒邪。发病机制以脾阳受损为主[3-5]。因病机为素体脾阳不足、寒自内生,临床症候多表现为胃脘隐痛、喜温喜按、得食痛减;四肢倦怠、畏寒肢冷;口淡、泛吐清水;纳少;大便溏薄;舌质淡,可伴边缘齿痕,苔薄白;脉虚弱或迟缓[4,6]。目前西药治疗虽起效快,但病情反复发作,且缠绵难愈,远期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了影响[7]。中药竹罐是将特制之竹罐与中药液熬煮,再趁热将竹罐吸拔于治疗部位上的一种治疗方法。我科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药竹罐进行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9 年5 月—2020 年12 月于我院脾胃病科住院治疗的76 例脾胃虚寒证胃脘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符合脾胃虚寒证胃脘痛诊断标准[6];年龄18~60 岁;经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条件:慢性浅表性胃炎合并出血,怀疑或确诊为恶性病变;妊娠期或哺乳期;近1 个月内使用抗生素或抑酸护胃药物治疗者;存在其他疾病需要同时治疗者;存在皮肤完整性受损,如疥、疮、皮癣等皮肤感染类疾病者;对中药过敏者。脱落条件:中途因病情变化需转科或转院治疗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研究无法进行者。研究过程中由于皮肤过敏脱落1 例,按照组间基本资料匹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38 例和观察组37 例。观察组中男17 例,女20 例;年龄27 ~60 岁,平均42.2±11.29 岁。对照组中男21 例,女17 例;年龄25~60 岁,平均39.16±9.88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根据中医常见病诊疗规范要求,对两组患者按胃脘痛护理方案进行常规护理。同时两组患者均遵医嘱予抑酸护胃西药治疗,口服艾司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 mg,每天2 次,2 周为1 疗程,治疗1 个疗程。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中药竹罐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1 用物准备 双层治疗车1 台,上层靠左侧2/3 处铺折叠好的大浴巾1 条、大浴巾上放塑料框1个(下底长42 cm、下底宽28 cm、上底长52 cm、上底宽38 cm、框高19 cm)、靠右侧1/3 处放免洗手消毒液1 瓶、钟表1 个、弯盆1 个(内有酒精灯、打火机、计时器及灭火筒各1 个),将纱布卷成圆柱状并用止血钳(18 cm)夹持制成火把1 把、95%乙醇及5.5 cm×7.5 cm 小方纱若干。治疗车下层放置大浴巾2 条、治疗盘1 个[内有22 cm 不锈钢食品夹(直径:20 cm,手柄36 cm)、大漏勺各1 把及水温计1 个],医疗垃圾桶、生活垃圾桶、塑料盆(盛使用过的大浴巾)各1 个。

1.2.2 中药竹罐准备 遵医嘱选取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30 g,桂枝30 g,生姜30 g,五味子10 g,茯苓30 g,丹参20 g,川芎20 g,杏仁20 g,桔梗10 g),装入自制的20 cm×30 cm 棉布袋中,绑紧袋口。已消毒竹罐30 个(外口径为2~5 cm,长度10 cm)、三角牌3KW 的电饭锅1 个、水10 000 ml。将中药包放入三角牌3KW 的电饭锅中加水10 000 ml 浸泡30 min,大火煮开后文火再煮15 min,检查竹罐是否完好,用食品夹夹持竹罐并使罐口朝上浸没于锅内药液中煮沸10 min,改文火保温备用。

1.2.3 经络选择 一组为循行于背部体表正中线上的督脉和第一、二侧线上足太阳膀胱经;二组为循行于腹部的任脉、任脉旁开2 寸、4 寸的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以及下肢足阳明胃经;两组经络交替使用。

1.2.4 操作步骤 根据医嘱和患者体型选择竹罐的数量(20 ~ 30 个)及大小,用食品夹和大漏勺将罐捞出,倒扣于治疗车上的塑料框内,携用物至床前协助患者取俯卧位或平卧位,裸露拔罐部位并覆盖大浴巾保暖,用小方纱清洁皮肤,水温计测量罐内温度降至48 ~ 50℃,根据患者体型选择火把,以纱布卷成圆柱状的大小及周长长度来控制火力,从而控制罐内负压大小。左手持火把蘸取少许95%乙醇并点燃,快速伸入罐内约1/2 处(勿触碰内壁)取出,使罐内直接形成负压(负压大小视患者体质而定),迅速将罐口扣于患者相应经络穴位的皮肤上,以罐口紧贴皮肤无松动为度,覆盖大浴巾(冬天为棉被)以保暖和保持罐内温度恒定,调计时器留罐8 min 即可取罐。右手握罐底,左手拇指按压罐口处皮肤取罐,取下的罐装入塑料袋内,待集中送供应室清洗消毒。用大浴巾轻轻拭干皮肤,协助患者穿好衣服、整理用物并按消毒规范处理。每周中药竹罐治疗6 d,每天1 次,一组和二组经络交替使用;治疗2 周为1 个疗程。

1.2.5 中药竹罐护理措施 操作前评估患者身体及心理状况,了解其对疼痛的耐受程度、有无药物过敏史,女性患者需询问月经、怀孕情况。避免空腹、饱腹时进行治疗操作,以免发生不适。操作前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和注意事项,告知其操作中可能存在烫伤、过敏等风险,以取得患者的配合。操作中注意关好门窗,覆盖被褥以防患者受凉,随时观察其病情变化以及罐口皮肤吸附情况,随时询问罐内皮肤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罐的吸附力及留罐时间。取罐后注意观察拔罐处的皮肤情况,如出现小水疱无需处理,大水疱则需在无菌状态下用注射器抽尽疱内液体,以湿润烧伤膏涂抹后覆盖无菌纱布保护,若患者感觉局部皮肤灼热及轻微发痒均为正常现象,避免抓挠。因拔罐后腠理张开,外邪易于侵入,患者拔罐后4 h 内应注意防寒保暖且不宜触碰冷水及洗澡。

1.3 观察指标

(1)疼痛 :采用国际通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8]评价,使用一条标有10 个刻度的游动标尺,两端分别为“0”分端和“10”分端,0 分表示无痛,10 分表示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痛,将有刻度的一面呈向患者,由其在标尺上圈出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分数,护士据此进行患者的疼痛评定并做好记录。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疼痛程度越重。护士在患者入院第1 天和治疗1 个疗程结束时评估。

(2)胃脘痛症候疗效:参照张声生等《胃脘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胃脘痛症候疗效评定标准[6],在干预1 个疗程后评价两组患者症候疗效,临床痊愈,临床主要症状和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显效,临床主要症状和体征显著改善,疗效指数76%~94%;有效,临床主要症状和体征显著好转,疗效指数50%~75%;无效,临床主要症状和体征改善达不到有效标准或甚至加重,疗效指数< 50%。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9]。

(3)满意度:记录和评价两组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满意度,运用Likert 4 级评分法,4 分为非常满意,3 分为满意,2 分为一般满意,1 分为不满意,具体评价由患者根据其对治疗及护理的效果进行综合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入院第1 天、治疗1 个疗程后两组患者胃脘痛评分比较

入院第1 天,两组患者胃脘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 个疗程后,观察组患者胃脘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 1 入院第1 天、治疗1 个疗程后两组患者胃脘痛评分比较 ( 分)

2.2 两组患者胃脘痛症候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胃脘痛症候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胃脘痛症候疗效比较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胃脘痛俗称为“胃痛”,是指上腹部胃脘处经常发生以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凡因脾胃受损、气血不调引起的胃脘处疼痛统称胃脘痛,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其居各胃病发病率首位,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脾胃虚寒证胃脘痛在临床上尤为多见[10-11],祖国传统医学认为,其病因病机主要有“寒邪日久损伤脾阳”“胃气失和”“不通则痛”以及“胃失温养”“不荣则痛”等[12-13],我科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采用中药竹罐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治愈率。

我科针对该病的病因病机选取黄芪建中汤加减,以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为疗法[6,14]。方中黄芪,以温中健脾益气,气旺则阳亦旺;五味子益气生精,补益先天之肾气,与黄芪健脾相配,以培补后天之本;桂枝性温助热,温经通阳;生姜味辛性微温,和降胃气、温中止呕,与温通阳气的桂枝配伍,可温中祛寒,改善脾胃虚寒证患者畏寒肢冷、泛吐清水等症状;茯苓健脾渗湿,健运中州,以治脾胃虚寒、运化失职所致大便溏薄;丹参、川芎行气活血止痛;杏仁润于血,行血脉,利气机,化水润,消食化积;桔梗宣散肺气,解表化痰,使全方补而不滞,温而不燥。

《黄帝内经·灵枢》中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指明了经络有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器官、协调阴阳、卫外固表之功。选择任督二脉、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腹部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以及下肢足阳明胃经的穴位进行中药竹罐护理干预,疏通气血运行之路使脏腑气血旺盛,从而达到温中散寒、健脾和胃止痛的功效[15]。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皮肉筋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通过经络的联结沟通,协调构成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同时,人体脏腑经络均需有气血流注,方能正常运行,发挥功能。经络作为气血的传注通路,使气血通达全身,发挥其温煦滋养脏腑、卫阳固表之功。任督二脉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部;督脉向后循行后正中线上,是诸阳经脉的总汇,为“脉阳之海”,其功能是督领阳气和真元,宣阳解表,扶正驱邪;任脉向前进入阴毛处,循行于前正中线上,妊养与总调阴经脉气,为“阴脉之海”。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为“六经藩篱”。刺激膀胱经第一、二侧线上的背俞穴,以循经疏通气血、调整脏腑功能。足阳明胃经及足太阴脾经同居中焦,互为表里经,分别属胃络脾和属脾络胃。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降浊,脾主升清、运化及统血;二者为气机升降的枢纽,纳运协调,升降平衡,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及精微输布,使气血化生之源[16-17]。

中药竹罐疗法依据中医理论,在经络腧穴主治的基础上,运用闪火法使竹罐形成负压作用,结合竹罐内药液蒸汽的温热之性,促使中药液经皮肤吸收,充分渗透诸经,直达病所,以达温中健脾、化生气血、和胃止痛、补火助阳、解表逐寒之功,通过皮部-络经-腑脏之途径充分发挥药物功效,共奏药物和拔罐的双重治疗效果[17]。

综上所述,对脾胃虚寒证胃脘痛患者在西药治疗的同时采用中药竹罐的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胃脘痛,提高临床疗效及满意度,易于被患者接受。

猜你喜欢

胃脘脾胃中药
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好脾胃 养出来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采用中医辨证疗法对胃脘痛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观察
“中药零食”怎么吃
新年心愿宝宝有个好脾胃!
细嚼慢咽护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