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贮存损伤和储存期管理分析
2022-04-08张小丽
黎 颖 张小丽
福建省南平市中心血站 353000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和外科手术量的不断提高,临床用血需求量日益增长,当前输血主要来源仍是异体贮存红细胞,近年来红细胞存储损伤成为输血领域研究重点。理想的红细胞库存量,应最大限度满足临床合理用血前提下,越来越多研究表明,红细胞在贮存2周后因为生化和形态的改变会发生老化甚至凋亡[1]。尽量减少库存量和缩短红细胞贮存天数,以提高红细胞输注效果[2]。我站严格按照“先进先出”的血液发放原则,对库存量进行分级管理,合理调控红细胞库存量和周转率,为准确掌握全市临床供血整体水平及周转趋势,现对2018—2020年我站库存红细胞储存期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站管理信息系统中提取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出库的相关数据,红细胞类制剂包括悬浮红细胞、去白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成分,共计105 984.8单位(U)红细胞的储存天数。
1.2 调查和统计方法 统计2018—2020年红细胞出库时的储存天数,分析各型红细胞储存时段分别为1~7d、8~14d、15~21d、22~35d的出库量及比例,计算各型红细胞所占血型比例和平均储存天数,以200ml全血分离制备的为1U。平均每单位红细胞储存天数=每年所有观察的同型红细胞出库的储存天数之和/全年观察同型红细胞单位数。
2 结果
2.1 2018—2020年各型红细胞出库量情况 2018—2020年A、B、O、AB型红细胞出库量占总出库量分别29.60%、24.02%、38.55%和7.83%,见表1。
表1 2018—2020年各型红细胞出库量情况[U(%)]
2.2 2018—2020年各型红细胞不同储存时段的出库情况 2018—2020年出库时红细胞储存时段为1~7d、8~14d、15~21d、22~35d出库量占总出库量分别为17.18%、64.10%、17.32%和1.41%,见表2。
表2 2018—2020年各型红细胞不同储存时段的出库情况[U(%)]
2.3 2018—2020年各血型平均储存天数分布情况 各型红细胞平均储存天数均在2周内,见表3。
表3 2018—2020年各血型平均储存天数分布情况(d)
3 讨论
输血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但输血有风险[3]。体外存储的红细胞在维系健康、抢救生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站开展白细胞滤除技术后血液质量问题也有下降,按照《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规定去白悬浮红细胞,来源于200ml全血,血红蛋白含量:≥18g;白细胞残余量:≤2.5×106个,血细胞比容:0.45~0.60,储存末期溶血率小于红细胞总量的0.8%,无细菌生长《血液储存要求》(WS399-2012)标准规定了,红细胞保存液为CPDA-1或MAP的去白悬浮RBC,储存温度为2~6℃,保存期为35d[4]。临床实践表明,即使提供质量合格的红细胞,输注前进行交叉配血实验,仍会有一些不良反应。患者输注红细胞时的免疫相关和非免疫相关因素均会引发输血不良反应,免疫相关有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热反应、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等,非免疫相关因素有继发性血色素病、细菌污染、枸橼酸盐中毒、氨血症与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等,这些不良反应都和红细胞输注密切相关。红细胞在储存过程中随时间推移新陈代谢、细胞形态及功能等多方面会发生变化,并随时间逐渐延长变化显著,此现象被称为红细胞存储损伤[5]。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红细胞Hb释放增加,溶血率、MDA含量、FMet Hb、变形RBCs等增高[6],红细胞代谢相关的物质乳酸、葡萄糖、5-羟脯氨酸和苹果酸、烟碱在红细胞贮存初期、中期、末期有明显不同[7]。红细胞代谢成分如K+、血氨和游离Hb等逐渐升高,红细胞内的有效成分如三磷酸腺苷(ATP)、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和pH值呈进行性下降。CPDA-1 保养液其2,3-DPG在2周内维持在接近正常水平,储存至21d下降超过60%,而后急剧下降,游离HB保存期未是初始值的5~10倍,其他生化指标于储存14d后变化较为明显[8],衰老红细胞或长期贮存的红细胞都会造成存储损伤和某些非细胞成分聚积从而影响红细胞临床输注效果和不良反应。
红细胞储存损伤与输血不良后果的发生率密切相关[9],尤其是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严重肝、肾功能障碍需要输血者;严重心、肺疾患需要输血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患者对储存损伤引发输血不良果显著提高。有研究表明输注储存时间≥2周的红细胞,主要不良反应包括感染、急性肺损伤、多器官功能衰竭、院内病死率增高。输注贮存时间长的红细胞会加重内毒素休克肺损伤,增加死亡率[10]。对于ICU危重患者输注平均储存时间≥2周的红细胞,院内器官衰竭率和感染率、死亡率升高,建议ICU危重患者临床输血使用储存时间<2周的红细胞[11]。有研究表明储存期长(≥2周)的陈旧红细胞释放出的血红素含量最丰富、作用最明显的损伤相关分子模式,血红素可放大LSP诱导的炎症反应,对创伤失血性休克、脓毒症等特殊病患大量输注陈旧红细胞,其中游离血红素将超出机体代谢能力,促进机体炎症损伤[12]。大创伤、手术等因素激活高中性粒细胞,输注库存时间较长的红细胞,其介质中有使嗜中性粒细胞活化而诱发TRACI[13]。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输注较长时间(≥2周)的红细胞影响疗效[14]。输注储存时间≥2周红细胞可增加危重患者ICU住院和机械通气时间,影响输血效果,预后较差,建议用<2周的红细胞给重症患者输注[15]。
综合上述因素,给患者输注的红细胞储存时间应控制在2周内, 2018—2020年我站红细胞供应情况,总体周转良好、供应稳定,从表1~3数据可以看出,2018—2020年年均出库时间在2周内的红细胞占81.28%,2018—2020年各型平均储存天数均在2周内,以上数据均与我站红细胞管理策略吻合,这得益于我站的库存管理模式。我站设定红细胞安全线和警戒线,预警机制分为4个等级,即限采线、预警线、告急线、紧急告急线,分别对应安全线+50%,警戒线-10%,警戒线-20%,警戒线-30%。AB型储存时间最陈旧,4型中AB型用量明显低于其他血型,2018—2020年年均用血量仅占7.83%,南平市各医疗机构AB型红细胞备血量控制得很低,我站为应对急诊用血突发性不能预测和确定性,适当延长AB周转控制天数,以增加抗突发事件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供血科出库时间往往不是患者用血时间,患者用血的新旧程度是我站下一步需要和临床输血科共同探讨的,以期在满足临床用血的同时提高红细胞输注效果,降低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红细胞的贮存损伤是一个渐进性变化,损伤后对于输注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影响机制还不清楚,故采供血机构和临床应红细胞存储损伤作为评价因素之一,随着医疗服务总量增加,临床用血量呈逐年递增趋势,面对不断增长的用血量,供血单位应更加关注红细胞时效性,既要保证临床合理用血的供应,且不能集中采集,每个血站可根据自身情况优化血液库存和提高血液短贮存天数用出率,保持红细胞新鲜度,从而提高本地区红细胞输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