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的政策梳理、现状分析与实施路径*
2022-04-08苗连叶
苗连叶
(鹤壁市成人职业技术教研室,河南 鹤壁 458030)
教育部2019年提出“总结现代学徒制试点经验,全面推广现代学徒制”后,全国各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现代学徒制实践探索陆续全面铺开。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更加明确提出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特征,意味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既是职业教育进入新时代提质增效的内在规律,也是“技能型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职业教育如何突破传统的“封闭办学”老路,主动与产业实现深度融合、校企协同培养,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亟待研究解决的时代课题[1]。
一、中职学校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的政策梳理
我国的现代学徒制与德国的“双元”制育人模式最为接近,体现了学校与企业、教育与产业深度合作特色。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十年规划纲要出台,提出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2014年教育部提出现代学徒制,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启动全国范围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明确提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政策支持,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鼓励行业和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2019年,国务院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成为指导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内容,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在国家重大战略和支柱产业等相关专业全面推广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学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2020年,中共中央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提到要深化职教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要强化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健全德技并修育人机制[2]。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教育部提出要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要领域,探索高层次、高质量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中办、国办联合出台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把协同推进产教融合、育训结合,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从体制机制层面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3]。
从2010年至2021年12年间,党和国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规划、方案、计划、意见等,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合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进行顶层设计,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和实施路径,提供了工作方案和政策支持。实施现代学徒制成为培育大国工匠的摇篮、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平台。因此,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链接,成为职业教育发展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4]。
二、鹤壁市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现状分析
现以鹤壁市中职学校有关数据为例进行调研和数据分析。
1.鹤壁市中职学校现状
鹤壁市是河南省北部的省辖市,2020年人口为156.6万人。全市现有中等职业学校5所,技工学校1所。2020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24204人(含技工学校),中职招生10137人(含技工学校),比2019年增加1689人,增长19.99%,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占高中阶段教育44.27%;职普比4.4∶5.6,高于全省平均数,较2019年有增长,招生形势较为理想。
2.鹤壁市中职学生就业及初次就业收入情况调查
2020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4024人,就业人数3925人,总体就业率为97.51%,比上年下降0.90%,中职学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95%以上;对口就业率为86.45%。学生初次就业平均月收入2443元(见表1)。
表1 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表
从统计资料情况分析,鹤壁市中职学生就业率较高,对口就业率维持在86%以上,学生初次就业平均收入受特殊因素影响有所下降,比2019年下降275元,下降率10.11%。从就业去向上看,就业学生中,到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就业1732人,达就业总人数的43.55%,占比最高;从事个体经营54人,占1.35%;以其他方式就业187人,占4.70%,就业结构优化,质量稳步提升。
2020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4025人,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1852人,占毕业生总数的46.01%,比2019年提升3.82个百分点。随着中专、大专、本科升学通道的畅通,中职学校毕业生开始更多地选择升学深造,学生和家长渴望学历层次和就业能力提升的愿望正逐渐成为现实。中职教育成为基础性教育,实现上下贯通、左右融通向前迈出一大步,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将会持续增强。
3.鹤壁市企业用工情况调查
课题组专门调研了全市7所职业院校和16家用工企业数据,对2019—2021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数据分析(见表2)。
表2 2019—2021年毕业生就业情况数据分析表
全市当前劳动年龄人口85万人,从业人员82.41万人,其中企业用工约70万人,2021年全市企业用工需求4.68万人,全市每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约2.5万人,劳动力缺口约2.5万人。据统计,2021年全市138家重点监测用工企业累计新招员工2.87万人,用工缺口4300人。
4.影响企业用工的因素分析
一是制造企业用工需求总量大。按正三角形结构用工需求,位于三角形底部的一线制造业技术人才需求最多才能保持底座的相对稳定,但现实来看中职教育招生人数与普高比仍显数量不足。二是传统择业观影响。据部分职业院校学生招生就业情况调查,六成以上学生及家长更愿意走“普通高中-大学-考编制或当企业白领”的职业路径,不愿意到基层一线或进工厂当蓝领,有的中职学校毕业生选择继续升学的比例占到60%以上。三是市场供需结构性不平衡,职业学校招生与市场用工需求存在矛盾。以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情况为例,目前护理人员就业趋于饱和,然而该校护理专业2019—2021年招生人数分别是1735人、1544人、1447人,招生数量庞大并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再如,当地一家服装公司负责人说:“我市的职业院校虽然开设了服装专业,但基本都是以服装设计为主,而我们企业缺少的是服装制作尤其是样衣制作的专业人才。”市场需要与学校培养的人才不匹配,信息资源不对称,学生就业和企业招工进入两难境地。此外教育主管部门与全市产业发展未能有机衔接,在对口就业企业的生产经营、职业前景、薪资待遇等软硬环境方面不足以对职业院校毕业生进行充分有效的就业指导,也对企业用人供需平衡带来一定影响[5]。
三、中职学校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实训硬件赶不上行业企业技术更新的速度
一是中职学校实训设备更新慢。职业教育比普通教育投入大,实训设备价值高,尤其是贵重的硬件设备,如一台工业机器人设备动辄80多万,甚至100多万,一个实训室仅设备就300—400万元的情况也常见。投入资金大,更新一次难度大、周期长,教学技术跟不上市场发展速度,导致行业企业新标准、新技术不能在学校得到快速应用。二是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专业知识更新慢。受限于教师学习观念、学校经费、流程安排等因素,专业课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提升速度较慢,到企业实地跟班、顶岗学习或受聘企业技师的人数占比偏少,与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要求同频教学适应性低,无法满足育人需要[6]。
2.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不高
一是企业发挥主体育人作用不够。部分企业对人才培养的价值不够重视,只着眼于成本控制,对周期较长、不能短期产生利润呈回避态度。企业整体缺乏对技能型人才的战略价值认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育人工程也缺乏创新激励机制。二是企业薪酬管理存在偏差,薪酬待遇缺乏吸引力。据调查,全市本地企业一般待遇较低,初入职本地企业的学生薪酬一般在2000~3000元,入职效益较好的企业可达3000~5000元,与外地企业相比低了2000元以上,人才流失现象明显。三是育人与用人的衔接不确定性影响了企业的参与热情。企业参与学徒人才培养后,引导学生从校园走向职场转型,认同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内部多元参与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衔接疏漏,未能使毕业生树立客观合理的工作观,当其遇到环境、观念或薪资等新诱惑,哪怕明显不符合个人发展实际,也容易产生跳槽弃约的冲动,学生毕业后真正成为企业员工的比例不高。
3.政府部门缺少具体可操作的制度措施保障
各级政府在推动现代学徒制方面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搭建了平台并积极引导推动,推动了合作的深度开展。但因实施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是一个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涉及多部门、多方利益,推动起来并不容易。对合作各方责权利及制度层面仍有不够清晰具体之处。如在地方财政无法拿出更多资金解决培训经费的前提下,对于筹措经费、推动改革任务落实等规定不够明确;对企业办学中企业投入资金不到位,教师无法参加到企业跟岗培训,或企业派不出更多技师到学校兼职授课等导致工作推动缓慢的问题,文件涉及得不多,缺少实际操作具体办法。
四、中职学校探索推进现代学徒制育人的路径
1.政府出台更具操作性的政策保障实施
政府及时出台校企合作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发挥重要育人主体作用。规模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国有企业要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参加现代学徒制实践项目,与学校共同签订人才培养计划。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在金融贷款方面银行提供优先放贷等。增加学徒学生的责任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产品,对现代学徒制保险专门确定费率等,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
2.企业要履行技能人才培育主体职责
一是企业要积极履行参与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责任,主动承担技能人才培养实践场地或在中职学校投资建设实训室,选拔既有技能又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一定沟通能力的技术骨干或工匠模范担任学徒学生师傅,并进行上岗前培训。二是企业师傅与中职学校老师主动对接沟通,共同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评价标准等。
3.学校要对学徒学生全程管理和跟踪服务
一是学校要与企业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制定课程标准,研讨评价办法,调整学校的课堂教学内容等,与企业实际生产实现无缝对接,增强现代学徒制理论与实践技能的“含金量”。二是对参加学徒制的学生要多关心、多爱护,明确专职教师提供长期跟踪服务,从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给予学生关心交流。三是专业课教师要每年抽出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到企业顶岗学习新技能,满足教师个人对知识技能更新的需要。
4.学生要谦虚好学、吃苦耐劳、精益求精
学徒学生在企业学习,要像尊重老师一样尊重企业师傅,态度端正,谦虚好学,多观察善思考,多动手多动脑,多向师傅学习,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精神,持之以恒,精益求精。遇到困难和问题要主动寻求老师、师傅的帮助,要尽快适应环境,融入企业,苦练技能,练好基本功,增强工作本领。
总之,中职学校现代学徒制是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最有效育人模式之一,需要相关利益各方共同努力,携手共进。探索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学生等多方合作的协同育人共同体,搭建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平台是推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