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园夏剪对茶小绿叶蝉消长的影响

2022-04-08吴彩谦龚明寿黄胜自叶兴炉

智慧农业导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虫口春茶绿叶

吴彩谦,龚明寿,黄胜自,叶兴炉

(昭平县农业农村局,广西 贺州 546800)

昭平县是广西产茶大县,2020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1.57万 hm2,年产干茶1.51万t,综合产值17.48亿元,种植茶叶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随着茶园面积的扩大和施肥水平的提高,茶园病虫害也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近年来茶小绿叶蝉的发生日趋严重,制约了茶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影响茶农的增产增收[1]。在昭平县茶小绿叶蝉年发生面积在5万 hm2亩次以上,已上升为茶园主要害虫,茶小绿叶蝉具有发生早、繁殖快、密度大、为害重的特点。根据田间观察,茶小绿叶蝉只危害茶树嫩梢芽叶,成虫和若虫具有畏光怕湿的特性,多栖息在茶丛叶层中上部,在雨天和早晨露水未干时不活动,太阳出来后逐渐向篷外转移,在嫩叶背面或叶芽取食,中午烈日直射,活动减弱并向茶丛内转移。茶树芽叶受害后表现为凋萎、叶脉变红,叶尖叶缘变红以致枯焦,节间缩短,质地变脆,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与质量[2]。由于昭平茶区夏末高温干旱天气明显,受夏末高温的影响,高温期间茶园虫量普遍下降,造成茶小绿叶蝉的发生出现两个明显的高峰期,正常年份第一个高峰期一般出现在5月上旬-6月下旬,进入夏末出现高温后,害虫自然死亡,虫口密度开始下降,秋季温度下降后,虫口密度开始回升,第二个高峰期一般出现在8月下旬-10月中旬[3]。根据茶小绿叶蝉的发生规律,本试验设计茶园夏剪对比试验,即在谷雨至立夏茶小绿叶蝉第一个高峰出现前进行一次重修剪(俗称夏剪),通过剪除茶园顶篷叶片层,阻断和破坏害虫食物链,造成大量害虫自然死亡,减少茶园虫源基数,达到控制茶小绿叶蝉消长的目的。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情况

昭平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常年多雾,全年无霜期平均在310 d以上,十分适宜茶叶的生长,茶叶是昭平县的农业主导产业,茶产业基本覆盖全部乡镇。试验地点分别选择在走马镇西坪村、昭平镇江口村和仙回乡新中村,茶园海拔高度分别为85 m、320 m和560 m,3个茶园基本代表了昭平县不同区域不同海拔高度的茶园。供试茶园选择地势相对平坦、排灌设施完善、茶园水肥及栽培条件一致、茶树长势均匀的老茶园,树龄6-8 a,茶树品种分别为碧香早、福云6号和黄金一号,均为近年来当地种植的当家品种。

1.2 试验处理

每个试验点试验茶园面积0.2 hm2,设2个小区2个处理,每个小区面积0.1 hm2。处理1为夏剪区,在4月25日对茶园进行一次重修剪,修剪深度为20 cm,用小型茶叶手工修剪机剪除茶园顶篷叶片层。处理2为对照区,不作茶园修剪。试验期间保持小区间肥水管理水平一致,按常规管理方法进行茶园管护,全程不施用杀虫剂防治害虫,确保茶小绿叶蝉为自然消长状态。

1.3 调查方法

在修剪当天对各小区茶小绿叶蝉虫口密度调查1次,然后在修剪后每间隔1个月对各小区茶小绿叶蝉虫口密度调查1次,连续6次,至当年茶叶生产基本结束。田间调查采用盘拍法进行,即选择0.1 m2的害虫调查专用盘,在盘内抹上一层机油,用手工把害虫拍到盘内,再清点盘内茶小绿叶蝉数量,记录各小区茶小绿叶蝉活虫数量。根据茶小绿叶蝉的活动特点,每次调查时间必须选择在阴天或早上晨雾未干时进行。每小区按梅花形五点取样法选取5个点,每个点调查5盘,统计若虫和成虫数量,换算各个处理每平方米茶小绿叶蝉虫口密度。

1.4 数据统计分析

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密度-夏剪区虫口密度/对照区虫口密度×100。

防治效果(%)=[1-(夏剪区剪后虫口密度×对照区剪前虫口密度)/(夏剪区剪后虫口密度×对照区剪后虫口密度)]×100。

在防治指标方面,目前多数采用百叶虫量为茶小绿叶蝉防治指标,但是在调查方法上则多采用盘拍法,把害虫拍到盘上计算活虫数,再换算为单位面积虫口密度,盘拍法具有规范、快速、准确及易操作的特点。因此,本试验参考DB34—352—2018《茶小绿叶蝉测报调查和防治技术规程》中的“茶小绿叶蝉防治指标为27头/m2”作为茶小绿叶蝉单位面积虫口密度防治指标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夏剪区对茶小绿叶蝉的控害效果显著

从表1可以看出,修剪后2个月内防治效果最好,虫口减退率保持在88.12%~92.00%之间,防治效果维持在88.39%~91.48%。修剪后4个月防治效果较好,虫口减退率仍保持在73.26%~74.19%之间,防治效果仍维持在72.02%~74.78%;修剪后6个月虫口减退率仍保持在52.71%~56.63%之间,防治效果仍维持在50.83%~55.83%,仍然保持着很好的控害作用。

表1 夏剪区茶小绿叶蝉虫口减退率、防治效果统计表

2.2 夏剪区茶小绿叶蝉虫口密度增长缓慢

从图1可以看出,茶园夏剪后茶小绿叶蝉虫口密度增长缓慢,剪后2个月茶园虫口密度只有6.4~9.6头/m2,虫口密度增长缓慢;剪后5个月茶园虫口密度才增长至26.0~28.0头/m2,平均为 26.9头/m2,基本达到 27头/m2的防治指标,可以不进行化学防治。进入10月份后虫口密度开始达到防治指标,但此时已是秋茶末期,全年茶叶生产已基本结束,不必要再进行喷药防治。

图1 夏剪区与对照区茶小绿叶蝉虫口消长曲线图

3 小结与讨论

3.1 茶园夏剪防效显著,控害时间长,适合规模化推广

茶小绿叶蝉以茶树嫩梢为取食和繁殖的主要场所,世代重叠,峰期明显,食物单一,飞行能力相对较弱,主要以本地虫源繁殖为主。一般地说,前一代发生基数大,则下一代发生数也可能大[4]。根据田间茶小绿叶蝉世代间虫口密度影响大的特点,在茶区统一时间进行夏剪,剪除茶园顶篷叶片层,可以有效破坏和阻断害虫食物链,造成茶小绿叶蝉大量死亡,田间虫源基数骤然下降,能有效控制全年茶小绿叶蝉的发生。在实际生产中,关键要掌握好夏剪时间,在夏剪时间内统一组织开展夏剪,减少茶小绿叶蝉虫源的交叉传播。在昭平县正常年份茶小绿叶蝉第一个高峰期一般出现在5月上旬-6月下旬,而此期间当地茶园的另一个食叶性害虫茶角胸叶甲成虫也在4月下旬初开始羽化,4月下旬末至5月中旬是茶角胸叶甲成虫为害高峰期[5]。因此,茶园夏剪时间选择在4月下旬进行可以兼治茶小绿叶蝉和茶角胸叶甲两大害虫,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茶园夏剪无污染、无残留,符合绿色和有机生产要求

农药残留是目前茶叶产品最大的质量安全隐患,农药残留主要来自茶园病虫害防治过程中施用的化学农药,使用化学农药虽然能达到快速杀虫的效果,但又会对产品质量造成一定影响,寻求安全有效的农艺措施防治茶园病虫害势在必行。试验证明,茶园夏剪污染轻,无残留,控害效果好,可以作为今后绿色茶园和有机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的主推技术。在实际生产中,茶园夏剪可以结合推广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在茶园中推广应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技术和黄板诱杀技术,根据茶小绿叶蝉的趋光习性和趋黄习性,在茶园中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和悬挂黄色粘虫板诱杀茶小绿叶蝉等害虫,可减轻茶小绿叶蝉等害虫的发生为害,进一步减少农药使用量,使茶叶产品达到绿色和有机生产要求。

3.3 茶园夏剪不影响春茶产量,茶园恢复生产快,推广前景看好

在实际生产中改传统的冬季重修剪为夏季重修剪,即在谷雨至立夏茶小绿叶蝉第一个高峰出现前进行,不影响春茶产量,有利于提高茶叶全年产业效益。由于春茶品质好,价格高,春茶效益往往能够占到全年茶叶效益的一半以上。如果沿用传统的冬季重剪技术,由于冬季温度低,冬剪后茶树恢复生长缓慢,春茶萌芽时间迟,春茶产量低,严重影响全年产业效益。如果改变传统的修剪时间,在春茶采摘结束后进行茶园修剪,夏茶产量会受到较大影响,由于夏季气温高,雨量充沛,茶园夏剪后一般经过45 d左右茶树就可以恢复生产,达到采摘标准。根据调查,夏剪茶园春茶产量比冬剪茶园增产50%左右,夏剪茶园春夏茶产量减少40%左右,夏剪茶园全年茶叶总产量比冬剪茶园减产6.31%,减少的主要是夏茶产量;但是从全年茶叶产业效益看,夏剪茶园全年茶叶总产值要比冬剪茶园总产值增加6.67%,增加部分主要是春茶产值。推广应用茶园夏剪技术,在确保春茶产量和全年产业效益的同时,能更好地控制茶小绿叶蝉的发生为害,控害时间超长,应用面积正在逐年扩大,推广前景看好。

猜你喜欢

虫口春茶绿叶
农业农村部——紧盯病虫监测抓好防控措施落实 全力以赴“虫口夺粮”保丰收
艾绿士杀虫剂防治棉蓟马药效试验
绿叶对根的深情
春茶不宜贪尝鲜
绿叶和红叶
桃娃娃
春茶不宜贪尝鲜
还在坚持的绿叶们
24味暖春茶香 1周急速瘦15斤
茶乡“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