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研究

2022-04-08夏风云王立慧

文教资料 2022年1期
关键词:内容创新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

夏风云 王立慧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时期的到来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更新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良好契机。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目标特点,结合当下的教育发展际遇,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进行优化,以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程和全方位育人功能。

关键词:新时期 思想政治教育 内容创新

一、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承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随之迈进了新时期,但传统教育内容仍然是实现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经典内容和固定模式中探究新思路和新方法,及时更新教育目标,完善教育手段和教育工具,最大限度发挥立德树人的核心作用。

(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三观”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用“六个下功夫”概括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把“在理想信念上下功夫”作为重中之重。理想信念教育是党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2]从高校“三观”教育的现状看,一方面,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仍没有摆脱传统的单靠理论灌输的束缚,对英雄人物、先进事迹的宣传显得苍白无力、有名无实,削减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影响力,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教育意义。[3]另一方面,随着各种信息的冲击以及外来文化的侵入,青年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观念更新快,易于接触新鲜事物。这样一来,高校“三观”教育就要避开一般文化知识教育的模式,更侧重于对人的思想的改造和人格塑造的系统培养,尽早从“象牙塔”的教育方式中脱离出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同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使大学生在根本上认识社会主义,理解共产主义理想的真理性、科学性、正确性,进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提出希望青年学子热爱祖国,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4]因此,高校将爱国主义纳入思政教育内容的范畴,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爱国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该项内容难以量化,亦难以用具体指标衡量,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其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在高校思政育人体系中作用巨大。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需要在爱国主义教育领域争取做到内容更新、方式创新、机制革新,重视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过程与滋养体系,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理性养成有机结合起来,将历史教育与现实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

学生作为整个社会及自然和谐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组成,其生命个体的多样性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特定文化情境和社会心理背景的影响,每一个生命成长都需要道德的指引。在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要求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德育功能逐渐凸显,但一些学校和教师仍以分数论英雄,重课堂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存在目的功利、方式被动、形式单一、脱离生活等问题。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德育为先是学校教育的必须。[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也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6],在学校教育中要把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把道德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汇聚起强大的道德力量。

(四)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7]可见,新时期我国全面发展教育已然形成了“五育”并举的局面,且与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基本相应的。从现实的基础教育分析,素质教育在处理“教”与“学”两者的关系问题上同应试教育一样,均把“学”作为一种被动的工具看待,没有把“学”作为一个有各种需求的“人”去看待。在实施素质教育“减负”的进程中,目前仍然存在着“应试”教育的阴影,在不同情况下形成了形式化的说教和脱离生活实际的倾向,忽视知识发生的人文背景和科学精神。素质教育中强调的“德、智、体、美、劳”,经常忽视了各种教育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往往顾此失彼。通过全面发展“五育”就基本上可以促成素质教育的实施,更为重要的是,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作为促进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也会随之而变化和充实。

二、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深化与升华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和育人重点都发生了潜在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复杂性、开放性、交互性和即时性等特点,对其内容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教育内容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当新特点、新问题交织并轨时,挖掘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涵就显得尤其重要,在确定内涵的基础上确定教育目标、规划教育内容,能够为未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有力指导。

(一)以法律知识普及为内容的规则教育

规则是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高校思想教育中培養规则意识至关重要。规则包含法理与伦理两个层面,就法理层面而言,即处于底线思维法治、制度意识,源于人们对法律规则的尊崇与认同,相反,就伦理层面而言,即建立在正当性价值理念基础之上的随着历史而不断发展的具有不同特点的公共精神。大学生对“自由”概念的理解出现多元趋势,其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高校的规则内容及制定过程注重学校的管理,时常忽视学生的实际;在规则的宣传和执行监督方面存在欠缺也成为另一大诱因。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规则教育应坚持“以制育人、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人带人、以礼立人”[8]。31E668FF-DCFD-4C32-A744-ACCEFD91CC8F

(二)以中华传统美德为依托的感恩教育

开展爱与感恩教育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学校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意识教育的主渠道。但高校的感恩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感恩教育被忽视,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和感恩教育机制不健全的影响,教师将更多的心思放在掌握专业课上,容易忽视感恩教育;第二,感恩教育形式化,教师对学生仅仅开展短暂的爱与感恩的教育,止步于课本层面,没有形成长效机制,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直接阻碍了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和强化。将感恩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切入点,使其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规律,让学生充分体会爱与感恩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的友爱奉献精神。

(三)以担当尽责为中枢的社会责任教育

现实社会中责任教育刻不容缓,大学生社会责任的缺失主要表现为重个人前途,轻社会利益;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以“我”为中心等。不少老师心中的好学生的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好”而忽略了责任感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只是停留在意识层面,想真正落实社会责任,就必然经历“心理上认知—情感上认同—内化为意志—落实到行动”的过程。如何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是目前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9]

(四)以尊重敬畏生命为根本的健康教育

对生命的珍视、对自然的敬畏、对真理的坚守、对法治的遵从,是人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现代化的主要特征。生命与健康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正确认识生命、善待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创造生命价值,实现生命的升华和超越,从生命教育的过程来讲,是人的生命形成、发展、向着真善美发生改变的过程。把握和领会这一过程的核心与真谛需要引领高校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生命教育,同时准确定位生命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位置,高校教师应守好“责任田”,教给学生生命安全以及健康教育内容,培养幸福生活的品质;引导学生做保安康的“守护者”,对生命产生敬畏之心,将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融合,思考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探究将二者相融合的新路径,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新方法,并根据社会发展现实,及时学习、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以便更好地应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五)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科学精神教育

科学精神教育一直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高校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科学精神教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向来都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将两种类型教育并轨发展一直都是高校教育研究领域的难点。纵览我国高校教育发展变迁历程,科学精神教育长期以来被高度重视,而相比之下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视程度亟待提高。同时,将人文精神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相融合也是新时期高校教育的关键突破点。高校可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主渠道作用,广泛组织科学成果展、专题科研报告会、科普知识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创新拓展微信、微博等网络育人渠道,帮助大学生提高科学知识水平,强化科学思维;发挥人文精神的滋养作用,放大科学精神的技术作用,使二者共同作用,共建思政育人新高地。

(六)以培养理性思维为中心的网络教育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通信的成熟,在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下,具有基本的信息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高校基础教育缺乏对网络素养教育的足够重视,并未开设系统的网络素养课程,也没有相应的教育人才。当下互联网发展进入5G时代,网络素养成为大学生的基本素养之一。高校应当将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作为重要任务,形成上层设计,改革和创新网络素养教育的方式方法,全面推进网络素养培育体系;要以创新思维推进网络素养教育,将其作为普及性义务教育基础课程,既要让学生掌握网络世界中所需要的知识,更要激发其效能。

三、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不断创新

(一)自然与人类发展相适应的生态观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逐渐得到重视,大学生生态意识逐步形成,生态行为开始养成,但也存在着自身学科体系不够健全、与其他学科紧密结合欠缺、未能很好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等问题。高校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由外而内地将生态文明观灌输进大学生的头脑,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生态文明观教育,依托学校官网、校园公众号与微博等新媒体,大力宣传生态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师生的生态观念。

(二)以全民健康为主要内涵的公共卫生意识教育

加强公共卫生教育,增强大学生公共卫生意识更是刻不容缓。不同阶段的学校教育应传播、教导和培养学生公共卫生知识技能与生活方式,逐步普及公共卫生意识,营造科学与合理的公共卫生健康环境。公共卫生意识并不能速成,目前我国大学生普遍不了解公共卫生教育,对健康教育不重视,很多高校也未将公共卫生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导致学生们很难形成自己理性的健康观,自身公共卫生意识薄弱;高校专职思想政治教育人员有限,极易忽略学生的公共卫生意识教育,对学生的疏导与指引不足。一方面,应从课程体系入手,建立健全公共健康与卫生课程知识体系,并将其纳入学校基础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现有国防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有机融合,发挥课堂教学的主要作用;依托共青团、学生社团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主题活动,推进自我教育。另一方面,应校内校外双管齐下,借助社会力量强化公共卫生安全观教育。例如,联合公共卫生安全治理相关部门,利用现有资源,共建校外教育实践基地,丰富公共卫生安全观教育案例库。

(三)以构建全球价值为宗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教育

引导学生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境下思考个人的人生意义,构建“一个世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格局。在实践中拓展教育内容,第一,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的知识理论与原有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有机结合,开拓新的教育领域。第二,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不同视角、不同背景的知识理论与实践学习平台。第三,转化教育教学话语,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相关内容以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展示。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把握时代要求,回应社会关切,将思政育人工作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积极创新工作方法、更新工作内容,将情怀、感动、力量与创新融为一体,以新教学方式、新课程改革体验新思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齐头并进、与民族复兴和国家进步同向同行。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 田霞,王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坚定理想信念的三个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1):42-46.

[3] 郭海萍.在思想政治修养课中贯彻“三观”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8(11):107.

[4]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8.

[5] 张陟遥.疫情防控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N].中国教育报,2020-02-17.

[6] 王德炎,謝今.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思考[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12):11-15,21.

[7] 周志成.着力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能力[N].中国教育报,2019-11-14.

[8] 向勇.束人亦树人:五个坚持中推进大学生规则意识教育[J].教育现代化,2019(100):134-135.

[9] 申志宏,孔卫红.以责任教育为视角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J].教育评论,2015(10):147-149.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高校思政专项)重点项目“重大疫情应对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路径创新研究”(L19ASZ001)。31E668FF-DCFD-4C32-A744-ACCEFD91CC8F

猜你喜欢

内容创新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
微信公众号的特征及内容创新
现代高职院校教研活动改革与创新探讨
浅析电视真人秀节目同质化的表现及成因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