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妇女节
2022-04-08王坤
作文通讯·初中版 2022年3期
王坤
国际妇女节起源于国外,联合国从1975年开始庆祝国际妇女节,于1977年,正式決定把3月8日作为“联合国妇女权益日和国际和平日”。但妇女节并不是外国人的创新,中国早在汉代就已有妇女节。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首依据牵牛、织女七夕相会故事创作的诗歌,让织女的形象产生广泛的影响。在中国历史发祥地的黄河流域各省,民间便把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称为“女节”或“乞巧节”。河南《宜阳县志》载:“七月七夕为女节,陈瓜果,祀天孙以乞巧。”陕西《蒲城县志》又载:“七月七日,迎新嫁女避节。”
到了唐代,人们都要在乞巧节这天祭拜织女,希望她把纺织的技巧传给家中的女人,而女人们则走亲访友,交流织艺。连平时被禁锢在绣楼里的大家闺秀,这天也可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涉足田园,游览市井。古代许多男女青年一见钟情的爱情故事也由此产生。
宋代和明代,七夕这天妇女的待遇就更高了:女人要穿红戴花,用五彩绫线结成樱桃、桑葚、角黍、葫芦等形状穿线佩身,家中还要备足美食供女人享用。明代《帝京景物略》中就有“七夕,父母家必迎女食花糕”的记载。
在清代,妇女节又从“七夕”发展成端午的“女儿节”,这天不仅女人要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享受平时想都不敢想的“游艺”“聚餐”“休假”等特权,连远嫁的女子也可以在这几天回娘家看望双亲,共享天伦。
而在少数民族中,古时的妇女节更是多得数不胜数,如苗族姐妹节、壮族娅拜节等,都是中华女性展现美丽和聪明才智的时刻。
选自《农村工作通讯》,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