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上好一节数学公开课
2022-04-08杨松
名师简介
杨 松 小学数学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南宁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曾公派赴美国布朗大学海培学习。深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导师,深圳市高层次人才,盐田区160万人才引进第一人,享受政府人才待遇。曾先后两次获全国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多次获省市级教学比赛一等奖第一名。两次被中央教科所评为“全国德育课题先进工作者”,全国新教材优秀实验教师,全国2006新世纪人物,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深圳市名教师。曾主持从“九五”到“十三五”多个国家、省、市区级重点课题研究,曾出版《杨松和他的灵动课堂》《课堂中的智慧》等多部专著。应邀为全国各地的教师作示范课、讲座上百场,“新、实、活、美”的教学风格受到一线教师的一致肯定和高度赞誉。
【摘 要】执教公开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快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也是实现教师间相互交流、博采众长的最佳平台,更是教师实现由“教書匠”到“教育家”的必须历练。本文从厘清公开课意义,形成理性化认知;悦纳公开课挑战,稳控情绪化体验;巧用公开课策略,突出个性化风格;培育公开课品质,提升专业化素养等方面展开,有助于教师上好一节数学公开课。
【关键词】公开课 意义 挑战 策略 品质
笔者是一名从公开课中成长起来的教师,坦白地说,正是那一堂堂张扬个性风采的公开课成就了笔者的今天。回味自己这么多年来上公开课的心路历程,应该说酸甜苦辣,人生百味。每一次的公开课打磨历程都是笔者教育生涯中最宝贵的财富。直到今天,笔者也还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上好一节数学公开课,心有所得,与君共享。
一、厘清公开课意义,形成理性化认知
(一)公开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快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笔者第一次参加全国大赛时拥有了自己的公开课代表作——量的计量整理与复习,第一次真正弄清楚了小学阶段该教些什么,第一次在心中真正建立起了小学数学知识体系的基本架构。笔者在自己的成长笔记里写下了这么一段话:再没有其他方式能像执教公开课这样,如此高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能力突飞猛进、快速发展的了。所以教师如果想实现专业的提升,那就多上公开课吧。
(二)公开课是实现教师间相互交流、博取众长的最好平台
公开课是实现教师间相互交流、博采众长的最佳平台。如笔者在打磨“生活中的负数”一课时,首先是在第七届全国小学数学优质课比赛现场听北京的赵震老师教学此课,当时觉得选题很好,上得也精彩,但总觉得还有可挖掘的东西。恰巧,当时旁边很多听课教师的议论给笔者提供了很多思路,于是笔者萌发了自己再上此课的念头。之后笔者一直在打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请专家、同科组老师听课评议,几易其稿,最终这一课成为笔者的经典课例之一。打磨的过程也并没有停止,几乎每次外出上这堂课,和听课教师交流后,下一次再上,笔者也总还会进行调整。也正是在这样的交流与打磨中,我们才能自成一格,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
(三)公开课是教师实现由“教书匠”到“教育家”的必须历练
许多事例证明,真正的教育家,是从课堂一线走出去,并有能力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提升、形成文字的实践研究者。他们看问题一定是基于实践,而高于常人的。所以,真正有志成名家的教师千万不要惧怕公开课,要认识到它是你实现由“教书匠”到“教育家”的必须历练。做一个从一线出来、随时都能回到一线去的真正专家,会让你更受教师与学生的尊敬。
二、悦纳公开课挑战,稳控情绪化体验
一般来说,上公开课需经历心路“八历程”——“抵触期、迷茫期、无奈期、煎熬期、提升期、内化期、沉淀期、反思期”的心理调适和与其对应的“八阶段”——“惧、惑、悲、苦、痛、木、喜、怅”的情感体验。
惧——怕,抵触,但丑媳妇终得见公婆,最终还是得上。(抵触期)
惑——迷惑,迷茫,毫无思路,毫无底气,不知道该怎么上。(迷茫期)
悲——好不容易磕磕巴巴完成设计,第一次试教后,却被批得一无是处,真是:“我本将心照明月,无奈明月照沟渠。”(无奈期)
苦——压抑着心中的悲哀与无奈,强撑着再修改,可第二次试教后,依旧没达到评课专家们的预期,只能自我鞭策,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心力交瘁,苦似黄连。(煎熬期)
痛——再改教案,再受煎熬,甚至想放弃,可谓痛彻心扉。(提升期)
木——经历过前面几次的“洗礼”后,一般到了第三次试教时,心理承受能力已经前所未有地强大,而坦然之后,实际正是无数课之“精华”正在内化为己用的时候。(内化期)
喜——几经磨砺,终见成效。破茧成蝶后,回首此课,此时集众家之所长的自己,定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畅快。(沉淀期)
怅——完美呈现过后,心中总还是若有所失,那是更高层次的内化需求,也只有这份遗憾才能成就更完美。(反思期)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确实,细想我们任何一堂哪怕被誉为成功的课,当我们进行课后反思时,是否还是会有些许的不足和遗憾?我们的教学水平也正是在这样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悄然得到提升。因此,我们应该欣然接受或者主动请上公开课,并不断调适上课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坚定上好公开课的信心和决心。
三、巧用公开课策略,突出个性化风格
(一)因应场景选题,各有所好
公开课成败与否,选题尤为关键。如果是要对外上邀请课,就选自己感兴趣、有感悟的内容作为公开课课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感兴趣、有所悟的内容上起来才会更生动、更深刻,才会更感染人、感动人。
如果是研讨课,就选自己最害怕、最不会上、最不愿上的课题。挑战难题,勇于面对自己,将自己的缺点无限放大在别人面前,更利于我们看清自己,找出自己的短板。听课者今天的批评与建议将是你明天公开课成功的基石。
如果是比赛课,如果教学内容有得选,那就选自己最拿手的、经过专家建议洗礼、千锤百炼打磨过的;如果没得选,一定要有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
(二)注重思想引领,心有所依
只会把知识靠死记硬背的方式强灌给学生的教师,他的教学停留在结果上,无论他为了公开课如何去伪装,但最终结果,他的课堂也是没有生命力和创新力的。在教学知识的同时,注意给学生讲解方法的教师,他的教学转移到了过程上,这样的教师可以成为一位好教师,因为他关注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他的课可以成为一堂朴实的传统应试课。而一位不仅关注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关注知识内部隐含的数学思维,还关注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精神的教师,他的课不仅有数学味,更有人文味,这样的公开课才是学生和教师想要的。
所以我们在选好课题、着手备课之前,要清楚地明白:无论是什么内容,我们都要思考其知识点的形成,站在学生角度思考该如何理解知识的生成。要發掘知识背后的人文素材,让课堂彰显不一样的审美层次。教什么?怎么教?讲什么内容?怎样讲学生才明白?怎样上,课才能更具人文精神?这几个问题在上课前我们必须先弄清楚。
(三)讲究备课策略,胸有所成
1.备课要深研教材
一节公开课成功与否,重难点知识的教学有无教透、正不正确、得不得当,是最基本的评判标准。至于课上得精不精彩、好不好那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而往往我们看到的失败的公开课例子,无一例外的都是教师没有好好钻研教材,甚至连教材要讲什么、这节课的重难点是什么、这个知识点的前后联系等最基本的要素都没有把握好,本末倒置、主次不分、思维混乱,这才导致了失败。这样的课,听课者犹如雾里看花,不知所云,学生更是迷迷糊糊,一头雾水。
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好好研读教材,将相关知识点的脉络理顺,将重难点抓准、厘清。
2.备课要备出“亮点”
所谓“亮点”,就是指对于某个知识点加工的创新性,简单地说就是你拿什么吸引别人。这是一节优秀的公开课必须具备的,否则难免落入“千篇一律”的俗套和“千人同课”的尴尬。
3.备课要博采众长
笔者认为,一节成功的数学公开课应该具备“新、实、活、美”的特点。
新——讲的课要不落俗套,不能全部是“拿来主义”,最好原创,即使引用也要有自己的特色,要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能使人眼前一亮,产生学习效仿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设计思路、教学手段、知识呈现方式等都要有新意。当然,这个“新”,得有生活原型,贴近实际,不能天马行空。笔者曾听过这么一节公开课:教师上“认识比”一课,先视频出示老式电视机和现在的液晶电视同时播新闻的画面,形象直观地让学生看到同一个新闻画面,由于电视机画面比例不同,同一个播音员看起来形象大不相同,一个看起来矮矮胖胖,一个看起来高高瘦瘦,然后此时教师提出关键问题:人为什么会变胖呢?继而引入课题——比例。贴近生活,紧扣课题,让人耳目一新。
实——上的课得实实在在,内容充实,引导到位,目标落实,训练扎实。要注重学生“四基”的夯实。
活——教育家陶行知说:“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所以课堂的“活”是指灵活采用教学方法、灵活使用教材、把学生教活,最终实现以“活教”促“教活”的教学过程。
我们在日复一日的按部就班中,已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有了“老师出的题不会错,所有的问题都是有标准答案的”这样的固定思维。张奠宙教授曾在“21世纪创新教育论坛”上发出感叹:老师们,这个问题很简单,但是它难倒了许多人,这个例子最通俗,但又最发人深省……前不久,顾明远老先生也说过,教师的本质是培养思维,培养思维最好的场所是课堂。所以,教师在每一堂课上,都应该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把学生越教越活,越教越聪明?
美——教师的形象美、语言美、气质美;教学的风格美、板书美、教具美;课堂资源生成的灵动美;师生情感融入的和谐美、人文美;等等。
以上几点,笔者认为是一堂优秀的公开课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当然,也并不是一定就要满足上面所有的特征。其实,只要是关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课,就是好课。上面所提的四点,只不过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已。但要做到让自己的课“新、实、活、美”,教师必须学会博采众长,只有去粗取精、海纳百川,方能达到最终的自成一格。
关于博采众长,需要提醒的是,现在网络上好资源很多,但我们应该永远记住:网络上好东西确实很多,但并不一定都适合我们,一定要慎用之,切不可一味地采取“拿来主义”。
(4)备课要突出个性
我们无论上何种类型的公开课,一定要让听课者感受到我们的与众不同,从语言设计、方法选择、活动安排到整个风格呈现等各个细节,都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要懂得避重就轻,自己不擅长的就尽量少用或干脆不用,一定要用也得换一种呈现方式。不然,邯郸学步,会适得其反,东施效颦,会贻笑大方。
四、培育公开课品质,提升专业化素养
一堂真正优秀、达到一定层次的公开课,很多时候重要的不是显性的方法手段,而是教师隐性的人文素养。好操作胜过好设计,对于相同的教案,不同的人表现出来的效果绝对不同。教师的人文精神、文化底蕴、气质内涵、教学素养等个人修为对于公开课的成败影响至关重要。如吴正宪老师的娓娓道来,大家风范;华应龙老师的睿智深沉,灵犀频现;等等,无不都是他们深厚的底蕴在支撑。如道家修炼“内丹”一样,我们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要想上出一堂堪称经典的公开课,那就做生活的有心人,好好历练自己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你具备了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敏锐的思维,心中的那粒“内丹”具有一定的分量了,你的课才会厚重、才会深邃,才能耐人寻味。而这一切,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在你平时的生活中一点一滴逐渐积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