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三湾改编
2022-04-08王超
王超
八七会议后,中共中央决定派毛泽东为特派员,与彭公达一起到湖南,改组省委,领导秋收起义。改组后的湖南省委根据八七会议精神讨论和制定秋收起义计划。会议决定发动以长沙为中心,包括湘潭、宁乡、醴陵、浏阳、平江、岳阳、安源等七个县镇的起义。会议还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作为秋收起义的领导机构;成立以易礼容为书记的行动委员会,负责组织上述各县工农起义,并在长沙工人起义接应下,配合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夺取长沙。会后,毛泽东到江西安源,向当地党组织的负责人传达八七会议精神,以及湖南省委改组情况和起义计划。
9月初,毛泽东在安源张家湾召开军事会议,部署起义,继而又赶往铜鼓。参加湘赣边界起义的主力有原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湖南平江和浏阳的农军、湖北崇阳和通城的部分农军、安源煤矿的工人武装及江西安福、萍乡、醴陵农军等共约5000人,统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下辖第一、第二、第三团,卢德铭(原警卫团团长、共产党员)任起义军总指挥,余洒度(共产党员,后叛变投敌)任师长。
9月9日,起义从破坏粤汉铁路北段开始发动。9月11日,起义军分别从江西的修水、安源、铜鼓等地出发,进入湖南境内,会合平江、浏阳地区的起义农民,准备会攻长沙。但遭到远比自己强大的反革命军队的抵抗,加上兵力分散对敌情估计不足,缺乏作战经验,有些指挥员指挥失当和邱国轩团叛变,因而先后遭受很大损失。毛泽东主张放弃攻打长沙,把起义军向南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找落脚点。会议经过激烈争论,通过了毛泽东的意见,决定起义军撤离湘东地区,向南转移。起义军在向南转移途中,处境十分困难。主要面临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毛泽东对秋收起义的余部还难以完全掌控,正确的主张难以贯彻。当时反对毛泽东正确主张最激烈的是师长余洒度。他不能理解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对革命军遇到的暂时挫折悲观失望,总指挥卢德铭牺牲后,余洒度等人多次顶撞毛泽东,更是坚决反对把部队带到井冈山,致使前委会很难统一思想。
第二个问题,秋收起义部队,从长沙时的5000余人,到三湾时不足1000人,组织不健全、思想混乱、雇佣军队的影响还严重存在,加上作战失利、连续行军、长途跋涉、斗争艰苦、疟疾流行,军心涣散。
秋收起义部队在湖南浏阳文家市里仁学校操坪会师整编的旧址
第三个问题,部队中军阀主义作风严重,官兵不平等,打骂士兵的现象经常发生,直接影响了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毛泽东在行军路上,一路行走、一路思考,经过认真酝酿,形成了初步方案。主要内容是三条:一、部队由原来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二、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并建立党的各级组织。班、排设小组,营、团建立党委,连以上设立党代表,部队由党的前敌委员会领导,一切重大决策,必须由党组织集体讨论决定。三、在连以上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实行民主制度,在政治上官兵平等。
1927年9月29日,部队到达三湾村,当天晚上在毛泽东住的“泰和祥”杂货铺里召开了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讨论部队现状和解决措施。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余洒度、余贲民、苏先骏、何挺颖、张子清、陈浩、宛希先、熊寿祺等。会议研究了三个问题:1.增加陈浩、宛希先、熊寿祺为前敌委员会委员;2.决定对部队进行整编;3.如何争取与袁文才的地方武装合作,共同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湾改编”。
会议开得非常艰难。首先,毛泽东介绍了部队改编的方案以及与袁文才合作的设想等。在与会人员中,毛泽东最担心的是师长余洒度。不出所料,当毛泽东说完改编部队的想法后,余洒度提出了各种质疑和反对意见。比如,他问,把一个师改编为一个团,剩下好多军官往哪儿摆?毛泽东说,凡是没有安排职务的军官,全部编为一个军官队,以后扩大队伍用得上。毛泽东还耐心解释分析了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在于共产党没有掌握自己的军队,以叶挺独立团为例,进行分析比较,来说明“支部建在连上”的作用和意义。虽然余洒度、苏先骏等人反对,但有余贲民、何挺颖、宛希先、张子清、熊寿祺等多数人的支持,最终会议通过了改编方案。
将部队缩编为一个团后原来的师长余洒度不愿意担任团长。团长由原来第一团第一营营长陈浩担任,党代表为何挺颖,副团长徐庶,参谋长韩庄剑。下辖一、三两个营,以原第一团为基础编成第一营,营长黄子吉,党代表宛希先,下设一、二、三连;以原第三团为基础编成第三营,营长张子清,党代表李运启,副营长武中豪,下设七、八、九连(罗荣桓任党代表);另外,还组编了一个特务连(连长曾士峨,党代表朱建胜)、一个卫生队(队长曹嵘,党代表何长工)、一个军官队(队长吕赤)、一个辎重队(队长范树德),总共七个连,三个队。会议决定保留余洒度、苏先骏两人的前委委员职务。
机构由一个师缩为一个团,干部进行了调整,支持毛泽东正确主张的人变成了多数,反对的人变成了少数,进而队伍涣散、反对上山的负面影响就降到了最低程度,从而为部队顺利开往井冈山铺平了道路。
在三湾改编之前,已经诞生六年之久的中国共产党还没有一支独立的军事武装。我们党整合和影响了一些国民党军队,并在军队中建立了党的组织,但党组织(支部)都是设在团一级,政治指导员只做宣传教育工作,因而政治工作没有群众基础。连一级没有党的组织,就难以掌握部队。这样也就难免出現成建制逃跑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存在于南昌起义的部队中,秋收起义部队中也普遍存在。
芦溪兵败后,队伍一路撤退,士气一落千丈。9月的江西,酷暑难耐,蚊虫横行。行军途中,疟疾流行,缺医少药,条件艰苦,很多战士对革命丧失了信心,部队中逃跑成风。短短一周之后,部队由1500余人锐减到不足1000人。赖毅(1955年被授予中将)回忆说:“芦溪受挫后,部队中弥漫着一股消沉的情绪,许多知识分子和军官出身的人,看到失败似乎已成定局,纷纷不告而别。有些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共产党员,也在这时背弃了革命,走向叛变或消极的道路。一营一连的一个排就在排长的唆使下,利用放哨的机会全部逃跑了,并且带走了所有的武器。那时,逃亡变成公开的事,投机分子互相询问:‘你走不走?你准备上哪里去?’这真是一次严重的考验。”
这一年,毛泽东34岁,他一只脚有伤,走路困难,但他坚持深入部队进行调研,一路上不断找官兵谈话,了解官兵的思想状况。他找谈话最多的是第一师第一团第一连指导员何挺颖。何挺颖政治思想工作能力很强,他所带的连政治气氛很浓,没有一个士兵逃跑。毛泽东问何挺颖,你是如何带兵的?你这个连队为什么没有人逃跑?何挺颖认为,“部队连续打了败仗、军力锐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支队伍失去党的领导,最重要的问题是党对队伍的领导权问题。”“要从军队的党组织去考虑。现在部队中党的组织太少,党员人数也不多,这样就抓不住士兵,抓不住部队。要把党组织建到每个连队。”还说自己这个连之所以没有人逃跑,主要是几个党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何挺颖的这些想法与毛泽东不谋而合。他高兴地对何挺颖说:“你讲得太好了!我们应该扩大党的基层组织,把支部建在连一级,军中重大事项,都应经过党支部来决定。我看,各级指导员也该换个名字,直接叫党代表,建立党代表制度,支部书记由党代表担任,在政治上负全责”。毛泽东还说:“我观察过,凡是拥有一定数量党员的连队,士气就高,作战英勇,长官也能得到有效的民主监督。”
与此同时,毛泽东还先后与宛希先、何长工、张子清、陈浩、罗荣桓、韩伟等谈话,听取意见。在谈话中他还了解了北伐军党组织建设情况。当时叶挺独立团,2000多人的部队,团建支部、营设小组,总共一个支部,下辖六个党小组。共产党员以连以上军官为主体,士兵中基本没有党员。在北伐中共产党员以身作则,发挥了中坚作用,但党支部建在团上,营、连、排就难以抓住士兵。
经过反复思考,综合多方面因素,毛泽东酝酿提出了把支部建在连上、并建立各级党组织的改编方案。这个方案的精妙之处就在于:第一,既有历史继承又有现实成功范例,旧军官难以提出反对意见。过去,北伐军独立团把支部建在团上,营、连设党小组,不足之处是基层抓不住士兵。现在,何挺颖连政治工作抓得好,发挥了党员的作用,成功地抓住了士兵。对这些,旧军官有经历、有了解,把支部建在连上并建立各级党组织,既是对北伐军独立团设立党支部经验的继承,又是对何挺颖连成功抓住士兵经验的借鉴;既能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又能抓住士兵,可以有效地避免成建制逃跑的现象。第二,创造性地把支部建在连上,这是确立党对军队领导的重要基础。支部建在连上,主要在四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研究决定军中大事。军中大事都要经过支部和党委集体讨论决定,军事长官不可擅权。二是培养发展党员。从士兵中培养积极分子,特别注意在班长、战士中发展党员,这样党和士兵群众的联系更加紧密了,大大加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文化扫盲。每个人都渴望进步。红军就是一个有希望的成长团队。从红军战士入伍的那一天起,就要参加学习扫盲,而且必须学会500个字,能看懂报纸文件才算过关。等战士扫盲结束,还得继续学习语文和算术课程,务必让每个战士都有写作的能力,并对世界和社会有基本认识。要知道,在兵荒马乱的当时,不识字的文盲几乎遍布中国,稍微认识几个字,就算知识分子了,邻里乡亲会非常崇拜。这也是红军留住人的一个好方法!四是进行理想信仰教育。通过教育,告诉战士们,要给穷苦大众打天下,推翻旧制度,建立一个人人都能过上好日子的新中国;使他们明白自己正在做改天换地的大事业,而且已经看到光明的未来!这样就培养了战士们的历史使命感、主人翁意识!第三,建立一套新的组织体系,这是确立党对军队领导的根本性措施。支部建在连上,班排设立党小组,营、团以上建立党委,连以上设立党代表,全军由前委领导。这实际上就在一支部队中建立了两套组织体系,一套是军事组织体系,一套是党的组织体系。从当时来看,军事组织体系主要是余洒度等旧军官在把持,部队出现这么多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他们没有认真听从前委的正确领导。建立党的组织体系,就可以从上到下贯彻前委的正确主张和决定,就可以从下到上服从前委的正确领导和指挥。可以说,这套体系是确保党对军队领导的根本性措施。第四,建立了“双首长负责制”,这是确立党对军队领导的关键。毛泽东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设计了党代表制度。军队在连以上单位设立党代表,担任党组织书记,专做连以上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样,就在人民军队中逐级形成了双首长负责制。党代表与各级军事主官平起平坐,就能对军事主官专权形成有效制约。这样,就確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对于党整合军队并在军队中顺利实现自己的意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毛泽东后来在《井冈山的斗争》中说:“红军之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
雄伟险要的井冈山主峰
首先是解决了部队中军阀作风严重的问题。建立士兵委员会,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平等。从根本上解决了士兵成建制、大规模逃跑的问题,同时充分调动了官兵的积极性和部队的凝聚力!
团、营、连都有士兵委员会,各级按照比例选出人数不等的执委会,再选举一人为主任,主要负责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连士兵委员会选举5人至7人或9人为执委,推举主席1人;营士兵委员会选举11人至13人,推举主席1人;团士兵委员会选举17人至19人,推举主席1人。士兵委员会的任务和目标是:一是政治民主,就是官兵平等,不准打人骂人,打破旧军队中的等级观念。领导犯错误,士兵委员会可以作出处罚,比如开展批评,让领导给战士道歉等。耿飚回忆过一件事。有一次他的队伍集合点名,有个战士迟到了,耿飚问他为什么迟到,然后打了他一拳。当天晚上,士兵委员会把耿飚叫过去,轮流念红军的纪律条文,最后大家一致认定耿飚犯了军阀主义、官长打了士兵的错误,罚他一块钱,给这个战士赔礼道歉……二是经济民主,就是由士兵委员会决定部队的日常开支,统一公开账目。通过建立士兵委员会,将部队过去的薪饷制改为供给制,由这个委员会来管理伙食,体现公平合理,有盐同咸、无盐同淡,不发饷大家也能体谅包容。这样就杜绝了国民党那种克扣士兵经费的不良现象,彻底做到了经济公开。过去在国民党军队,虽然每月发几块大洋,但经常遭到当官的打骂,不被当人看,还受窝囊气。现在部队虽然不发饷,但官兵平等,经济公平,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大家都有一种主人翁的意识和感觉,精神十分愉快。连长陈毅安在写给妻子的信中说:“我们天天行军打仗,钱也没有,衣也没有穿,但是精神非常的愉快,较之从前过优美生活的时代好多了,因为是自由的,绝对不受任何人压迫;同志之间亦同心同德,团结一致。”罗荣桓回忆说:“为了扫除军队中的一切不良制度和习气,毛泽东同志果断地采取了许多革命的措施。例如,士兵委员会就是这个时候产生的。为了反对旧军队的一套带兵方法,这就需要进行民主改革。士兵委员会就是实现民主的一个组织形式。那时,士兵委员会有很大的权力,军官要受士兵委员会的监督……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彻底更有效地肃清军阀残余。有了民主,才能提高群众觉悟,才能建立巩固的集中。”曾担任过士兵委员会主席的宋任穷说:“我在营里担任过士兵委员会主席,士兵委员会是选举产生的。按选举名额,由连里选出一些委员来,三个连的委员组成营士兵委员会。
士兵委员会没有设立什么机关,没有专职办公,只是遇事开会研究。士兵委员会是党代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士兵委员会的工作,主要放在连里,一个是政治民主,一个是经济民主,分伙食尾子,管理伙食,管理经济。那时来自旧军队的军官很多,打人骂人的军阀习气很重,士兵委员会就同他们那种旧习气作斗争。”自从实行了士兵委员会制度,士兵群众的利益就得到了保障,士兵群众的革命热情大大激发起来,士兵有了当家做主的感觉,对部队建设的责任感也明显加强了。部队中出现了一种官兵一致、上下平等的新型官兵关系。
其次是解决了旧军官反对和抵制的问题。这一条改编措施触及旧军官们的切身利益,他们是坚决反对的。如何化解他们的反对意见呢?一方面,毛泽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旧军官们树立了榜样。在部队行军途中,毛泽东换上短衫草鞋,和士兵们一起行军,边走边做大家的思想工作,坚定大家继续革命的信念。哪怕是脚磨破了,他也咬着牙继续前进,坚决不骑马坐轿,还和战士们一起吃大锅饭,拒绝生活特殊化。这和黄埔军校出身的旧军官“三金五皮”、顿顿“四菜一汤”形成了鲜明对比。出身贫苦的战士们看在眼里、暖在心里,对这位文弱书生的毛委员敬佩有加。毛泽东以身作则、模范带头,影响了很多干部。实行官兵平等,虽然旧军官们内心不愿意,但表面上也说不出口,只能执行这条规定。另一方面,建立士兵委员会,绝大多数人都是拥护的,特别是广大士兵群众举双手赞成,如果旧军官坚持反对,就会遭到大家的唾弃。毛泽东曾在文章里说:“什么人都是一样苦,从军长到伙夫,除粮食外一律吃五分钱的伙食。发零用钱,两角钱即一律两角钱,四角钱即一律四角钱,因此士兵也不怨恨什么人。……尤其是新来的俘虏兵,他们感觉国民党军队和我们军队是两个世界。他们虽然感觉红军的物质生活不如白军,但是精神得到了解放。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就是民主主义的影响。” 从此以后,无论是扛枪的战士,还是指挥作战的司令、政委,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任何区别,都是红军的一员。首长可以在工作中下命令,但绝对不能在人格上高人一等。军官有指挥作战的权力,士兵委员会有平时监督的权力。
毛泽东和秋收起义部队部分人员1P/7OMXRs1QvZjjlJg1w2TU25L8PtxClLcTzOgDdQBDc=937年在延安合影
三湾改编前的部队来源复杂,既有国民党过来的人员,又有一些路矿工人和农民,加之是临时组织起来的,没有经过系统教育培训,同时还有不少旧军官和动摇投机分子的反对,改编肯定是曲折复杂的。方案通过后,9月30日清早,师长余洒度召集部队在三湾枫树坪下集合,宣布了干部名单,对大家说:“现在人员减少了,部队要缩编,从一个师改编为一个团,一个团还不足,改编为两个营……”听到这里,战士们心里说不出的难过。
随后,新任团长介绍毛泽东出来讲话。毛泽东站出来,首先宣布了前敌委员会关于部队改编的决定,随后又作动员讲话。他说:“同志们!敌人只是在我们后面放冷枪,没什么了不起,大家都是娘生的,敌人有两只脚,我们也有两只脚。贺龙在家乡两把菜刀起家,现在当军长了,我们有近千人还怕什么?大家都起义暴动出来了,一个人可以当敌10个,10个战士可以当敌100个,有什么可怕的,没有挫折和失败,革命是不会成功的!”接着,毛泽东又继续说:“一不图升官,二不图发财,三不图养家糊口,只图天下劳苦大众得解放。此行前去,山高水長,任重道远,你们跟着我,可能很艰苦,很危险,但是也很光荣。人各有志,不能相强,有愿意跟我走的,请站到左边来;有愿意回家的,请站到右边去,我们不勉强。参加革命,完全自愿。现在,愿留者留,不愿留者,根据路途远近,发3—5元路费……”
当天上午,毛泽东作完动员讲话后,马上让人搬来一张桌子,桌上放着一堆大洋。一上午,只有几十人离队,大多数人还是心向革命的。大多数工农出身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战士都跟着毛泽东走到枫树下的左侧。毛泽东给留在右边的人每人发了三至五块大洋作为回家的路费,并表示将来如果谁愿意回来,还是欢迎的。经过改编,部队只剩下700余人。“人员虽少了,队伍却精干多了,都是大浪淘沙后的精英分子”,士气、信念和战斗力大大增强了。随后是对干部进行调整。根据改编方案,对各级干部进行了调整,安排有关人员进行谈话,迅速到岗到位。
前委挑选了13名革命意志最坚定、作战最勇敢的优秀军官,担任党代表。如欧阳健(秋收起义部队3团5连连长)、罗荣桓、何长工等。9月30日下午,毛泽东主持召开党代表会议,6名连党代表、4名军官队、卫生队、辎重队和特务连党代表,2名营党代表,1名团党代表,加上毛泽东共14人参加。毛泽东发表讲话,明确指出:军中大事都要经过支部和党委讨论,军事长官不可擅权,要在军队建立起党的强有力的领导。
10月3日晨,改编后的部队英姿焕发在枫树坪集合。毛泽东在枫树坪向战士和干部讲话,进一步阐明向井冈山进发的重大意义,并宣布行军的三条纪律:说话要和气,买卖要公平,不拿群众一个红薯。在三湾村群众的欢送下,向宁冈古城进发,开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
罗荣桓1957年在回顾这一历史事件时,他写道:“三湾改编,实际上是我军的新生,正是从这时开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当时,如果不是毛泽东同志英明地解决了这个根本性的命题,那么,这支部队便不会有政治灵魂,不会有明确的行动纲领,旧式军队的习气,农民的自由散漫作风,都不可能得到改造,其结果即使不被强大的敌人消灭,也只能变成流寇。”
(责任编辑 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