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中反思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2022-04-08丁茹燕
丁茹燕
勤于思考是一种可贵的学习品质。学习中的思考有许多种类,其中反思性学习是一种具有独特作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方式,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了初中语文课堂中反思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初中生全方面自主反思的内容
1.学前反思。学前反思主要是对学习目标以及相关内容掌握程度的反思。学习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习前进的方向,是学生学习最终要到达的地方。学生可以运用认知领域的动词反思学习结果以及知识目标到达情况。学生对所学语文学知识在学习之前持有一定的情感态度,学生也应该反思学习之后情感态度是否发生变化。同时,学生可以借助情感领域的动词指导进行反思,学会认识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发生的变化,以确保学习的效果。
2.学中反思。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包括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行为的组织和对信息加工过程的调控等环节的反思。学生需要从自身学习实际出发,对语文教材或教师所提供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明确自己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根据学习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参考书、练习册等学习资源。
3.学后反思。对学习效果的反思包括:知识掌握程度、技能和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形成与否、学习习惯好坏以及其他的学习品质养成等。
初中生有效运用语文反思性学习的方法
1.语文错题本。整理语文错题本是语文反思性学习的重要方法,能够节省学生的时间和精力,通过归纳语文的易错点的方式,突出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提升学生语文反思性学习的效率。学生使用语文错题本时,要提高错题管理意识,将出错的地方与教师所讲的正确思路进行对比。然后再重新做一遍错题,反思自己出错的原因,对一个类型的题目进行总结,书写自己的感悟和体会。经过错题归纳后,可以利用早读或其他课外时间时常进行翻看,通过自身不断反思、总结和改进,减少重复犯错的概率。
2.反思日记。反思日记主要记录学生对所完成的语文活动的看法,从而調整语文学习的计划,能够促进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监控及评价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学生可以一周一次或两次,借助写反思日记的机会内化自己所学的语文知识,写下自己语文学习的见解和学习经验。
3.反思讨论会。反思讨论会能够促进知识理解、记忆、吸收和应用。教师在一学期或者一个单元结束时,组织班级的学生对所学知识开展反思讨论会,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有效促进初中生掌握理论知识、评判性思维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教师加强对学生语文反思性学习的有效指导
语文反思性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教师的全面指导。教师自身也应当做一名反思型教师,树立积极的反思意识,并且充分考虑学生在年级与性别上的差异,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反思性学习。
1.教师创设反思情境,激发学生的反思思维。反思情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情境,渗透于语文的有效课堂之中。平等、轻松信任、合作的课堂氛围能够帮助学生自我审视,激励学生主动反思,从而更好地体验学习活动。在教授新课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反思之前学过的概念和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知识迁移。反思性学习就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断质疑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教师不仅要提供多种学习资料,也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反思,鼓励学生对所讲内容提出疑问,形成属于学生自己的问题,引导学生或组织小组讨论进行解答。
2.明确反思对象和反思策略。反思学习的反思对象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包含学习者、学习对象、学习方式、学习过程与结果等诸多要素。反思对象不能仅停留在学习内容上,而应该关注完整的学习过程。同时,还须反思与学习活动相关的其他方面,如学习环境、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学习态度等。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并鼓励学生不断思考,针对不同的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提供给学生清晰的语文反思内容,引导他们制订特定的语文反思策略,以帮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反思。
3.深挖教材。初中语文反思性课堂应该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创新为目标、以探索为基调进行组织的。语文教材文体各异,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有具有反思性价值的问题,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探究可能性等方面,充分挖掘教材的反思性价值,提出合宜的问题。有意义、有价值、有情味的反思性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凝聚他们合作的精神。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去考虑。
(1)重解法,再创造。在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新观念、新视角重新审视教材,实现再创造,融入自己的理解,注入新的血液,促进学生深入解读文章。这适合于写读法教学,可以续写、改写、仿写、扩写等。
(2)反向法,反弹琵琶谱新曲。许多问题前人已有定论,但是时代在前进,价值观念在变化,有些东西前人未必道尽或未道尽,而有时我们恰恰与定论持相反意见。因此可指导学生逆向思维,捕捉新的思想,进而进行新的研究。如《社戏》中“我执意要看戏,多半是因为一碗豆浆吧?因为一碗未喝到的豆浆,所以生出无限的留念——戏好,豆也好。”又如:“愚公真的不愚吗?”“智叟真的不智吗?”这些都能激起学生研究和表达的欲望。
4.合作教学法。学生间相互交流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反思性。因为教师讲解知识点是站在成人的角度上,而学生间的交流更多是站在学生的视角上,两者间有着明显的年龄和阅历的差异。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语文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们先自行讨论,互相借鉴思考的角度和观点,让学生们能够各抒己见。这对于学生积极思考,独立解决问题非常有帮助。学生间的讨论还能有效帮助基础薄弱的同学弥补自己的不足,也让能力强的同学体会到成就感,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让语文教学在更为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从而有效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5.拓展延伸。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学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训练和考查。我们在学习中应注意在课外训练和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中考考试中常出这样的题目:写出学过的或课外积累的关于“风”“花”“雪”“月”“爱国”“友谊”等诗句和名言。为此,我按照班级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布置不同的任务,有搜集风花雪月等诗句的,有搜集爱国的诗句、名言的,然后将他们各组搜集的成果分类整理,汇集成册,同学们互相传阅学习。同学们兴致很高,效果良好,起到了培养兴趣、开阔思维、扩大视野、启迪智慧、养成反思探究习惯等多方面的作用,真是一举多得。
6.激发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提问及反思。好奇心是人们探索自己不熟悉的事物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能够有效刺激学生反思,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并尝试提出经过思考后而产生的问题。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节课的时候就可以先向学生提问:“你听说过《山海经》吗?《山海经》中讲的是什么?”提问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好奇《山海经》究竟是什么。然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大概了解《山海经》中讲的是什么,并告诉学生阿长其实是一位不识字的妇人。学生就会产生疑惑:阿长不识字,为什么还要买《山海经》呢?這时候,学生也许并不会直接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问题。所以,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告诉学生,阿长一定让鲁迅先生早起后必须与她先说话,然后吃橘子。让学生对阿长更加好奇。这时候,学生就可能提出:“阿长为什么要让鲁迅先生早起不刷牙就吃橘子,为什么一定要是橘子,不能是其他食物?”如此就达到了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这一目的。总之,教师要尝试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达到让学生主动反思并提出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7.打破距离感,鼓励学生反思。教师在培养学生反思意识的时候,自己需要先树立师生平等意识,用适当的方式打破传统教学中的距离感,积极鼓励学生反思并提出自己的思考,而不是将自己的疑惑藏在心里。所以,教师需要尝试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情境,营造相对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减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感,让学生自由表达出自己的反思成果,敢于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
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送东阳马生序》的时候很可能会提出:“左佩刀,右备容臭中的‘臭’为什么要读‘xiù’,而不是‘chòu’?什么时候读‘chòu’,什么时候读‘xiù’呢?”这显然是一个非常基础的问题,学生通过查阅字典也可以得到答案,根本不需要提问出来。但是,学生既然提出来了,教师就要正面回应学生的问题。不过,教师可以借助这个机会拓展学生的知识,让提问的学生得到答案的同时,也不浪费课堂教学时间。教师可以把“臭”这个字的词义的发展历程进行解释,让学生认识到“臭”字的本义是指“存在于一定位置的特殊气味”,随着进一步引申,它才具有了“难闻的气味”这一意义。在回应学生问题之后,教师还可以尝试给学生介绍一些有关“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例子。
8.以问题导入课程,提高学生反思意识。根据课文的特点预先定义问题,以便吸引学生阅读时的注意力,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输入问题方法的关键是设置问题。问题设计的有效性非常重要,问题应与学生的生活、兴趣和课文内容有关,必须引导学生从生活到文字,发展寻求真理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新皇帝的衣服》课文时,让学生思考:新皇帝的衣服是什么?皇帝穿上这套新衣服时发生了什么?一系列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激发了他们探索的意愿。
再如,以自然语言为例。教师可以提问:“语言是人类交流最重要的手段。自然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什么?有什么意义吗?”同时,利用PPT显示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四幅美丽的图片,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
9.教师要积极提问。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必要环节,也是引导学生反思性学习的导航,因此教师提问的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反思能力和思维能力。
(1)教师在课前要做好提问的相关准备。在语文教学中,为了避免教师在提问环节出现问题,在课前做好提问的相关准备是非常关键的。教师在做课前准备工作时,首先要认真仔细地阅读教材,充分理解教材,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设定教学的三维目标,找到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这样才能为提问出更有针对性的问题打好基础。其次,教师需要预设教学情境,按照新旧知识的联系、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等找出相关的提问点,并针对这些问题准备好参考回答。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设身处地想一些有可能的回答,并依照这些回答设置好评价。最后,教师还要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问题的设置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的机会。
(2)教师在提问后要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
教师按照课前预设的情境向大家提出问题,等到学生回答完毕以后,教师不能直接进行下一个环节,而是应当给予学生适当点评,这样的话整个提问的环节才算完整。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首先要告诉大家他的回答正确与否,点评要充分指出学生的优点和缺点,要坚持鼓励性原则,评价的语言不应太过强硬。如果学生回答正确,教师应该重新向大家复述一遍这个答案,这样其他学生也会更加明确,印象自然也会更加深刻;如果学生回答的与正确答案有所偏差,教师需要告诉他出现错误的地方,并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答案。当然,如果提问的问题有些难度,教师也可以在指出学生的错误之后,对这个问题进行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