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善用“大思政课”的深刻内涵、时代价值、实践向度

2022-04-07徐海霞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徐海霞

(新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乌鲁木齐 830046)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始终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十分重视办好思政课,并对思政课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立足新时代、新方位、新要求,思政课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从而更好地发挥其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实效性。在此背景下,“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回应时代之变,对传统思政课进行突破创新,成为推动思政课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这一重大论述为新时代高校建设和发展思政课提供了基本指导和根本遵循。当前,高校如何善用“大思政课”是全体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思考和全力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何以为“大”:高校善用“大思政课”的深刻内涵

建设和发展思政课,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优良传统。在不同历史阶段,党都一以贯之地重视对思政课的建设,这体现了思政课攸关“国之大者”的高度重要性。当下,高校善用“大思政课”旨在助推思政课建设从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实现由多到强、由强到优的高质量突破。为此,区别于传统思政课,“大思政课”突出强调大视野、大情怀、大担当、大格局。

(一)“大思政课”强调大视野

“大思政课”的建设发展要与时代同向,立足大格局、开拓大视野。当前形势下,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渠道和保障,办好思政课必然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出发、从“两个大局”的视野出发,树立历史视野和国际视野。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从时代演进的浪潮中、从全球风云变化的局势中,探究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

其一,“大思政课”要具备历史视野。历史是最生动的教科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思政课教师要有深远的历史视野,既要包括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也要有五百多年的世界社会主义史,同时还要有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的斗争史以及“四史”[1]。为此,“大思政课”要求以史为师、以史明志。当下,加强“四史”教育至关重要。“四史”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财富、潜藏着深刻的历史规律,是高校办好思政课的最宝贵素材,因此要积极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有助于增强青年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从而增强其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其二,“大思政课”要具备国际视野。高校思政课要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来讲,这是当前开展思政课的总背景。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既要看到和平和发展是世界发展的大势所趋,也要看到局部冲突、不稳定性依然存在,这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挑战。故而“大思政课”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能够深刻辨析国际形势、把握时代机遇。同时,思政课要以开放包容的原则引导青年学生对当今中国和国际社会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提高明辨是非的本领和能力。

(二)“大思政课”强调大情怀

“大思政课”要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之情是最朴素的情感 ,但践行爱国主义情怀并非一蹴而就,这要求高校思政课担负起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责任。通过高校思政课教学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使爱国主义情怀、远大理想抱负在高校青年学生心中扎根并落地开花。

其一,“大思政课”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心怀家国情怀、传道情怀、仁爱情怀。坚定自身理想信念、心怀伟大家国情怀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育人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要有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2]。这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根本要求。此外,高校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担负着铸魂育人的神圣职责。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立报国之志、践爱国之行。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热爱思政教育事业,自觉把教书育人的职责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融合在一起,用最真挚的感情上好思政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立德成人,从而使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程。

其二,“大思政课”要求高校青年学生胸怀远大理想。心有所信,方能行远,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不容丧失。青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加强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至关重要。高校思政课在帮助青年学生坚定远大理想、树立共同理想方面,具有其他课程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教育之中,使青年学生勤奋学习、奋发有为,在积极投身祖国事业发展、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人生价值。

(三)“大思政课”强调大担当

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环节,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其责任担当重大。青年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必然要通过思政课引导他们树立大国责任、大国担当。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思政课肩负着更大的历史责任,面临着更大的历史机遇。

其一,“大思政课”要体现强烈的大国担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高校思政课除了担负知识教育的职能以外,还担负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责任。因为在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可以激发青年学生的情感共鸣、思想共振,从而有助于增强高校青年学生的意识形态认同,弘扬党和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念。为此,“大思政课”要将中国故事、中国声音和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是如何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进而体现大国担当,增强学生对未来的自信。

其二,“大思政课”要体现强烈的责任担当。高校思政课的主要任务和责任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可堪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思政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振兴以及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为此,“大思政课”要将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原因讲清楚、讲明白,强化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踏上新征程,“大思政课”必然要不断加强对青年使命担当的培养,从而使青年学生胸怀大我、锤炼自我,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

(四)“大思政课”强调大格局

“大思政课”是一项长期性、全局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当前,高校思政课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和原则,协同多主体共同施教、多渠道共同影响,加强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顶层设计,构建思政育人大格局,才能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和水平。

其一,“大思政课”要坚持系统思维和系统意识。系统思维和系统意识就是要将思政课看作一个整体的、系统的运行过程,对其中各个组成要素进行深入、细致的甄别,明确其各自的功效,从而以更加合理有效的方式推动各要素协调运转。从系统视角出发,在构成上,思想政治教育由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环体、教育介体四要素组成;在育人方式上,思想政治教育由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主渠道与主阵地等协同育人;在影响上,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合力。可见,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在教学方面还是发挥影响方面都需要不同教育主体之间密切配合、协同创新。

其二,“大思政课”要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明确指出,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这是党中央立足于历史和发展全局的高度对思政教育工作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构建“大思政课”的根本遵循。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完善需要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在此基础上,细化和健全立德树人体制机制,从理论武装、学科教学等八个方面协同发力,高质量建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提升青年学生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3]。

二、“大”有可为:高校善用“大思政课”的时代价值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大思政课”突破了传统思政课的局限性,以大视野、大情怀、大担当、大格局来培根铸魂,有助于增强青年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高校善用“大思政课”是新发展阶段对思政课育人模式的突破创新,是坚定青年学生理想信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强化高校思政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实效性的重要方法。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大思政课”将价值观教育融入意识形态教育当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激励学生将个人理想信念和国家未来发展结合起来,树立崇高、远大的志向,可以坚定青年学生理想信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第一,有利于坚定青年学生理想信念,使学生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青年时期正是确立人生目标的关键时期,只有在此阶段胸怀伟大理想、树立远大目标,将来才能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大思政课”有助于做好青年学生思想建设工作,为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崇高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这不仅需要课程理论的传授,更需要社会实践的锻炼。而“大思政课”的提出,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有效联合,有助于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

第二,有利于培养青年学生良好品德。高校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其中,“立德”是根本,就是要引导青年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树人”是核心,就是要培养可堪大任的时代新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4]。区别于传统的思政课,“大思政课”既可以发挥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也可以发挥其他课程的育人作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发力、相向而行,可以极大地促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二)创新思政课育人模式

思政课改革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能是没有生命、干巴巴的。为此,思政课改革要朝着使思政课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的方向开展。“大思政课”作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有助于创新育人模式,从而形成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的多主体协同育人系统,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守正创新指明方向。

第一,“大思政课”坚持辩证统一的科学方法,有助于推动新时代思政课育人手段的创新与发展。首先,“大思政课”坚持辩证思维,遵循教育规律,以青年学生为教育主体。在课堂教学上,可以实现从教师单向教导向师生双向互动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在家校联合上,通过有效运用学校、社会、家庭等教育阵地,可以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协同育人格局,实现育人价值的最大化。最后,“大思政课”坚持创新思维,因时制宜,创新思政育人手段,可以突破传统思政课教育方式的局限性,拓宽教育途径,形成以课程思政、网络思政等为代表的新型教育模式。

第二,“大思政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助于提高青年学生对思政课的喜爱度和满意度。首先,“大思政课”要求充实课堂资源,与时俱进地更新、创新教学内容,可以实现资源整合,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而有利于充分发挥思政课的育人成效,使青年学生在知识海洋中汲取养分和精华。其次,“大思政课”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引导作用,有利于创新思政授课模式,实现思政育人形式多样化,使思政课学习变得可观、可感、可触摸,从而激发青年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

(三)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实效性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养高素质青年人才,关乎党执政兴国的稳定持久,意义重大。“大思政课”是党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以及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培养时代新人、为青年成才引路的重要方法。可见,“大思政课”走在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的第一方阵,有助于强化高校思政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实效性。

第一,有利于培养可堪大任的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奋斗,为此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培养一大批堪当时代大任的接班人。“大思政课”作为武装青年头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是高校培养一流人才的重要前提。“大思政课”通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加快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将学生全面发展落实到各科教学之中、落实到社会实践之中、落实到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各方面之中,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逐步健全和完善。

第二,有利于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关系着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未来,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高校工作的生命线。立足新时代,“大思政课”通过把培养人才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把理论教学和担负时代使命相融合,引导青年学生努力学习,增强青年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以高质量发展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可见,“大思政课”可以有效地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创新,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水平提高,为高校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欲成“大”事:高校善用“大思政课”的实践向度

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和职责更加彰显。为此,加强“大思政课”建设成为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高校善用“大思政课”并非理论性问题,而是实践性问题,必然要从实践向度进行改革创新。这需要做到始终如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知行合一,发挥社会实践的能动作用;辩证统一,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协同一致,推进“三全育人”落地落实。

(一)始终如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固本创新、凝心聚力的根本指导思想,更是办好“大思政课”的根基。当前,尽管高校思政教育一直处于革新之中,但必须始终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2]。

第一,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引领地位。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具有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高校作为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园地,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引导青年学生不断巩固和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故此,在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期,高校“大思政课”的首要使命就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体师生,并及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引入教材和课程教学之中,使青年学生切实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进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第二,创新发展,使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离不开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5]。高校思政课作为讲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大课”,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大力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创新,使其能在紧跟时代潮流的同时引领时代潮流。此外,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不能局限在本校内部,而应该与其他高校共同组建高校思政教学圈,在教学圈内通过信息技术整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资源,并设置更加个性化的课程,满足学生们不同的需求和爱好。

(二)知行合一,发挥社会实践的能动作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思政课”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此,新时代“大思政课”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能动作用,统筹育人资源,将课堂教学融入社会生活之中,引导青年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让他们在广阔天地中、在社会大舞台上施展才华、增长本领。

第一,统筹思政课育人资源,拓展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思政课不能是没有生命、干巴巴的,而是要通过统筹多样资源、汲取丰富经验,成为有声有色、生动活泼、备受学生喜爱的课程。当下,思政课要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所蕴含的丰富的现实资源,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建党百年”这些生动的社会实践中提取故事、汲取素材、凝练精神,从而引导青年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将自身理想付诸实践,将自身奋斗目标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结合,立鸿鹄志,做新时代的奋斗者[6]。

第二,注重思政课课堂空间的社会延伸,开展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最终目的,“大思政课”的最终目的必然要以指导实践为依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7]。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大思政课”的课堂空间要拓展至社会,从而实现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有效结合。为此,在思政课教学中要聚焦实践、讲述实践、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年学生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探究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主动思考、主动作为。通过将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相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实践中强化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加强青年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使青年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辩证统一,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8]。当前,高校学生多为“00后”青年,他们朝气蓬勃、思想活跃。为了更好地适应他们的成长需求,高校思政课需要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不断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对教学理念、教学形式不断进行优化,以此提高思政课实效性。

第一,在教学理念上,要一改过去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顺应青年学生的兴趣爱好,讲学生听得懂的话,用大众化、通俗化的方式上好高校思政课。同时,要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内容的针对性,不断进行理论创新。高校思政课要重点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从青年学生关注的事件中提取案例,从而构建富有哲理且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内容,做到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第二,在教学形式上,要顺应时代潮流并关注网络语言的使用,加强对互联网传播手段的运用,巧妙利用新兴媒体的独特优势和巨大功能加强对青年的正确引导。网络新媒体正深刻影响着新时代广大青年的思维方式,为此,高校要积极打造“互联网+思政”的新型教育模式,利用好“三微一端”实现在线教学,建立在线学习平台,为青年学生提供更便捷的学习渠道,以丰富的教学形式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四)协同一致,推进“三全育人”落地落实

“大思政课”建设的核心要义在于适应“三全育人”的大形势,构建协同育人的大格局[9]。故而善用“大思政课”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体系,整合并调动多种资源、多重要素共画“同心圆”,以此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实现育人价值的最大化。

第一,形成全方位的育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是全方位的,为此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7]。因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形成完善的全方位课程体系。例如,思政课教师负责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以此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专业课教师负责讲授专业课程知识,以此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并兼顾对学生思想的培养;学校党委、团委以及各级部门负责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并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通过全面协调、统筹规划,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更加完善,营造人人育人、时时育人、事事育人、处处育人的育人氛围。

第二,形成多层次的育人体系。“大思政课”要求在各育人主体之间建立协同关系,形成多层次的育人体系。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家庭、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社会是学生成长的第二课堂。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多重影响,缺一不可。故而,要形成学校主导、社会协同、家庭衔接、学生主动的育人体系,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只有充分调动一切育人主体、发掘一切育人资源,才能真正发挥“大思政课”的实效,达成善用“大思政课”的目标。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