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工坊背景下高职机电专业国际化建设探索与实践
——以天津工业职业学院为例
2022-04-07谢金涛
刘 旭,李 蕊,王 亮,谢金涛
(天津工业职业学院,天津 300400)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得到了沿线国家和国内企业的广泛响应,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走出国门,将先进技术与当地共享,促使沿线国家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大幅提升。同时,教育部提出在“十四五”时期将提升教育对外开放程度,大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鲁班工坊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探索,为国际合作交流提供了“新窗”,引领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走出去”[1],鼓励职业院校将职业教育的经验和优秀成果与各国分享,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2]。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责任,通过优质资源的输出,能够有效地解决当地的人才需求。以乌干达鲁班工坊平台建设为契机,结合乌干达国内制造业人才需求,从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课程体系、国际化师资队伍培养,以及国际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国际化建设进行探索和实践,有助于机电一体化专业落地乌干达,帮助提高乌干达当地青年技术技能水平,服务在乌中资企业和乌干达本土产业。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国际化建设背景
(一)国际产能合作为机电一体化专业国际化建设提供了契机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发展,沿线国家间的合作交流日益增多,中乌合作领域也不断扩展。据统计,中国已成为乌干达最大的投资来源国,主要涉及农业现代化、水电站建设、工业生产和通信等领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对乌干达制造业发展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
产业对接和产能合作是中非合作计划的重要内容,为中乌开展产能合作提供基础。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企业已在乌干达建设了22座工业园,包括中乌国际产能合作工业园、辽沈工业园、天唐工业园、姆巴莱工业园等,援建的乌干达工业技能培训与生产中心也已投入使用。以中乌姆巴莱工业园为例,已有23家大型中国企业入驻,其中制造业入驻比例较高,机械维修、电子设备装配和质量检测等岗位的用工需求比较大。乌干达工业园区的建立不仅增加了当地的就业机会,同时促进了乌干达工业化发展进程。工业技能培训与生产中心为乌干达毕业生提供了技能培训,开拓了实践训练的渠道。随着产能合作的不断深入,乌干达本土人员对技能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而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乌干达人才培养现状及政策为机电一体化专业国际化建设提供基础
根据乌干达《新景报》报道,近几年乌干达青年失业率高达80%。根据世界银行和乌干达统计局预测,在2030年至2040年间乌干达年轻人口的数量将大幅提升,劳动力将翻三番,但是由于个人专业技能的缺乏,必然造成更加严重的失业危机[3]。根据乌干达高等教育委员会的统计,乌干达国内有约200所高等院校,其中技校、医疗护理学院和社区理工学院等占比约20%。可以看出,当前乌干达职业教育比较薄弱,同时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水平、教学内容和实训条件等方面与产业发展严重脱节[4],这都直接造成人才培养质量无法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为解决人才需求困境,乌干达政府制定实施多项政策,致力于创造更多的技能培训机会,帮助提升青年人的技术技能水平,促进教育和就业[5]。在“2040年愿景规划”中提出:优先发展工业、矿产等领域,加大技术工业的升级改造力度,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开拓技能培训平台和渠道,为失业和贫困青年提供技能培训机会;制定技能考核与教育政策,能够灵活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提出可持续发展目标,计划到2030年大幅提升技能人员数量,保证知识和技能培训的有效性[6]。
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必然带来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大幅增长,而乌干达本土职业教育无法满足未来发展需要,因而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诉求也越来越大。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国际化建设探索与实践
高职教育专业国际化建设是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充分发挥国内职教经验和优势,根据技能人才发展现状和实际需求,通过构建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选择可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和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等,搭建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平台,输出中国优质教育资源,为海外中企及其所在地产业培养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7]。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乌干达鲁班工坊首批建设的国际化专业,其建设模式应满足乌干达人才实际需求。
(一)多元协同打造专业国际化建设育人保障体系
机电一体化专业国际化建设应在乌干达技术技能人才实际需求的前提下,引入国际化高水平专业建设标准,与乌干达教育与体育部、中乌姆巴莱工业园、乌干达埃尔贡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天唐集团合作,借鉴国内职教经验和优质成果,依托乌干达鲁班工坊合作平台,构建“政园校企”多元协同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保障模式。该模式通过管理协同、战略规划协同、需求协同实现政策制度及培养需求共享,通过中外协同、政政协同、政校协同、校(园)企协同、校校协同等实现多元化协同育人体系,充分发挥多方优势力量整合中乌多方主体资源,共同制定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共同培养国际化师资队伍、共同建立国际化课程标准体系、共同建设国际化实训基地等,为乌干达培养高质量的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
(二)多元协同开发专业国际化课程内容
国际化课程的设置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前提,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8]。因此,基于乌干达鲁班工坊平台因地制宜设置国际化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国际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如果直接照搬国内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育人成效。因此,为充分满足乌干达国内技能提升和培训需求,以乌干达中乌姆巴莱工业园区内企业的需求现状为出发点,对接乌干达技能考核及评价标准,采用引进、借鉴、吸收、融合、创新的“政园校企”多元协同建设开发模式,借鉴和吸收国内职业教育经验和课程案例,在课程基础知识架构中融入技能应用内容,并引入工匠精神和创新思维,汇聚多学科知识与实践,打造复合型、创新型专业国际化教材,从而更好地服务乌干达相关产业及在乌中资企业。
以《机电创新智能应用技术》课程开发为例,将工程实践创新和工业机器人技能操作作为核心,以智能设备实际应用为载体,以技能实践考核为导向,将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促进“专业链—课程链—企业链—技能链”相互融通,同时在课程内容的开发方面采用与乌干达行业企业共建共享教学资源的方式,保证课程体系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知识的可实践性。
(三)多元协同培养专业国际化师资队伍
国际化师资队伍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国际化建设的关键因素和重要保障。鲁班工坊作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走出去”的一种典型合作形式,其发展规模和质量的关键在于国际化师资水平。高水平的国际化师资队伍能够保障鲁班工坊的可持续发展,并提升职业教育 “走出去”办学的竞争力[9]。由于历史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乌干达职业教育观念落后、职业教育师资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导致职业教育成效不理想。中乌在生活观念、经济特点及教育水平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文化理解方面存在盲区,在语言沟通方面也存在一定障碍,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建设。针对以上问题,采用多元协同培养的模式,充分发挥在乌中资企业的优势来突破理解和沟通障碍,多措并举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1.多元协同打造国际化师资能力标准
在乌干达鲁班工坊平台建设的基础上,机电一体化专业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培养具有针对性和特殊性,需与乌干达天唐集团、乌干达埃尔贡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方协同,明确机电一体化专业国际化师资能力标准,包括教师多元文化课程设计实施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国际化师资能力考核评价等方面。机电一体化专业国际化教师应具备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了解国际规则和乌干达的文化观念及需求,能够胜任机电一体化专业双语教学工作;应精通机电一体化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践操作,能够引导学生构建专业知识体系,并指导学生掌握设备的应用与操作技能。同时,鼓励教师进入国外合作院校或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从而保证专业能力与企业技术水平及人才培养需求保持同步发展。
2.多元协同培养国际化师资队伍
机电一体化专业国际化师资队伍包括本土教师和乌干达职业院校教师。针对国际化教学实施的特点建立国际化师资培训长效机制,采用“中外结合、校企协同”的国际化师资培养模式。本土教师通过参加国际化论坛、国际化培训、鲁班工坊专项培训等方式提升个人的认知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并且定期进入企业教师实践流动站,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师课程设计和实践教学等能力;根据国际化课程体系和标准,分批次遴选优秀的乌干达职业院校教师开展师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专业技能及设备应用等。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依托网络教学平台,整合机电一体化专业国际化课程资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为乌干达职业院校教师提供网络学习平台。
(四)多元协同建设专业国际化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国际化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依托鲁班工坊平台,以“校企合作、多元协同”为原则,以在乌中资企业及乌干达产业实际需求为支撑点,以培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为落脚点,有效整合多方主体资源,多元协同提升国际化实训基地建设水平。
1.注重实训基地的可生产性
生产性的实训基地能够使学习者在基地训练过程中获得更加直观的生产体验,引入先进的工业生产设备,模拟工厂实际生产状态,借鉴国内职教实训经验,将新技术、新工艺融入实践教学中 ,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领域内的先进技术路线和工艺路线,提升个人的生产实践技能,实现实训教学与生产的无缝对接,有助于提升就业机会。
依托鲁班工坊平台,结合乌干达姆巴莱工业园区现有产业架构,与乌干达埃尔贡职业技术学院和中乌姆巴莱工业园合作共建国际化生产性实训基地,基地内引入数控机床、自动生产线等先进生产设备,并与园区内的乌干达天唐集团合作共同开展生产性实训培训,为乌干达青年提供技能提升平台。
2.注重通用技能和专用技能结合
国际化实训基地的建设应充分考虑本土园区企业的人才技能需求,将通用技能和专用技能培养相结合,校企协同打造多方位、多维度的技能一体化综合实训平台,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训空间。依托乌干达鲁班工坊,校企合作建设机电一体化多功能实训中心,不仅包含数控加工、钳工、机械维修维护等通用技能培养中心,还设置自动化技术、智能生产线、工业虚拟仿真等实训区域,通过通用与专用结合、虚拟与真实结合,加速提高乌干达青年技术技能水平。
3.注重实训基地的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是国际化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方面,先进的实训设备是实训基地正常教学和实训的基础,基地文化是国际化实训基地持之以恒的内在动力。一方面,以乌干达工业园企业职业岗位为基础,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协作精神等职业素养融入实训基地建设中,搜集企业实际案例,营造实训环境;另一方面,基地融入创新文化,打造机电一体化技术创新体系,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双向创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国际化实训基地中建设工程实践创新实训区域,利用先进的实训设备和灵活的实训方法,提升乌干达青年的创新能力。同时,将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渗透到实训过程中,有助于乌干达青年了解中国文化、熟悉中国技术、认同中国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