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时代价值、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

2022-04-07张红飞

关键词:协同育人思政

张红飞

(安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诉求要求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信息化时代教育语境和环境的变迁,思想政治课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构建更具时代性、理论性、创新性、针对性的系统格局。特别是伴随着近年来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面推进,客观上对思政课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即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持续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上体现专业性、展现高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就办好什么样的思政课、怎样办好思政课问题作出了部署,提出了要求,为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原则遵循和方向指导,同时也坚定了办好思政课的信心和决心。近年来,学界围绕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涌现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石书臣认为,坚持问题导向,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思维方法,从问题出发,找准发力点,不断提高针对性,才能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落到实处。[1]蒋旭东认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主体和教学评价等要素,需要从这几个方面整体发力,才能提高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效。[2]徐蓉认为,建设好作为主体力量的教师队伍则是推进这项工作的关键,教师队伍在价值观、素质、能力、管理等层面一体化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3]张志丹认为,思政课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全面性整体性工程,要运用系统思维,形成思政课与相关课程相互协同、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4]深入推动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实践需求,也是全面提升思政课育人质量的有效路径。从时代价值、理论逻辑、实践路径三个维度分析、探索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利于破解当下影响和制约思政课协同育人的瓶颈制约,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铸魂育人成效,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时代价值

思政课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和核心教学主题是相对固定的,但不同学段的学生诉求不同、接受特点不同,必须抓住衔接这个关键点,在思政课接续教育中形成一股环环相扣的合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其根本目的和最大价值就在于统筹各级各类教育资源,系统推进思政课螺旋式上升,实现内涵发展,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教育各阶段、各方面、各环节,构建纵向贯通、横向协同、整体联动的大思政育人格局。通过加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激发大中小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感,增强他们的家国意识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责任感,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作为整体统筹推进,并出台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等系列重要文件。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形式,各学段思政教育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树立起整体性思维,接力培养、上下贯通、形成合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推进党的教育方针真正落实落地落细、坚决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5]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必须因时而变,思政课教学模式和特点也应呈现“现代性”的变化。纵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实际,思政课碎片化、单打独斗式、零散性的现象依然存在,对现代化教学载体的开发还不够,思政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存在滞后现象,未能很好地体现社会政治经济与科技的巨大变化。这使得大中小学思政课存在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足、亲和力不够的短板,还需通过一体化建设,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使思政课变成一个活的思想场,真正达到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效果。统筹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能达成大中小学思政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材体系一体化,持续深化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从而将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有机融入思政课堂,使思政课真正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并用马克思主义育人的主渠道。

(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利于推进思政课螺旋式上升

思政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关键任务。人的思想品德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将立德树人的任务贯穿于青少年培养的各个阶段,融入教学全过程。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5]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利于用全面、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思政课教育,加强对青少年学生不同成长阶段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的观照,将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育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推进,使青少年思政教育由浅入深、相互衔接、层层递进。

通过加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能有效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新时代堪当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利于实现思政课内涵式发展

马克思主义系统观认为,任何系统都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一定环境中,与外界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发生变化,始终处于动态平衡过程之中。面对思政课建设的现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提出了守正创新、推进内涵式发展的新要求。

一方面,坚持“守正”,要求思政课教学全面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准确把握教育现代化内在要求和教育发展规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青少年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分析、改造世界的能力,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另一方面,着力“创新”,要求在高站位和宽视野下对思政课进行整体规划,使思政课教学不断注入丰富的时代内涵、鲜活的实践特色,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始终保持生机活力。在此背景下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能调和部分与整体,优化衔接与融合,有效促进不同学段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政治性、理论性、吸引力、感召力,从而推动思政教育协同联动、落细落实、提质增效。

(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在我国学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任务,也是助力实现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目标的重要抓手。面对新时代、新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也面临着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需要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丰富学科内涵、完善学科体系、彰显学科特色,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思政课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直接对应的关系。强化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利于促进思政课教师针对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加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问题研究,从而产出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前沿、具有引领性和创新性的一流研究成果,在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方面作出贡献。

二、思政课建设一体化的理论逻辑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6]时至今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仍处于探索阶段,全国各地发展也不平衡,尚未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系统性育人模式。从实践层面看,各地都在开展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积极探索,但从协同融合机制的价值维度、理论研究和实践路径系统关注一体化建设研究不够、协同不力、机制不全,运用协同聚合融合逻辑理路,推进思政课一体化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一)协同聚合逻辑理路催生思政课建设一体化

自2017年8月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颁布实施以来,学界开启了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一体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无论是思政课的“教”,还是受众对象的“学”,都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进而做到教学相长,学以致用,有的放矢。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7]如何形成协同效应,如何推进理论研究,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值得理论界高度重视。从目前看,大中小学协同育人的学术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诉诸于协同融合的机制和理论研究有待深入。不少学者提出了诸多宏观性对策建议,而微观的、实践性的理论成果较少。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尊重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探索协同融合机制,同时加强理论研究,指导协同育人实践。

(二)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的内在统一性要求思政课建设一体化

立德树人是一项动态的、持久的系统性工程,它应该贯穿于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每个阶段,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性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注重从整体着眼部分着手,统筹考虑各方协调以达到整体的最优化。而从大中小学思政课现状看,还存在各自为“育”的割裂现象,尚未真正成为整体。由于大中小学具有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课程标准制定、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考试评价协调推进都不尽相同,客观存在层次上的差异和断裂脱节的现象,没有做到有效衔接,导致思政课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不够强。

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问题是立德树人的系统工程范畴,从协同机制的实践层面看,全国各地掀起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热潮,守正创新办思政,立德铸魂育新人,给深入推进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积极落实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改革,让思政课真正“动”起来等活动,进一步探索建设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思政课伴随青少年成长全过程,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大中小学虽处不同阶段,其要求和层次存在明显差异,但其德育的本质属性是相同的,基本由接受道德逐渐向发现、体验与构建转变,在此理路下观察,对如何创新构建协同模式的实践向路,以适应新时代思政育人大格局、大协同,也是一体化思政课建设需要解决的实践命题。

(三)大课堂与小课堂的内在统一性要求思政课建设一体化

大中小学思政课沟通互联不足、理念衔接不畅、内容区分不够等现象仍然存在,思政课建设仍面临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6]。搭好思政课螺旋上升阶梯,在新时代迫切需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以“大思政”教育切实增强立德树人的实效。“要正确理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深刻内涵,在科学把握课程育人概念和外延的变化中充分认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辩证关系”[8]。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育人实效性达成大课堂与小课堂的内在协调统一。

从学术价值维度看,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协同融合机制构建进行长时段、整体系统考察,阐发协同育人理念和学术追求的总体特征,弥补现有研究零散之不足是新时代大中小学校思政课一体化构建的题中之义。从应用价值维度看,厘清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中政府、社会、学校之间的内在联系,区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不同层面与表征,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提供借鉴,具有重要的价值论意义。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树立“大思政”理念,突出整体性思维,用新时代的要求审视思想政治工作,把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构建大中小学大思政格局,做好整合、融合、聚合的大文章,积极探索纵向深化学科育人、横向协同校际育人、接续衔接分级育人的一体化实践路径。

一言蔽之,思政课建设一体化是党中央立足新时代,强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提出的新理念,作出的新定位和新要求,是尊重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命题。有效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运用协同聚合融合的逻辑理路,按照思政课一体化纵向深化、横向协同、循序渐进的逻辑理路,系统研究、探索一体化协同育人的逻辑理论,科学指导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发展。

三、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其内涵和实践路径是核心要素。需要坚持同向发力,协作共赢,建设思政课一体化的教师队伍;互融互通,构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机制。注重顶层设计,聚集形成育人合力,强化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各项保障,赋予思政课建设的创新基因,形成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

(一)同向把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时代内涵

准确把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涵是探索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对深刻把握一体化建设的实践向度、发展路径具有决定性作用。从建设内涵言之,“一体化”具有多重向度,主要体现在“四个同向”上。

同向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在大中小学各学段,虽然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和社会阅历具有鲜明的差异性与层次性,但从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时代新人,这一学校教育的共同使命而言,是高度一致的。[9]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途径等进行统筹设计,体现不同学校和年级受众的层次性、差异性和关联性,这是一体化建设的根本要求。时代在变,要求在变,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缺一不可,不可偏废,要创新德智体美劳教育形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强化系统思维,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到同向推进同向发力非常重要。

同向构建政府、社会和家校协同联动的育人体系。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仅仅是各级各类学校的职责义务,也应该是政府、社会、家庭的职责任务。然而,当前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没有完全形成,“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健全。如何有效整合四方资源,打造政府、社会、家庭和学校“四位一体”的思政课育人新模式,形成协同育人机制;如何打破各个不同层级学校壁垒,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解决思政课的校际和学龄段差异,在循序渐进中实现互融互通,在螺旋式上升中推动协同联动,实现“大手”拉“小手”联姻,夯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共同基础是亟待解决的时代命题。对此,要做到统筹规划、有效衔接、分层实施、循序渐进、整体推进,这是推进一体化建设的体制保障。制度建设是顶层设计范畴,是最根本、最持久的,不断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分层分类从制度层面构建政府、社会、家校协调联动机制,统一标准,明确要求,创新方法,提高思政课协同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同向推进价值引领。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理论不足,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感召学生,用理性的力量引导学生;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强化精准滴灌、积极互动。将校园文化建设融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于格调高雅、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做到以文化人。

同向推进各方进一步加强合作。大中小学校际协同、政校协同、校企协同,利用爱国主义教育、红色场馆和文化素质教育等各类基地场馆,形成校外育人基地实践版图,挖掘协调相关高端制造业和科研基地的资源图谱,提供给大中小学作为育人载体,丰富学校育人资源,指导和推动大中小学协同育人。

(二)协作强化思政课一体化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5]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构建“三全育人”整体性思政课育人元素,最核心的是建设一支“四有”思政课专职教师。新时代以来教师的使命更加重要、角色更显多元、任务更加繁重,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协同融合的实现机制。

同向强化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合作发展。“建立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备课机制,普遍实行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6]。统筹推进中小学教师进大学讲堂,大学书记校长和思政课教师进中小学课堂,加大交流力度,注重合作发展,营造各个学段思政课专任教师与学科教师、专职辅导员和管理人员等协同育人新局面。

纵向融通创新大中小学思政课育人方式方法。通过高校、政府、中小学校三方协作,推进教师互聘、干部互派、教改互动、资源互通“四维联动”,实现教师教育协同融合育人模式、机制和方法等方面创新。

构建“导训赛顶研”思政课一体化协同模式。以铸魂育人为导向,以爱国主义教育实习实践实训、竞赛和研学为手段,以创新大学生到中小学“顶岗支教”动力,构建“导—训—赛—顶—研”一体协同育人模式,中学思政课名师进大学讲堂,大学思政课教师进中小学课堂,形成高校和中小学发展共同体,让大中小学生在一体协同模式中理解和感悟爱国主义精神,做到思政课育人一体化协同联动。

开展置换培训工程,创新模式,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大学老师到中小学顶岗支教,置换出中小学教师到高校培训,解决中小学教师工学矛盾问题。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和中小学教师实际情况,构建小阶段、主题化“学—观—研—行—评”“五步研修”模式。培训过程中突出个性化、可持续原则,制定研修内容、确立培训方案,通过“五步研修”循环式联动,不断提高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三)融通构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有效机制

构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有效机制,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秉持大思政理念,遵循“三个逻辑”,做到融通协同。

遵循纵向深化的学科育人逻辑。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区域的思政课不能概念化、片面化、碎片化,而是需要贯彻“一体化”理念,针对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学段、时段教育对象的特点总结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规律,从而强化顶层设计,建立由不同学校、不同学段、不同区域的思政课教育联盟,成立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组建专家委员会进行全面规划,统筹推进,切实做好适应本地区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发展的系统性实施方案,有效推进思政课教学目标设计、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教材编写、教师培养以及考核评价等全流程要素管理,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四梁八柱”。

遵循横向协同的同向共育逻辑。大中小学要发挥各自优势和特点,促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在学科专业“术”“学”“道”深度融合。通过促进大中小学教师间的紧密合作,定期开展课程研究、教学探讨、教师培训等活动,打破各级各类学校间的教学壁垒,促进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进一步提升思政课一体化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遵从螺旋渐进的认知进阶逻辑。各学段思政课建设要体现“一盘棋”思想,在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基础上,各学段学校应根据当前学段思政课程的目标任务,合理研制思政课程大纲、课程标准、课程细目等,突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根主线,做到铸魂育人、导向鲜明,学段有别、分层施教;学科涵育、拓宽视野,鲜活有趣、多元多样,体系优化、特色鲜明。

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教育事业全局,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和系统安排,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指导意见。推进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实际需要。

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强化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运行机制和制度保障,形成强大合力,需要辩证处理好各方关系。构建校际校地联动机制,充分挖掘各方资源,打破各种壁垒,调动各方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进一步推进政府服务协调职能,建立健全以地方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区域内大中小学协同、各不同层级学校思政课骨干教师参与的一体化运行体制与管理机制,强化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保障,区域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落实国家决策部署、统筹区域教育资源、提升区域教育质量方面具有主导作用。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操层面而言,从组织领导到顶层设计、从资源调配到质量监控等多维度加强对思政课全流程要素的统筹研究,建立健全分段衔接交流机制,分段评价考核奖励机制。充分发挥跨学科大教研、跨领域大交叉、跨界校际大科研合力,在完善体制、理顺机制、搭建平台等方面着力探索创新,共同打造衔接贯通、分层递进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范式,为推进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各项保障。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