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Web3.0时代的舆论、舆情与意识形态

2022-04-07刘家银倪雪莉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舆情舆论区块

刘家银 倪雪莉

引言

2018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往往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缺口,先从搞乱人们思想入手。”1994年,伴随着中国正式全功能接入互联网,网络意识形态的斗争也随之出场。2004年,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Web2.0 时代到来,网络意识形态开始转场。当前,Web3.0 作为互联网的一种新业态开始出现,将很快成为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场。随着技术发展,舆情形成、舆论生态以及Web 模式发生深刻的变化,舆论、舆情和意识形态的内涵和外延在技术迭代中不断被重构。

一、Web2.0 时代

(一) Web2.0 的技术特点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使Web2.0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Web2.0 技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Nath K,Dhar S,Basishtha S.Web 1.0 to Web 3.0 - Evolution of the Web and its various challenges,201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liability Optimiz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CROIT),Faridabad,India, February 06-08,2014.Piscataway:IEEE,2014:86-89.:1.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生产者。Web2.0 用户既可以像Web1.0 那样以“只读”方式浏览网站的内容,同时还能够在博客(Blog)、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简易信息聚合)、百科全书(WiKi)、IM(Instant Messenger,即时信息)等网站生成内容。用户既是内容的浏览者(“只读”方式),也是内容的生产者(“读写”方式);2.提供了用户之间以及用户与网站之间的交互功能。与Web1.0 单一流向数据传播方式不同的是,

Web2.0 通过博客、论坛、WiKi、播客、社交网站和其他社交媒体提供了功能强大的信息交互功能;3.提供了丰富的网站开发技术标准和范围。Web 网页主要由结构(Structure)、表现(Presentation)和行为(Behavior)三部分组成,为便于网站开发,提供了XHTML 和XML 结构化标准语言、CSS 表现标准语言和对象模型(如W3C DOM)、ECMAScript 等行为标准。标准的应用,简化了网站开发代码,降低了网站开发的技术难度和开发与维护成本,提高了网站的易用性和可移植性。

(二) Web2.0 存在的主要问题

Web2.0 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1.用户生成流量,但却没有从流量中获取收益。微博、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社交媒体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Web2.0 应用。但是,当用户在交互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有价值的流量时,其收益全部归网站所有,而与用户无关。该模式影响了用户参与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了网站的发展;2.数据的冗余在增加存储空间的同时,影响了信息检索的性能。由于Web2.0 环境中数据的无限可复制性,网络中充斥着数量庞大的重复信息,占据着海量存储空间,增加了数据存储成本。同时,大量重复数据的存在,影响了搜索引擎的效率以及结果的准确性,更增加了数据溯源的难度;3.数据安全和隐私问题。在大数据时代,海量数据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其中包括用户隐私信息。而在Web2.0 环境中,网站产生的所有数据归平台所有,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全部依赖于网站管理的能力、水平和意图。

二、Web3.0 时代

(一) Web3.0 概念

Web3.0 是继Web2.0 后正在发展中的一类网络新生态。Web3.0 通过区块链等技术,重点解决数据的归属和去中心化等问题。目前,对Web3.0 尚未形成权威的定义,业界较为认可的是加文·胡德(Gavin Hood)的描述:Web3.0 是一组相互之间兼容的协议,它为用户之间的数据收发提供了强大的可验证能力①Hood G.why we need web 3.0.(2014-04-17)[2022-08-30].https://medium.com/s/the-crypto-collection/ why-we-need-web-3-0-5da4f2bf95ab.。由于加文·胡德是以太坊的创始人,所以该定义强调了区块链技术在Web3.0 的重要地位。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Web3.0 中的数据归属问题,使数据的所有权重新回归到数据生产者(用户)手中,打破了平台对数据的垄断。另外,知名区块链平台peaq.io 联合创始人Max Thake(马克斯·塔克)②Thake M.What's Web3?(2021-11-01)[2022-08-30].https://maxthake.medium.com/whats-web3- ac318028f3d9.从Web 发展演进历程对Web3.0 进行了概括:Web1.0 是“只读”(Read Only)互联网,Web2.0 是“可读写”( Read &Write)互联网,而Web3.0 则是“可读写和拥有”(Read,Write,Own)的互联网。同时,Max Thake 提出:Web1.0 代表着信息的数字化和交换,Web2.0 增加了社交网络和电子商务,而Web3.0 通过互联网原生代币增加了资产的所有权和交换功能。在Max Thake 的描述中,特别强调了用户对自己创造的数据资产的“拥有权”。

(二)Web3.0 对Web2.0 的变革

Web3.0 针对Web2.0 的变革主要体现在:1.分布式数字身份(Decentralized ID,DID)③W3C Recommendation.Decentralized Identifiers (DIDs) v1.0.(2022-07-09)[2022-08-30].https:// www.w3.org/TR/did-core/.。DID 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了分布式环境中的用户身份认证问题。DID 避免了传统基于“用户名+密码”认证模式存在的认证过程高度依赖于第三方平台、实现跨平台认证困难、用户隐私和个人数据无法得到保障等问题,实现了用户身份认证的真实性、唯一性和不可篡改性;2.非同质化代币(Non-Fungible Token,NFT)①Cuban M.non-fungible token.(2022-06-08)[2022-09-01].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 non-fungible-token.。NFT 是利用区块链技术给每一个数字资产(如图片、音乐、视频、动画等)分配一个全网唯一的数字身份,实现对互联网空间中数字资产的管理。NFT 作为数字资产的产权证明,谁持有它谁就拥有了该数字资产的产权证明。当某一数字资产的产权发生变更时,相应的变更信息都会记录在区块链上供查询;3.去中心化。去中心化是区块链的核心功能之一,也是Web3.0 需要实现的一个主要目标。去中心化机制打破了传统Web1.0/2.0 平台对资源的控制,削弱了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的权力,将资源的管理权完全交给了用户,用户可以通过创建优质资源而从中获得收益。Web3.0 这些功能是基于区块链共识机制实现,而不需要任何第三方权威机构的介入;4.提升了信息搜索的性能。目前广泛使用的搜索引擎是一种中心化的信息搜索和管理工具,它利用网络爬虫技术通过向网站爬取信息,再经平台集中处理后按算法要求将结果展现出来。在此过程中,搜索引擎起着主导作用。而在Web3.0 中,可以利用区块链代币技术使用户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这些内容的排序并非由搜索引擎的算法实现,而是由用户的投票产生。用户会给自己喜欢的内容投票,就某一内容(如手机性价比、汽车性能、喜欢的电影等)来说,谁的票数多谁就排在前面;5.用户隐私和个人数据保护。用户信息泄露和个人数据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护是Web2.0 最让用户诟病之处,Web3.0 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匿名性机制和密码学原理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6.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DAO)②Wang S,Ding W,Li J,et al.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s: Concept, Model, and Applica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Social Systems,2019,6(5):870-878.。DAO 是一种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的组织管理和运行模式,它将传统组织的运行和管理机制利用智能合约编码后上传到区块链运行,利用智能合约在没有中心化控制或第三方机构干预的情况下,实现组织的自动运行。DAO 打破了传统组织的中心化动作模式,更好地实现了资源的调配和管理。

三、Web3.0 时代舆论、舆情与意识形态的特征及应对

(一)舆论

舆论即公众的言论,是指在特定时间和范围内,社会一定数量的人对于特定事件(包括真实事件和虚构事件)所持有的大致相同的观点、态度和信念的集合③易涤非:《网络时代的舆论和意识形态问题》,《人民论坛》2020年第16 期。。舆论具有群体性,表达的是群体的观点、态度和信念。个人对特定事件所发表的看法具有个体性和针对性,不能代表舆论。只有当个人的看法通过媒体被放大,在不断影响他人的过程中形成他人的观点并在一定范围内达成共识时,便形成舆论。“无树不成林”,“树”与“林”之间的关系在这里得到有效印证。舆论具有公开性,是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了个人意见差异后形成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是公众对特定事件公开表达的一致意见和态度。公开性一方面使信息的监测和管理变得较为容易,利用网络爬虫就可以方便地收集各大门户网站、社交媒体等平台上公开发布的信息,并经大数据技术分析后就可以实现快速发现、定位和查实;另一方面,单一信息经复制转发、跟帖、评论、点赞后很容易形成群体效应,进而由事件引发舆论。

在Web2.0 时代,网络空间为舆论的形成与传播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公众不仅可以快速获取到信息,而且可以自主排除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看法相反的信息。偏颇的情感借助网络被无限度地宣泄,谣言利用网络被无限制地放大。这种现象的发生,与网络空间Web2.0 信息的传播模式紧密相关,一旦一些负面舆论在网上出现,就会借助博客、微博、微信、QQ 群等网络社交媒体迅速传播,并吸引网民的注意力。而且,信息的传播范围越广,对信息真实性进行甄别的难度也就越大,谣言也很容易变成“事实”。

从监管的角度看,需要通过对各类传统和社交媒体的动态监测,发现苗头信息后对其进行有序引导,防止单一信息被放大,尤其借助各类社交媒体被快速传播,从而形成舆论。Web3.0 的去中心化机制使内容的产生、存储和管理不受限于任何第三方机制,虽然DID 可以实现信息发布者的溯源,但Web3.0 本身提供的基于区块链的匿名化机制却增加了将网络空间中的虚拟身份与现实生活中人员身份相对应的难度,这也增加了网络舆论监管的难度。

(二)舆情

舆情即舆论情况,是指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公众对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①刘毅:《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理论界》2007 第1 期。可以将舆情简单地理解为公众的一种反应,是公众的社会政治态度。舆情的主体是公众,舆情的表达通常会蕴含个人的情感、意识和认识;舆情的客体是国家管理者;中介性社会事项包括国家管理者制定和推行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工作措施,还包括影响公众利益及主客体利益关系变化的事件、人物等。

与舆情一词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民意”,即“民众的意愿”,这两个词在解释和使用上经常会同时出现,但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②王来华、林竹、毕宏音:《对舆情、民意和舆论三概念异同的初步辨析》,《新视野》2004年第5 期。: 1.舆情是民意的一种综合反映。从形成过程来看,舆情由民意产生和汇聚而成,即民意是舆情的始源,没有民意,就没有舆情;2.舆情是民意的子集。并不是所有的民意都能够形成舆情,形成舆情的民意是那些对执政者决策行为能够产生影响的民意,而非社会民意的全部。民意特指来自民间的意见,这些意见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不公开的。几乎所有针对社会以及社会事务管理部门及个人的意见,都可以称为民意。

网络舆情是网民在网络空间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件所持有的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互动、传播及影响力的总和,网络、事件、网民、情感、传播互动、影响力构成了网络舆情的六大要素③姜胜洪:《网络舆情的内涵及主要特点》,《理论界》2010年第3 期。。与传统社会舆情相比,Web3.0时代的网络舆情具有如下明显的特征:1.网络舆情是传统社会舆情在网络空间的映射和延伸。网络是舆情传播的载体,未经权威机构验证的带有网民主观性的舆情通过Blog、WiKi、微博、博客、抖音等各种社交媒体形成并直接发布到互联网,并在网络空间传播。网络舆情可以利用网络爬虫技术,在获取舆情相关的信息后,再通过大数据处理等技术进行后期分析。传统的舆情多存在于民间的茶余饭后的闲谈或街头巷尾的议论中,舆情的获得多采用明察暗访、调查问卷、座谈交流等方式实现;2.网络舆情更能体现民情民意。网络中舆情信息主要来自各类新闻评论、社区论坛、博客、微博、播客等网络社交媒体,开放的网络环境为网民在线参与讨论和发表个人意见提供了便利。同时,由于网民身份的匿名性,网民更容易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和观点,所以网络舆情更能客观地反映一些社会问题,更能真实地体现不同社会群体的价值;3.网络环境为网络舆情的形成提供了便利。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之间的交叉融合更加广泛和深入,信息的传播呈现出渠道多、速度快、范围广等特点,为网络舆情的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与此同时,网络谣言和一些非理性声音也会掺杂其中,极易引发公众的对立情绪,成为激化社会矛盾甚至是酿成重大社会事件的导火索。另外,网络舆情的交互性、多元性、偏差性和突发性等特点④袁国栋:《网络舆情危机演变特征及其预警方案研究》,《现代情报》2021年第7 期。,也充分体现了网络对舆情的深层次影响。

在Web3.0 时代,如何因势利导,发挥Web3.0 自身的优势,提高网络舆情的分析能力,值得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前谋划。Web3.0 强调的去中心化理论,重构了互联网生态,使舆情的形成、传播和管理发生了重大变革。平台已不再是信息的绝对拥有者,数据重新回到用户手中,用户与数据之间形成一种紧耦合关系,而平台仅仅发挥着信息的呈现、交互、传播等功能。与此同时,由于数据在生成时就已确定了用户归属,所以网民更注重自己的网络言行,因为数据一旦生成便会与生成者的身份等信息同步上传到区块链永久保存,无法删除和更改。同时,网络舆情的监管也变得较为方便和容易,谁在什么时间在哪里生成了什么数据,完整的信息都会保存在区块链公开账本中,管理者只需要对账本数据进行分析,便可及时准确掌握舆情动态,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三)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可以理解为“观念体系”,是指个人或群体持有的一整套看待事物的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①陈锡喜:《论意识形态的本质、功能、总体性及领域》,《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 期。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关的,其内容是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意识形态的特征具体体现在历史性、阶级性和相对独立性三个方面。②陈文卿:《试论意识形态之特征》,《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S1 期。意识形态的发生与终结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意识形态自身的发展始终围绕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关系和统治阶级的利益。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段性,不同的意识形态代表着不同社会集团和阶级的利益,不同意识形态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也是由其所代表的阶级的地位而决定的。意识形态虽为社会存在所决定,但它具有自身相对独立的发展规律。

网络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步入互联网时代后基于网络虚拟空间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意识形态,是现实社会意识形态在网络虚拟空间的延伸③黄冬霞、吴满意:《网络意识形态内涵的新界定》,《社会科学研究》2016年第5 期。。网络意识形态不仅仅是网民看待网络世界的思想体系,而且是对现实社会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表达,而且这种表达会通过网络反作用于现实社会。网络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表现为:1.线上与线下的融合。任何一个网民虽然同时具有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两重身份,但不同身份之间并不是割裂的,两者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性。网民在网络空间表现出的思想、意识、观念都与现实社会息息相关;2.互联网传播特征。网络意识形态的载体是互联网,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遵循互联网数据传播方式,互联网中针对数据流量的控制和管理技术同样适用于网络意识形态。网络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空间,使得一些在网络中产生的思想和观念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传播、交融、碰撞,从而逐渐形成一种意识形态的思想认同和态度倾向。对于网民来说,也可以根据建构价值体系来决定跟帖、转发、点赞的内容;3.互联网技术是意识形态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相对于传统意识形态而言,网络意识形态除遵循意识形态的一般规律外,还具有相对特殊的运行规律,即网络意识形态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属性和基本特征基础上,Web 开发技术及应用是意识形态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意识形态随着Web 技术的迭代而更新场域,并在Web 技术的不断变革中增加了意识形态斗争的不确定性。

Web3.0 时代,互联网对网民的技术门槛变得更低,Web 终端更加丰富,用户接入网络的方式更加便捷,意识形态斗争在Web3.0 外衣的庇护下更加隐蔽。例如,DID(分布式数字身份)技术不但利用同一个DID 可以同时接入多个系统,而且认证过程减少了用户与平台之间的信息交互,实现了对用户隐私的保护;再如,Web3.0 采用去中心化方式将Web2.0 社交媒体的强大权力交还给创造内容的用户,并利用激励机制鼓励用户创造优秀内容,同时让平台自动发现这些优秀内容;还有,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利用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在没有第三方干预或中心化控制的前提下,实现了传统社会组织的功能。一旦某一运行机制被代码化后上链运行,将不会受其他因素的干扰,增加了组织运行的透明性。然而,Web3.0 的应用将是一把双刃剑,在利于意识形态传播、打破数据资源被平台垄断的同时,Web3.0 所独有的功能特征,也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带来新的挑战。例如,Web3.0 会根据用

户画像精准获取用户偏好和需求,并利用算法推荐技术实现信息的定向推送,在潜移默化中诱导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自动过滤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并以隐蔽方式不断弱化用户对获取信息的判断力,加剧了对主流意识形态正确引导的难度。为此,对于Web3.0时代的网络意识形态传播要从正与反、利与弊、攻与防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结语

舆论、舆情和意识形态既密切相关,又存在差别。舆情和舆论都是公众对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社会公共事务的情绪、态度、信念和意见的总和①朵开丽:《舆论与舆情的关系探究》,《青年记者》2018年第9 期。,舆论是在舆情的基础上形成,舆论是显性的,而舆情既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构成舆情的内容并不一定形成舆论,只有公开表明的内容才可以称为舆论。舆论是意识形态的重要形式和具体体现,意识形态对舆论具有支配作用。在Web2.0 中,对于公开的情绪、态度和意见容易发现,而很难得知公众因迫于某种社会和心理压力不愿公开的那部分舆情,而这部分隐性的舆情恰恰是更真实的。Web3.0 打破了Web2.0 的信息搜索机制,为各类舆情的监测提供了便利。总之,Web3.0时代的到来,对于舆论、舆情和意识形态的理解和监管都会带来很多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许多新的挑战。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只有提早科学谋划,加强学科交互融合,才能在Web 技术与应用的迭代变化中掌握信息传播规律,不断提高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能力。

猜你喜欢

舆情舆论区块
区块链:一个改变未来的幽灵
区块链:主要角色和衍生应用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区块链+媒体业的N种可能
读懂区块链
舆情
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舆情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